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校生专业实习期间心理健康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分析

2024-12-03王浩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2期

摘 要:在公安院校本科专业实习期间,学警可能出现适应不良、情绪困扰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为探讨警校生专业实习期间心理健康和工作倦怠的关系,文章采用问卷法对79名学警进行了纵向测量。结果表明,学警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呈现阶段性变化,且学警的心理困扰与工作倦怠具有相互预测的关系。基于此,公安院校需构建适应该阶段学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系统,形成学警心理问题的系统性应对方案,保障学警在专业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警校生;专业实习;心理健康;工作倦怠;交叉滞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2-0034-05

一、引言

公安院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重要职责,担负着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神圣使命。公安院校本科专业实习是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所必需的实践环节,在进一步加强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让警校生提前了解职业环境、锻炼业务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学警面临着新的工作环境,也面临着从学生到“准警察”的身份转变,以及工作内容的变化,如需要面临复杂的警情、需要与各类群众打交道,此外,学警在实习过程中还可能打破原有的作息模式,如因熬夜值班或外出巡逻,需要重新协调工作、学习、休息时间,因此,学警需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与应对能力。而在此期间,部分学警可能出现职业适应困难问题,若没有及时调整,则可能产生较强的负面情绪、工作倦怠,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身心健康问题。

国内外学者研究探索了实习学警的心理适应特点。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司法系统实习的学生容易出现对被害人共情疲劳的症状,进而带来身心健康等问题的风险[1]。在国内学者针对公安学警的研究中,龚鹏飞等人从校局合作的角度探究了专业实习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2]。刘峰等人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实习适应情况,发现大学生整体实习适应良好,但在语言、文化和人际适应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3]。另有学者研究发现,公安院校大三学生(处于实习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等临床症状方面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4]。此外,有研究者探讨了基层公安新警在工作适应各方面存在的困境[5]。公安新警与实习期学警虽然在年龄和心理状态方面比较类似,但也存在差异(如公安新警无学业任务,时间压力相对较低,但工作职责压力相对较高),因而,对公安新警适应的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实习期学警群体当中。目前,还没有针对学警专业实习心理健康的纵向追踪研究,也缺乏对学警心理健康与实习工作表现(如工作倦怠)的关系的探索。文章通过纵向测量的方式,运用问卷法了解警校生专业实习期间整体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过程,并探究心理健康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同时,基于此,对公安院校大学生专业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出相应建议。

二、研究对象

以某公安院校犯罪学学院大三年级79名实习生为测量对象,其中男生66人、女生13人,平均年龄为20.84(±.71)岁。所有实习生均在S市F区公安分局下属单位开展实习,其中基层派出所15所,反恐怖与机动训练大队1所,实习时间为2023年3—6月。

三、研究程序

(一)测量问卷

1.学警实习适应调查问卷。根据专业实习的性质和特征编制了学警实习适应调查问卷,对实习期间学警的实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的适应水平等方面展开调查。

2.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该量表由S. H.罗维邦德(S. H. Lovibond)等人于1995年编制[6],并由中国学者修订了DASS简体中文版,实证研究证明该版本具有较高的信效度[7]。DASS简体中文量表共8道题,分为抑郁、焦虑和压力3个维度。该量表4次测量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大于0.8。

3.工作倦怠量表中文版(MBI-GS)。该量表由C.马勒诗(C. Maslach)编制[8],中文版于2003年由国内学者李超平编译修订而成[9]。量表被广泛应用于不同职业领域人员的工作倦怠研究,被证实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该量表共15道题,包含3个维度: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该量表4次测量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大于0.8。

(二)测试程序

在2023年3—6月某公安院校学警实习期间,于每月月末开展1次追踪调查,共计4次测量。采取问卷星施测的方式,要求学警认真完成问卷。每次施测约需10分钟。

(三)数据统计

使用SPSS 27软件进行量表的描述性统计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使用Mplus 8.3进行量表的交叉滞后检验。

四、结果与分析

(一)学警实习整体适应状况

为测量学警在为期4个月的专业实习过程中的整体适应状况,将学警对实习适应水平的自评分数(对实习适应程度从1到5进行打分,分数越高表明越适应)设为因变量,以3—6月测量时间为自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适应水平重复测量效应显著[F(3,76)=2.91, p=.040, partial Eta2=.103],即学警在实习期间的

适应水平随时间发生了显著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成对比较发现,实习第一个月(3月)学警的适应水平显著低于实习最后一个月(6月)的适应水平(p=.038)。

此外,还考察了学警在实习期间的人际关系水平变化。以测量时间为自变量,以“同学相处水平”“与师父的相处水平”“与其他民辅警的相处水平”为因变量,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同学相处水平”随时间变化效应显著[F(3,76)=16.08,p<.010,partial Eta2=.171]。成对比较分析发现,第一个月(3月)同学相处的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后三个月(4—6月)(p<.010),第二个月(4月)同学相处的和谐程度显著高于最后一个月(6月)(p=0.024)。“与师父相处水平”随时间变化效应显著[F(3,76)=6.24,p<.010, partial Eta2=.198]。成对比较分析发现,第一个月

(3月)与师父相处的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后三个月(4—6月)(p<.001)。“与其他民辅警相处水平”随时间变化效应显著[F(3,76)=4.02,p=.010,partial Eta2=.137]。成对比较分析发现,第一个月(3月)与其他民辅警相处的和谐程度显著高于后三个月(3月与4月相比:p=.007;3月与5月相

比:p=.004;3月与6月相比:p =.002)。由此可知,学警实习期间的人际关系在第一个月较为良好,从第二个月开始实习过程中的人际问题就浮现出来。

(二)学警实习期间心理健康情况

研究者分别以学警的抑郁、焦虑和压力水平为因变量,以测量时间为自变量,以年龄为协变量,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结果发现,抑郁水平重复测量效应显著[F (3,76)=3.28,p=.025,partial Eta2 =.116],即学警实习期间的抑郁水平随时间发生了显著变化。成对比较分析发现,第一个月(3月)学警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最后一个月(6月)的抑郁水平(p=.012)。焦虑水平重复测量效应不显著[F (3,76)=.54,p =.660,partial Eta2=.007],即学警在实习期间的焦虑水平未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压力水平重复测量效应显著[F(3,76)=2.85, p=.038,

partial Eta2 =.036],但成对比较分析未见显著。从均值来看,学警在第二个月(4月)的压力水平高于其他月份。

整体来说,学警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会随着时间发生一定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实习结束时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刚开始实习时。此外,实习第二个月(4月)的压力水平也较高。

(三)学警实习期间工作倦怠水平

研究者在每月月末分别测量了学警的工作倦怠水平。以学警的工作倦怠水平为因变量,以测量时间为自变量,以年龄为协变量,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结果发现,工作倦怠水平重复测量效应显著[F(3,76)= 3.29,p=.025,partial Eta2=.116],但成对比较分析未见显著。从均值来看,学警在第二个月(4月)的工作倦怠水平高于其他月份,这与学警心理压力水平的趋势一致。

将工作倦怠水平的3个分量表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情绪耗竭的重复测量效应显著[F(3,76)=2.73,p=.005,partial Eta2=.098],但成对比较分析未见显著。从均值来看,学警在第二个月(4月)和最后一个月(6月)的情绪耗竭水平高于其他月份。去个性化的重复测量效应不显著[F(3,76)=1.13,p=.34,partial Eta2=.043]。低成就感的重复测量效应不显著[F(3,76)=2.10,p=.11,partial Eta2=.078]。

(四)交叉滞后检验

研究者分别将4个时间点测得的学警抑郁、焦虑、压力和工作倦怠水平进行交叉滞后分析,探讨学警专业实习期间心理健康与工作倦怠之间的纵向预测关系。

1.抑郁与工作倦怠的交叉滞后分析

构建学警抑郁水平与工作倦怠水平的交叉滞后模型,模型拟合指标较好〔CFI=.917,TLI=.898,RMSEA=.006(90% CI[.081,.174]),χ2(22)=50.12,p<.001〕,结果如图4所示。在学警专业实习期间,前一个月学警的抑郁水平正向预测后一个月的工作倦怠水平,前一个月学警的工作倦怠水平正向预测后一个月的抑郁水平。由此可知,学警的抑郁水平和工作倦怠水平之间可以相互预测。

2.压力与工作倦怠的交叉滞后分析

构建学警压力水平与工作倦怠水平的交叉滞后模型,模型拟合指标较好〔CFI=.944,TLI=.931,RMSEA=.077 (90% CI[.040,.147]),χ2(22)=38.20,p<.001〕,结果如图5所示。在学警专业实习期间,前一个月学警的压力水平正向预测后一个月的工作倦怠水平,前一个月学警的工作倦怠水平正向预测后一个月的压力水平。由此可知,学警的压力水平和工作倦怠水平之间可以相互预测。

3.焦虑与工作倦怠的交叉滞后分析

构建学警焦虑水平与工作倦怠水平的交叉滞后模型,模型拟合指标较好〔CFI=.895,TLI=.871,RMSEA=.001(90%CI[.097,.188]),χ2(22)=57.13,p<.001〕,结果如图6所示。在学警专业实习期间,前一个月学警的焦虑水平正向预测后一个月的工作倦怠水平,前一个月学警的工作倦怠水平正向预测后一个月的焦虑水平。由此可知,学警的焦虑水平和工作倦怠水平之间可以相互预测。

五、讨论

(一)学警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呈现阶段性变化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专业实习期间学警的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实习时间呈现阶段性变化。具体来说,随着实习时间的增长,学警的整体适应水平不断提升。然而,学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实习初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为良好(焦虑、抑郁和心理压力水平最低),在实习过半和实习快结束时,学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了一定的下降。

学警心理健康的阶段性变化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一,可能与工作任务量有关。实习初始阶段,学警对各项实习任务还不熟悉,所在单位不会分派过多工作任务,学警实习主要以“学”为主;随着实习时间逐渐增加,学警在实习过程中将承担越来越多的职责,学警实习转为以“练”为主,可能出现加班、值夜班、辅助处理复杂案件等情况,工作压力的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其二,学警也有公安联考、考公考研等考学规划,在实习后半段,大多数学警可能面临工学矛盾,这也可能进一步加深学警的心理困扰。其三,学警心理健康的阶段性变化也可能与其对公安工作的期待有关。在实习初期,学警对实习工作的期待和热情较高;随着逐渐熟悉公安工作,部分学警发现现实情况与自身的期待存在落差,从而失去新鲜感,甚至可能产生工作倦怠。

分析还发现,学警在实习期间的人际关系水平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实习初期,学警与同学、师父、其他民辅警的关系质量较高,而到了第二个月,人际关系质量就有了显著的下降。这说明学警专业实习期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并非一开始就会暴露出来,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人际矛盾的浮现也可能影响学警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学警心理健康与工作倦怠相互预测

学警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对其工作态度产生影响。数据分析发现,学警的心理问题与工作倦怠水平存在相互预测的关系。也就是说,学警的抑郁、焦虑、压力会引发其对工作的倦怠心理,工作倦怠也会进一步恶化学警的心理问题,形成“心理问题—工作倦怠”的恶性循环。这一相互预测的关系在医疗相关职业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10-11]。有研究发现,护工群体的抑郁水平与工作倦怠以相同的方向同时发展[10];此外,焦虑与工作倦怠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也在医疗职业群体中得到证实[12]。与医护人员相似,警察作为高风险、高应激、高负荷的“三高”职业,其工作性质和内容也可能给警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带来相似的影响。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一结果。根据该理论,所有工作的特征可以被划分为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2个部分。前者是指需要持续的生理或心理努力的因素,即消耗个体精力的因素;后者则是指身体、心理、社会和组织层面的资源,即保护个体的积极因素。当个体在岗位上感受到工作要求过高,又缺乏相应的工作资源时,就会带来工作倦怠或心理健康问题。专业实习期间的学警刚刚接触公安实战,缺乏经验,但又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工作,参与繁重的日常工作和危险的警情任务,因此,容易感受到较高的工作要求。为应对工作要求,学警需要调配更多身体和心理层面的工作资源(如加班熬

夜、向师父请教、反复检查核对等)。工作资源的消耗使其难以有足够的资源用于其他的学习和生活领域,可能导致学警工作和生活的失衡,并由此引发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个体出现心理问题本身就是心理资源的损耗,使得学警更加难以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要求,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工作倦怠。

六、实习教学建议

专业实习是警校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接触公安实战工作,实习体验对学警的职业认同和职业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学警在专业实习期间对公安工作产生了不良感受,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带来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问题,也容易出现工作倦怠,进而对未来从事公安工作产生动摇甚至抗拒,而这会给公安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带来不利影响。研究发现,学警在专业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阶段性变化,实习过半和结束阶段容易出现抑郁、压力、人际矛盾等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学警的心理问题和工作倦怠之间具有相互预测的关系。基于上述结果,文章对公安院校专业实习教学和管理提出相应建议。

(一)在实习初期适当降低工作要求

研究发现,学警在实习初期可能展现出较为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心理健康水平,但其并未真正适应实习工作,而是出于新鲜感产生的暂时性状态,消极情绪、人际矛盾等问题会在一段时间后浮现出来。由于这一滞后效应,实习单位可能误以为学警已经在短时间内适应良好,进而过快地给学警安排大量工作,或要求其参与难度较高的复杂案件。此外,部分实习单位由于人员紧缺,将实习学警看作正式在职民警,对学警的要求和期待较高,忽视了其作为学生的属性,这可能给学警带来较高的心理压力和挫败感。基于此,实习单位应遵循学警的心理适应规律,在实习初期适当降低工作要求,给学警充分的适应和学习时间,缓步增加工作量和难度,建立学警对自身工作能力的自信心。

(二)提高学警实习期间的工作资源

处于实习阶段的学警面临着工作适应、工学矛盾、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挑战,容易出现工作倦怠和心理问题的风险。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该风险可能来自于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的不平衡。因此,公安院校和实习单位应增强学警在专业实习过程中的工作资源,从组织层面为学警提供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系统性支持。目前,学警可获得的心理健康资源比较匮乏。公安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更关注大学校园生活中的心理健康议题,与专业实习的现实环境存在差异,且仅在第一学年开设,并不覆盖专业实习的学期。此外,学警的实习工作往往在校外进行,网络上也较少有适用于公安院校专业实习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因此,目前亟须构建专业实习期间学警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开发针对专业实习学警的心理健康教育线上课程,且课程内容需要覆盖工作环境适应、睡眠卫生、人际沟通等与警务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帮助学警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警察”的角色转变。此外,课程可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围绕学警在专业实习期间的典型情景开展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内化和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13]。

(三)加强对学警心理健康和工作状态的过程性监测

研究发现,学警在专业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阶段性变化,且与工作倦怠水平存在纵向预测的关系。因此,公安院校应加强对学警心理健康和工作状态的常态化评估,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警给予及时关注、及时干预,避免其陷入“心理问题—工作倦怠”的恶性循环。尤其应关注实习过半、实习结束阶段等容易带来心理问题的时间节点。

此外,还应适当对学警进行宣传和培训,增强其心理健康意识。其一,应在每个实习单位的学警中委派一名负责人,负责关注该单位所有学警的心理状态;与实习单位对接领导建立联系,及时了解学警的适应状况。其二,也可借助成熟的心理测评工具,定期对学警开展心理健康水平筛查,关注出现异常心理症状的学警。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警,应将其转介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以远程的形式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其三,应形成心理教师—带队教师—实习单位—实习学警的联动机制,构建警校生专业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全力保障每名学警的心理健康。

七、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警校生专业实习期间心理健康和工作倦怠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学警在专业实习期间的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呈现阶段性变化。纵向追踪结果表明,学警的心理健康与工作倦怠存在相互预测的关系。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实习单位应遵循学警的心理适应规律,在实习初期适当降低工作要求,并完善学警心理健康服务等工作资源。公安高校则应在保证实习质量的基础上,维护学警的心理健康,降低职业倦怠,为公安队伍培养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高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HILINSKI-ROSICK C M, BRANCH K A, WAL-

KER A. Compassion fatigue among criminology &

Criminal justice interns[J].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education,2023,34(4):640.

[2] 龚鹏飞,常正辉,徐雨.基于校局合作模式的公安院

校专业实习管理制度探析:以江苏警官学院交通管

理工程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2020,19(11):6.

[3] 刘峰,宋平.公安院校学生实习适应的相关因素研

究[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1,23(2):105.

[4] 胡世群,刘蕊.后疫情时代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状况调查[J].心理月刊,2023,18(5):192.

[5] 颜鸾广.基层公安新警工作适应研究[D].北京:中国

人民公安大学,2021.

[6] LOVIBOND S H, LOVIBOND P F. Manual for 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DASS)[M]. Sydney:

Psychology Foundation,1995:112.

[7] 龚栩,谢熹瑶,徐蕊,等.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

中文版(DASS-21)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测试报告[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443.

[8] MASLACH C, JACKSON S 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

havior,1981,2(2):99.

[9] 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

响[J].心理学报,2003(5):677.

[10] HATCH D J, POTTER G G, MARTUS P, et al.

Lagged versus concurrent changes between burnout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unique contributions from

job demands and jac7d2227c43a9577d13e38b5fcc865dbe6497a13b3bd832769b428f37040b879ob resources[J]. Journal of occupa-

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19,24(6):617.

[11] TOTH KIRALY I, MORIN A J, SALMELA-ARO

K. Reciprocal associations between burnout and depre-

ssion: An 8-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Applied psy-

chology,2021,70(4):1691.

[12] CORRIGAN P W, HOLMES E P, LUCHINS D,et al.

Staff burnout in a psychiatric hospital: A crosslagged

panel design[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4,15(1):65.

[13] 龚艳,李桦.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中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77(4):58.

■ 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24-03-07 修回日期:2024-04-04

作者简介:王浩宇,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基金项目:202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警校生专业实习期间的心理健康:特征、问题和应对”

(2023jxyj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