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心行实政

2024-12-04郭远忠

党课参考 2024年22期

名与实,孰轻孰重?从每个人的选择中,可见其境界高低。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传习录》有云:“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意思是,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还有追求虚名的功夫?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讲:“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做学问贵在踏实,再多的虚名都敌不过真才实学,都经不起事实的检验。正所谓“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有真才实学的人,根本不需要用外在的名位去装饰。名是伴实而生的,没有真才实学,名位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久。

为学如此,为政同理。唐代诗人王勃在《上刘右相书》中写道:“征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意思是,本着求实精神、踏踏实实工作的人,会干出成绩;一心专务虚名、以敷衍塞责的态度对待工作的人,功绩自然浅薄。清代官员高廷瑶在其所著《宦游纪略》中记述,有一次巡抚钱培山问他:“官如何才为爱百姓?”高廷瑶答:“以实心行实政,废一不可也。”如其a4d4cda9626303714a426cef9d2f3f0f048fb0068ddb627204b8a6734f7db9d1所言,高廷瑶为官公正,办事认真,被誉为“嘉、道间循吏冠”。这样的赫赫声名,不是自封自诩的,而是“实”字打底,不彰自显。

为官之道,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以实干为基、拿实绩说话。杨善洲退休后上大亮山种树,“前面烤着栗炭火,后面积起马牙霜”,辛勤耕耘22载,绿了荒山,白了头发,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草鞋书记”;谷文昌怀揣“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的信仰,带领党员和群众把人间荒岛变成“海上绿洲”,百姓赞叹“看见木麻黄,想起谷文昌”;张连印爱岗敬业、建功军营,退休后回到家乡义务植树,为家乡筑起“绿色屏障”,被群众誉为“绿化将军”……他们把心思、精力聚焦在实干上,以务实之心做务实之事,以实干求实效,最终赢得了好名声,可谓实至而名归。

“名者,实之宾也。”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洞悉名与实的辩证关系,知其轻重、明其先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务虚功、不图虚名,脚踏实地工作、俯首为民办实事,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