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4-12-03龙飞王润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2期

摘 要:专业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为例,从优化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科学有效评价考核机制4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总结具体做法和教学思考,并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达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2-0098-03

一、引言

专业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2]。不同的专业要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育人目标[3],深入挖掘相关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价值,拓展专业课程内容,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很多农林院校和旅游院校开设的一门特色课程。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将该课程纳入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体系,该课程教学内容与乡村发展实际和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具有新颖性和前沿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文章根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建设实践,从4个方面阐述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二、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优化设计课程教学目标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立足北京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目标,关注北京未来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前景,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全面提升的教学目标。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发展类型、发展现状及其演变模式、资源评价体系和原则、规划和设计的方法论,同时,可根据乡村的资源、市场等条件,进行乡村景观规划、农旅产品策划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规划。

2.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和解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践问题的能力;获取和更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具有乡村旅游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具备运用科技信息手段处理操作和应用的技能;具有创新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具备乡村旅游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二)课程思政目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思政以乡村振兴为主

线,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应充分体现课程思政贯穿课程全程的育人特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重要理念,彰显农耕文化底蕴,宣传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最新农业政策、大国“三农”意识、“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情怀,培育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和现代农业知识的卓越旅游管理人才。

三、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的重要载体,因此,为适应新时代教学要求,课程组重新修订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教材,每章节都增加了课程思政小贴士内容,并对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在更新教材的基础上,课程组还将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实践融入课程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一)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结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组重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框架体系设计,将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典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为学生筑牢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近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呈现出很多新的发展趋势和特色,为使课程更加贴近现实,课程组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引入大量最新的发展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融入思政元素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并利用轻新课堂等软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智能化、趣味化,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一)案例教学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新兴的发展模式和业态。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于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4]。例如,在《乡村旅游目的地》一章中,通过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的发展案例来讲解“乡村

振兴的意义和路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首先,讲解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及特点,带领学生回顾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20字方针。其次,进行案例分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①“两山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②安吉县余村如何发展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的样板?

案例,尤其是乡村新业态的发展案例,培养学生关注业界发展变化的意识和敏感度。教学内容凸显了时代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设计注重学科交叉性

课程教学内容不仅涵盖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还进一步整合农学、生态学、经济学、传播学、大数据等学科知识,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数字乡村、网络直播等多维切入点进行内容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新技术、新业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讲授的同时,还设计了实训课程,带领学生走进乡村,亲自感受乡村发展。另外,还聘请驻村第一书记、相关企业人员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发展情况;将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等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需求进行专业学习,以赛促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内容融入多维思政元素

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融入点,通过多种形式在教学内容中逐步融入思政元素(表1),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③安吉县余村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和经验有哪些?④旅游业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具体路径是什么?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强

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发展经济要立足生态环境,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乡村致富提供了发展样板。广大乡村大有可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乡村中也可以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和创业观。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案例时,其一,要确保案例的价值导向正确,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案例选取必须具有典型性,与所讲理论知识具有紧密联系;其三,案例要具有引领性,能够为其他地方乡村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路径,同时,鲜活的、紧跟时代发展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思考。

(二)专题教学法

专题教学是以专题形式开展相关理论课程的讲授[5]。专题内容主要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新动态,将分散在课程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形成独立的主题内容进行教学。专题教学可以集中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的呈现,更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例如,在乡村文化遗产的学习中,将乡村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作为专题开展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乡村文化遗产对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乡村文化的巨大底蕴,提高学生对农耕文明的认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导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案例,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还了解和体验过身边哪些乡村中的非遗项目?学生通过轻新课堂手机端回答问题,教师实时投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点评。开展乡村文化遗产理论教学,讲解乡村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优秀案例及可以采取的保护传承手段等,通过专题学习,学生认识到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此外,专题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一类问题的全面、深刻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开展科学研究及知识拓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带领学生到乡村进行现场实践,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达到更直观的教学效果。配合专业课程,安排3天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训课程。教师可选择北京周边3种不同发展模式的典型乡村作为实践基地,提前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学生则带着问题到实地进行参观考察,通过调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训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和实训总结。例如,选择红色旅游、民宿特色、康养旅游3种发展模式的乡村进行考察,让学生分析每个乡村的基础设施、旅游资源、产品特色、发展模式、成功关键等内容,观察发展中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发展实践,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训结束后,学生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调查成果,由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提问并点评。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可以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形成对乡村的正确认识,树立服务乡村的积极就业观,增强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五、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是整个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考核机制在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能力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构建多元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考核

考核评价方式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重点关注的领域,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方式的安排[6]。“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也在不断尝试构建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进行全过程考核,将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分别按照50%的成绩构成比例设计。首先,课程利用轻新课堂、课程中心等多元化平台进行过程考核,严格管理考核过程,按照课堂签到、平时作业、课堂互动、分组任务等评价项目进行过程性考核。其次,期末考试依据教学大纲确定,题型也更加灵活,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其中,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着重考量思政元素结合专业实践案例的应用,既突出知识性考核,又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每学期还会调整题型和内容,以更加贴近实时热点和行业发展。

(二)不仅考核理论知识,更重视能力与素养提升

课程考核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核,侧重加大应用型题目的比重,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转化能力的提升。在过程性考核过程中,首先,强调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言,不仅考核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更看重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应用的能力,及时考评学生学习态度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布置的作业以应用型开放式问题为主,如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业应用,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理论解决乡村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小组任务等形式,考查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期末终结性考核中,试卷设计时要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理论知识考核内容占比为50%~60%,能力考核占比为40%~50%。主观题和客观题科学占比,且无论哪种考核方式都应始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六、结束语

近3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思政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教学项目、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维度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从实践效果来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师生互动质量提高,学生教学评价反馈良好,过程考核及期末试卷答题情况也反映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实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构建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

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5-28)

[2024-03-0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曾芳芳.价值、嵌入、实践:农业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

教育逻辑[J].高等农业教育,2023(3):40-46.

[3] 谭启鸿.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接待业”课程教学模

式改革[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78(1):

70-73.

[4] 王得伟,周岭.涉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和

途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2):68-73.

[5] 王艳霞,唐忠林.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思政融通路

径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3,21(6):71-75.

[6] 屈波,陈浩,杜华明,等.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自然资源

学实践项目的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23,36(6):72-74.

■ 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24-01-23 修回日期:2024-03-06

作者简介:龙飞,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宿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产业规划。

通信作者:王润,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乡休闲产业、乡村旅游景观。

基金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立项面上课题“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价值实现与优化路径”(MS2023298);北京农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思政建设”(BUA2023JG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