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理念与建设思路刍议
2024-12-03孙超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区域国别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梳理现阶段黑龙江大学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理念,并提出以下建设思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打造系统化课程体系;以学术研究、项目驱动和国际化办学牵引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教学+科研”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以期助力我国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关键词:区域国别学;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理念与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2-0054-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这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重要任务。2011 年11 月,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
(2022 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
中,“区域国别学”首次被正式纳入第 14 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1]。
2015年,首批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共37个,其中国别研究基地14个,区域研究基地23个。2017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的备案申报工作。在本轮备案中,全国高校共计有395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2个国别和区域研究教育基地在教育部备案,其中包括外语龙头院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37个研究中心和上外的14个研究中心,也包括二本院校,如洛阳师范学院的“意大利研究中心”,甚至还包括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如西安思源学院的“东南亚研究中心”。
为保证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高层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的培养,我国陆续有高校开始自主设置国别和区域研究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截至2022年6月,我国已开设区域国别学科的高校有22所[2]。2024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学位点申报工作,新增8家高校为区域国别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31家高校为区域国别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
在此背景下,国内各高校纷纷加大区域国别学研究和才培养力度,本研究从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入手,以黑龙江大学俄罗斯学建设为例,探讨适应于高校的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理念与建设思路。
二、黑龙江大学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黑龙江大学是一所以外语学科闻名的综合性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直是其实力最强的优势学科。目前,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包括俄、英、德、法、西、日、朝、阿8个语种,在全国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始终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高校中,黑龙江大学拥有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优势,其拥有世界史、政治学、外国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关联支撑学科,尤其在对俄办学上特色突出,学科积淀深厚,是中国最早设立俄语学科专业的高校之一,在本硕博层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俄语专业高端人才。
学校构建了一套全面深入的课程体系。语言课程从基础俄语到高级俄语,包括俄语口语、俄语写作等专项课程。同时,开设了大量俄罗斯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课程。例如,在“俄罗斯文学”课程中,不仅有经典文学作品解读,还有“俄罗斯文学批评史”等内容,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脉络。学校还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教师具有在俄罗斯留学或长期访学的经历,也有一些俄罗斯籍教师参与教学工作。这些教师不仅在俄语语言教学方面经验丰富,在俄罗斯学的其他领域,如俄罗斯经济研究、俄罗斯文化研究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在俄罗斯学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对俄贸易、翻译、文化交流等领域。在对俄贸易中,毕业生凭借熟练的俄语和对俄罗斯市场的了解,在商务谈判、市场开拓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翻译领域,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各种类型的翻译任务,包括商务文件、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等。
然而,黑龙江大学俄罗斯学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科融合不够深入。俄罗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但在目前的教学中,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未能有效、合理地衔接和互补[3],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学生往往只注重某一专业领域的学习,缺乏对俄罗斯学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其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俄罗斯学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田野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技能。但目前有针对性的国际合作项目较为有限,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也较为薄弱,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不足。再次,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文化是俄罗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更注重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在与俄罗斯人交流时,可能会出现文化冲突或误解,影响跨文化交流的效果。最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紧密。虽然中俄合作领域对俄罗斯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并不紧密。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致使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三、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理念
针对黑龙江大学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的现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探索符合我国实际和人才发展需求的特色俄罗斯学人才培养道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明确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理念,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跨学科理念
“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知识基础包括相关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知识”[4],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跨学科理念强调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理解和研究区域国别学相关问题的能力。如在研究俄罗斯能源政策时,学生需要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能源市场,运用政治学知识来解读政府决策过程,还要结合地理知识理解俄罗斯能源资源的分布,等等。俄罗斯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其内部事务以及对外交往都是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系统。跨学科理念有助于培养出能够全面深入地分析俄罗斯各种现象和问题的人才,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避免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性。
(二)问题导向理念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区域国别学的实际问题为核心驱动教学与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是国际热点问题,如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变化;也可以是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问题,如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及经济转型。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和解决,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成果最终要服务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以问题为导向能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在研究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时,学生通过研究可以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在相关区域的外交决策和海洋战略提供参考,体现区域国别学研究的现实价值。
(三)比较研究理念
鼓励硕博学生对不同的国别和区域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是同一区域内不同国家的比较,如欧洲的英、法、德三国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社会福利政策方面的异同;也可以是不同区域国家的比较,如亚洲的日本和欧洲的德国在制造业发展路径和产业政策上的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发现规律和差异,深化对区域国别的理解[5]。比较研究能够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帮助他们跳出单一国家或区域的局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区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例如,在研究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时,通过对比金砖国家的不同发展路径,可以为我国经济转型和对外经济合作提供更多思路。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念
区域国别学的理论知识学习应该与实地调研、实践操作相结合。一方面,学生要深入学习区域国别学的基础理论,如“地缘政治学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课程;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包括赴研究对象国或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相关国际组织或跨国企业实习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提炼新的理论观点。区域国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例如,在研究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时,学生只有深入当地企业、政府部门进行调研,才能准确把握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同时也能检验和完善已有的理论成果。
(五)本土关怀与国际视野并重理念
在培养过程中,要求硕博人才既要有本土关怀,关注国别和区域研究对本国国家利益、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又要有国际视野,站在全球角度理解区域国别学问题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在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环境时,既要考虑如何保障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利益,又要从国际合作共赢的角度看待投资对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本土关怀使研究成果能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如为我国的对外政策、经济合作等提供支持;国际视野则使人才能够在国际学术舞台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升我国在区域国别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本土关怀与国际视野并重理念有助于培养具有责任感和全球意识的高端人才。
四、俄罗斯学人才培养思路
黑龙江大学俄语专业是培养我国俄语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引领着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在高校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应守正创新,进一步明确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打造系统化俄罗斯学课程体系,以学术研究、项目驱动和国际化办学牵引俄罗斯学人才培养,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组建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科研”复合型师资团队,形成“广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科阶段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广泛的俄罗斯国情知识(包括俄罗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能够熟练运用俄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研究生阶段以培养精通多门外语、能够掌握并运用其他学科理论进行研究的研究型国别和区域人才为主[6]。应完善俄罗斯学知识体系,打造以方向为牵引的俄罗斯通才。博士阶段以提升学生某个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为主,学生应在俄罗斯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历史、文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对该领域的经典理论、重要学术观点、前沿研究动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够独立开展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包括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可靠的研究结论。具备撰写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能够对俄罗斯学领域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二)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首先,应强化基础课程。俄语是学习和研究俄罗斯的基础工具,本科阶段的俄语语言课程已较为完善,硕博阶段还应设置一定的俄语语言课程,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其次,应辅之以丰富多样的文化类课程。建议开设“俄罗斯文化概论”“俄罗斯历史”“俄罗斯文学”“俄罗斯艺术”等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和艺术成就,培养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最后,应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如政治经济类课程:针对俄罗斯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外交政策等方面,设置“俄罗斯政治”“俄罗斯经济”“俄罗斯外交”等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俄罗斯社会学”“俄罗斯民族学”“俄罗斯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俄罗斯社会的结构、民族特点和人民的心理特征,为深入研究俄罗斯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三)以学术研究、项目驱动和国际化办学牵引人才培养
鼓励学生参与俄罗斯学方面的学术研究项目,从本科阶段就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如研究俄罗斯文学流派演变、俄罗斯经济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等。通过实际的研究过程,学生能深入探索俄罗斯学的各个领域,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或相关机构可以专门设立俄罗斯学学生科研基金,支持学生自主开展研究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俄罗斯学话题进行深入挖掘,如俄罗斯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俄罗斯科技企业的创新模式等。组织学生参加与俄罗斯学有关的学术竞赛,如俄罗斯经济数据分析竞赛、俄罗斯文学作品翻译大赛等。竞赛可以促使学生在特定主题下深入钻研,锻炼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并且在竞赛过程中与其他同行交流,拓宽学术视野。还可与俄罗斯的高校建立交换生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到俄罗斯的高校学习一段时间,亲身体验俄罗斯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俄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也可以接收俄罗斯的学生到中国学习,促进两国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开展与俄罗斯高校的联合培养项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学生可以获得两国高校的学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四)打造“教学+科研”复合型师资队伍
以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雄厚的师资队伍为依托,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办学优势以及对俄研究特色,整合法学院、经管学院、历史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哲学院、文学院等涉俄研究师资力量,组建一支专事俄罗斯研究的“教学+科研”复合型师资团队,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俄语语言培训、俄罗斯文化培训和教学方法培训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举办科研方法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解科研方法和技巧,如文献综述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教师通过学习这些方法能灵活运用于学术研究中,并逐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设立科研导师制度,为新教师或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配备科研导师[7],指导他们开展科研工作。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可以由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通过团队合作,实现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还可以组建俄罗斯文学教学科研团队、俄罗斯历史教学科研团队、俄罗斯经济教学科研团队等。明确团队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
五、结束语
在当前外语学科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区域国别学建设意义重大,人才培养是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俄罗斯学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显露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归因于区域国别学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学科基础不够深厚、重语言轻理论以及发展方向与目标不够明确。要成功解决俄罗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国家、高校、院系、教师、学生等各方不断努力探索与实践,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情的俄罗斯学人才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
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EB/OL].(2017-06-16)
[2024-10-24].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
0516/c1001-29279503.html.
[2] 商文秀.俄罗斯高等教育区域学:理论构建、历史演
进及中俄互鉴[J].俄罗斯学刊,2023(1):39-54.
[3] 马亮.“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专业区域国别人才培
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俄语教学,2019(1):
91-96.
[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学位授予
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13:50.
[5] 孙超.探索外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以黑龙
江大学俄语专业本硕实验班项目为例[J].黑龙江教
育(理论与实践),2023,77(12):7-9.
[6] 钟智翔,王戎.论外语学科的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及
其人才培养[J].国别和区域研究,2020(4):168-188.
[7] 王骁骞,王泽宇.俄罗斯国外区域学专业培养方案与
专业特色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5
(11):62-64.
■ 编辑∕高伟
收稿日期:2024-09-24 修回日期:2024-10-08
作者简介:孙超,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俄语教育、俄汉翻译。
基金项目:2024年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委托课题“中俄教育支撑全面战略协作发展规划”(GBQY2024WT-18);黑龙江省本科高校首批外语教育改革创新项目“课程思政视阈(域)下外语类专业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研究——以俄语专业为例”(HWX2022002-A);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俄语学科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GXM_YJS_2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