“五化”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2024-12-04洪向华李梦珂
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我们要以通俗化的话语表达、数字化的传播手段、精品化的文化产品、专业化的宣讲队伍以及沉浸式的传播场域,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更有力度、效度、广度。
话语表达通俗化:提升亲和力
只有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日常语言,理论宣讲才能与群众“同频共振”。话语是连接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载体,通俗化的话语表达是促使广大人民群众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的关键。因此,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话语表达要做到通俗化。一是面向人民群众,善用群众语言。用生动化、形象化的话语阐释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将“高大上”的理论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从而拉近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反映社会现实。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旨趣与实践诉求,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要紧盯群众的“烦心事”“日常事”“邻里事”,通过提炼具有现实指向性与问题回应性的话语内容和话语元素,将“国家大事”具体化为“身边小事”,讲好每一个“大道理”所关涉的“小故事”,讲透每一个“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
传播手段数字化:提升关注度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新兴媒体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媒介。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是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关注度的有效手段。因此,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手段要做到数字化。一是加快推进媒体融合,打造党的创新理论的立体传播体系。统筹好、处理好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之间的关系,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全方位、立体化系统协同体,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即时传播和广泛覆盖。二是拓展传播平台,加强主流媒体的平台建设。拓展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平台,需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驱动“报、刊、网、端、微、屏”等平台融合传播、协同发力,着力打造政治性强、公信力好、技术过硬以及流量较大的主流媒体平台。比如,依托“学习强国”“手机党校”“党员口袋书”等理论学习平台,以全网推送、互动直播等形式开展线上传播,有效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阅读率。
文化产品精品化:提升话题度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传播方式的不断变革,只有努力打造会“出圈”、人民群众能“共情”的文化产品,才能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话题度。因此,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文化产品要做到精品化。一是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利用AR、VR、移动直播、短视频、Vlog等形式和手段,推出一批既有深度又具广度的“爆款产品”。比如,“理上网来”“理响中国”等网上理论宣传品牌,《人民江山》《跟着总书记学历史》等网络正能量作品,用生动鲜活的表达讲好了新时代中国故事,有效提升了党的创新理论的话题度和吸引力。二是针对不同群众需求,推出多样化衍生产品。立足差异化特点,依托算法优势分析受众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文化产品并实现精准传播。同时,灵活运用图解、H5、“微讲堂”等形式,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努力用丰富的形式、多样的表达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话题度。
宣讲队伍专业化:提升影响力
人才队伍是理论传播的基础和前提。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需要一批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宣讲能力的综合性宣讲队伍,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将党的“好声音”传递到群众心中。因此,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队伍要做到专业化。一是下大力气培养高素质宣讲队伍。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持续为理论宣传工作者“充电”,强化其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以及专业训练,从而打造一支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专业素质强的理论宣讲队伍。二是善启新群体,培育“量质兼优”的宣讲专才。坚持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多元化、多样化,从各行业、各领域中选拔培育兼具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人才,整合各方资源,打造一批“网红”宣讲员,提高党的创新理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要用新群体“小端口”传递理论宣讲“大道理”。比如,各地兴起的“银发宣讲团”等新型群体,就实现了不同群体间的定向发声与精准传播,有效激活了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大能量”。
传播场域沉浸化:提升参与度
先进思想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虚实交融的立体传播空间,以此引发受众感官和情感的“共鸣”,调动他们在理论传播过程中的积极性。因此,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场域要做到沉浸化。一是突出现场体验,激发受众“共情共鸣共振”。理论传播需要搭建好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将理论知识从“会场”延伸到“现场”,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互动功能,善于运用VR等全息技术,通过设置主题场景等,营造现场感,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二是用好红色资源,用好宣讲基地。一方面,要通过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红色文化体验空间,讲好红色故事,有效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在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社科普及基地、文化场馆等宣讲阵地,开展专题展览、理论研学、互动展演等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摘编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