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三气同步”理论核心在于“动”之内涵及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2024-12-03韦明婵秦祖杰李凯风黄汉儒张译敏
【摘要】“三气同步”理论是壮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之一,是壮医阐明人体生理功能、病因病理变化及疾病防治的重要基础理论。“三气同步”理论核心在于“动”,即天气动、地气动、人气亦动,三气通过适度的运动,促进和保持动态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故“动”则通,生理上以“动”为用,病理上以“动”为度,治疗上以“动”为要。文章通过分析壮医“三气同步”理论核心在于“动”之内涵,探索其在壮医临床诊疗中的融入与运用,为壮医学理论体系的深度学习和壮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壮医;三气同步;内涵;临床诊疗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4)21-0001-04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21.zgmzmjyyzz202421001
The Core of Theory of “Synchronization of Heaven-qi,Earth-qi and Human-qi”in Zhuang Medicine Lies in the
Connotation of “Mov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EI MingchanQIN Zujie*LI KaifengHUANG HanruZHANG Yimin
Guangxi International Zhuang Medicine Hospital,Nanning 530201,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synchronization of heaven-qi,earth-qi and human-qi” is one of the core parts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Zhuang medicine,and an important basic theory for Zhuang medicine to clarify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human body,et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three-qi synchronization” lies in the “movement”,that is,the heaven,the earth,and the human also move. Only through moderate movement of the three-qi can the human body be healthy by promo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dynamic balance. Therefore,“movement” leads to communication. Physiologically,“movement” is used,pathologically,“movement” is the degree,and in treatment,“movement” is the key.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movement” as 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three-qi synchronization” in Zhuang medicine,this paper explores its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Zhuang medicine,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deep learning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Zhuang medicine an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Zhuang medicine.
Keywords:Zhuang Medicine;Three-qi Synchronization;Connotation;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三气同步”理论是壮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之一,以阐述自然界与人体内天、地、人三部之气的内涵及相互联系以及运行规律为主要内容,是壮医阐明人体的生理活动、病因病理变化及疾病防治的关键理论。“三气同步”理论核心在于“动”,即天气动、地气动、人气亦动,三气同步运行,人体才能健康。“三气同步”理论作为壮医临床思维的主体之一,渗透于壮医诊疗的各个阶段,通过分析其理论核心在于“动”之内涵,探索其在临床诊疗中的融入与运用,对于壮医学理论体系的深度学习和壮医临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壮医“三气同步”理论概况
壮医“三气同步”理论的形成,源于壮族先民对自然界及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长期观测和理解,最初由广西著名老壮医覃保霖先生在 《壮医学术体系综论》中阐述,其依据壮文中的“人不得逆天地”或“人必顺应天地”解释发展而成[1]。壮医认为自然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为自然界的天,中部为自然界的人,下部为自然界的地;壮医学不仅把人在寰宇间看成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的统一体,还把人体当作一个小宇宙单元看待,认为人的脏腑躯肢、经络信息、气血体能等也要通过三气同步运行,才能维持常态。故三气包含大自然及人体内的天、地、人三部之气及其运动变化。
“三气同步”即就人和天地间的关系而言,人需与天地同步,不能逆悖天地;就人体自身而言,其上中下三部亦即天地人三部,需保持平衡协调,人体才健康。自然界与人体内的天气、地气、人气三者之间均处于衡动状态,且人体之气与大自然的天气、地气间亦是如此。三气互相转化、彼此通应,共同维持人体和自然界保持在一定常度,如此在自然界则万物化生,生生不息;在人体则气血调和,脏腑自安[2]。
2壮医“三气同步”在于“动”之内涵
壮医认为,气血畅达,人体则健康。而气血畅达有赖于天、地、人三部之气动态交融。根据“三气同步”理论,壮医防病治病之核心在于一个“动”字,即天动、地动、人亦动,三气同步运行。“动”即运动,通过适度的运动,维持三气动态平衡。自然界的天气在动、地气在动、人气亦在动,而人体内的天、地、人三部之气也在不停地变化消长。人须处在一种“动”的状态中,通过“动”来适应天地的变化,内外三气皆同步,人体才不会受到疾病的侵袭[3]。故“动”则通,生理上以“动”为用,病理上以“动”为度,治疗上以“动”为要。
2.1生理上以“动”为用人体处在天地不断变化的运动之中,在一定范围内,人体对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或可创造条件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其次,人体内天、地、人 三气相互通应,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升降相宜,中和涵养。人体内三部之气还可通过三道与自然界相互沟通,三气同步运行,则道路畅通,气血畅达,阴阳交泰,且能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体生理趋向常态,从而达到健康状态[4]。
2.2病理上以“动”为度在病理情况下,如果自然界变化过于剧烈或虽在常度之内,但人的适应能力过弱,天气功能失调,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或三气失于同步,从而导致三道两路失调,气血运行失常,百病丛生[5]。三气运动过慢可导致气血瘀阻,引发情志病、月经病、肿瘤等疾病;三气运动过快则导致人体气血亢盛,引起高血压、失眠、头痛、脑出血等疾病;三气不动则导致人体死亡。故在病理上,以“动”为度,若调节失度,太过或不及均会导致机体病理改变。
2.3治疗上以“动”为要壮医治病强调一个“衡”字,即平衡协调,在治疗上注重调节人体气血均衡。气血均衡才有助于天气、地气、人气回归同步运行[6]。
气血宜“动”,通过气血的适度运动,在动态及相互协调中获得平衡同步。气血通过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化生和滋养,并经人体龙路、火路的循环与流通,上达于天部,下抵于地部,中行于人部,布散于全身,以滋养及维系人的生命活动。此外,气血运行时又把人体内部各种代谢物质经两路传送,循回到三道,再通过三道排出体外,最终转化为自然界的天气与地气。此循环周而复始,使人体不断得到涵养[7]。
气候异变,外毒侵袭,饮食不当或邪毒内生,阻塞三道两路,不利于人体气血运行,导致三部之气失衡,从而引发疾病。治疗时需调整人体内部天、地、人三气的平衡协调,三气虚损则宜补,三气盛实则宜泻。而人体三气的协调运行主要依靠三道两路的畅通来实现,故壮医通常采用调节三道两路的方法来促进人体与自然界的通应协调[2]。如壮医认为“墨病”(气喘)发病,与感受邪毒、饮食不当及身体虚弱等因素密切相关,邪毒侵入口鼻或侵袭肌肤,气道受邪不畅,气逆而上,使天气无法正常通降,三气失于同步,治应通气道、降天气。在“墨病”发作期,常用矮地茶、枇杷叶、罗汉果等壮药清热解毒、止咳化痰通气道,用百部、不出林、地龙等降气平喘,以迅速控制症状,待邪毒逐渐祛除,症状减轻后则进行补虚,壮医主张通过食疗,推荐患者服用蛤蚧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虚,从而祛邪扶正,平衡气血,使人体天地人三部之气同步运行,顺应自然。
3“三气同步”理论在壮医诊疗中的应用
“三气同步”理论作为壮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贯穿于壮医诊疗中的病因病机、诊断、疾病分类、治则治法以及预防养生等方面。
3.1“三气同步”理论在壮医病因病机中的应用毒虚致病论为壮医总的病因病机理论。毒是对所有致病因素的统称,虚即正气虚抑或气血虚,虚则导致人体运化及防卫等能力下降,易招致外来邪毒的侵袭,损伤机体正气,正邪两者相斗,正不胜邪,影响三气同步运行而致病;此外,某些毒邪直接侵入人体,阻滞三道两路,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毒和虚致使人体失去常度而引发的疾病,如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或人体自身的防御和修复能力能够对抗邪毒,人体常度逐渐恢复而疾病趋向好转或痊愈,否则终将因三气不同步,造成气脱、气竭而亡。
3.2“三气同步”理论在壮医诊断中的应用“三气同步”理论渗透于壮医诊断中,如在壮医目诊中,壮医称眼睛为“勒答”,认为“勒答”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天地人三气精华之所在,人体脏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故“勒答”能反映百病,运用目诊可以确诊疾病,推测预后。
在壮医脉诊中,《中国壮医学》[8]记载的六指同步按诊法,医者双手食、中、无名指同时切按天地人三部之脉,通过天地人三部脉象的变化诊察人体正气之盛衰、邪毒之轻重与三道两路的功能状况。
在壮医询诊中,询主症时,让患者陈述天、地、人三部,何处不舒服以及全身状况。询疼痛部位,结合人体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在天部,头痛多见于外感或风火之毒上攻引起的“血压桑(高血压)”“巧坞”内部病变;若胸痛伴咳、喘,甚则吐有脓血者,常为“咪钵”(肺)之疾,如痈症、痨症等等。在人部,痛如针刺刀割者,或痛引项背者,常为“咪心头”(心)淤阻之痛。 在地部,疼痛常为水道疾病,主要为“咪虽(肠)”“咪小肚(膀胱)”“咪花肠(胞宫)”“咪腰(肾)”等腰部脏腑病变。询疼痛性质时,天部病主要疼痛为重痛,人部和地部主要以胀痛为主。
3.3“三气同步”理论在壮医疾病分类中的应用壮医内科除运用三气同步理论来解释某些疾病的病因病机外,还用于对一些疾病进行分类,如天部病、地部病、人部病[3]。根据人体内部天、地、人三部对应的位置而言,天部居上,在壮语中称为“巧”,天部病包括头面、“巧坞”(大脑)、颈部、上肢、“咪钵”(肺)等部位的疾病;人部居中,在壮语中称为“廊”,人部病包括“咪心头(心)”“咪胴(胃)”“咪叠(肝)”“咪背(胆)”“咪曼(胰)”“咪隆(脾)”等腹部疾病;地部居下,在壮语中称为“胴”,地部病主要在腰部及其以下部位,包括“咪腰(肾)”“咪小肚(膀胱)”“咪虽(肠)”“咪花肠(胞宫)”“隆娃(卵巢)”“咪麻(睾丸)”下肢等部位的疾病。
3.4“三气同步”理论在壮医治则治法的应用调气、解毒、补虚是壮医的三大治则。壮医治疗以“调气”为要,主要采用各种外治疗法,如壮医针灸、熨烫、敷贴、拔罐、刺血等疗法,以调节和激发人体之气,使之通畅,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即气调则血畅,各脏腑器官功能恢复正常,则身心健康;解毒主要采用药物来治疗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溃烂、肿瘤、疮疖、黄疸、血液病等急性炎症和器官组织的器质性病变;补虚理论则重视食疗和动物药,壮族民间有以骨补骨、以肉补肉的用法,因人为灵物,与动物同气相求,且壮族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动物藏量极为丰富,这也为壮医应用血肉有情之品来补虚提供便利,人应顺应自然,以血肉有情之品来补虚最为有效,且通过食疗来补虚最为常用。如《壮医方剂学》[9]虚病用方中,咪钵(肺)虚用咪钵大补汤,组方为猪肺1副,黄花倒水莲25 g,苦杏仁5 g,鱼腥草5 g,陈皮5 g;心虚大补汤中用猪心1副,灵芝50 g,土人参25 g,莲子5 g,珍珠末1 g,两方用法为煎煮后吃肉喝汤。此外,祛瘀是壮医近年来提出的另一治则,气血瘀阻于体内,阻滞三道两路,导致机体的病理改变,故用“宛陈则除之”,使瘀去路通,天地人三气同步。壮医祛瘀疗法众多,如壮医药线点灸、刺血、壮药外洗、拔罐逐瘀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此疗法对于瘀血型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祛瘀效果显著[10]。
在治法方面,“三气同步”理论贯穿于壮医外治法中。以壮医针灸为例,由于壮医针灸可激发、畅通人体内的三部之气,故“三气同步”理论在壮医针灸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三气同步”理论划分人体穴位为天部穴位、地部穴位和人部穴位;以针刺入穴位的深浅或施灸时炭火星与皮肤接触的时间长短,来确定壮医针灸天、地、人三部手法,即轻手法、中手法、重手法;并以天地人三部配穴为用,有效地指导了壮医针灸临床应用[11-12]。此外,在“三气同步”理论指导下的壮医针法还有天阴阳针法[13],壮医认为脐部是天地人三部联系的枢纽,是天之精气下行、地之津液上升、人之谷气流转的必经之路,故脐环穴和人体三道联系密切。一般认为,以过脐窝部水平线为界,水平线以上穴位属天、以下穴位属地、平水平线穴位属人。脐环穴是天阴阳针法的施针要穴,是畅通天、人、地三部之气的关键位置。天阴阳针法操作时,嘱患者保持缓慢腹式呼吸,以调动人体天、地、人三部气机,待患者气息平稳后,再采用微针浅刺并留针的方法,可达到调神求本的治疗作用。此疗法在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疲劳综合征、偏头痛、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等,均获得良好疗效。
3.5“三气同步”理论在壮医预防养生中的应用壮族人民信奉万物有灵,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天地合一。同样,在疾病预防中,主动效法和顺应天地阴阳变化规律是保持健康长寿的关键。壮医常见疾病预防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通过三道两路协调制化,来实现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养生境界[14]。
壮医常用的疾病预防主要有服饰商青蓝,解毒防病;饮食喜药膳,防病于食;家居喜栏杆,除湿防瘴;出行擅御毒防病;身挂壮药香囊,鼻吸药气,防疫抗病;逛药市挂药,闻药防病;锻炼强身体,养身坚志;唱山歌释情志,调神养性等[7]。
此外还有壮医足部按摩养生防病法、壮医经筋保健按摩养生防病等[15]。
4结语
综上所述,壮医“三气同步”理论核心在于“动”,其内涵为“动”则通,生理上以“动”为用,病理上以“动”为度,治疗上以“动”为要。“三气同步”理论贯穿于壮医诊疗中的病因病机分析、诊断、疾病分类、治则治法以及预防养生等诸多领域,应进一步发掘及整理提升,为壮医学理论体系的深度学习和壮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覃保霖.壮医学术体系综论(续二)[J].内蒙古中医药,1985(4):21-24.
[2]宋宁.壮医“三气同步”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应用[J].中医杂志,2013,54(14):1183-1185.
[3]庞声航.中国壮医内科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
[4]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7.
[5]蓝毓营.壮医防病理论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1):819-820.
[6]蔡文威,秦祖杰,韦雨露,等.从壮医三气同步理论谈慢性胃炎的病机与治疗[J].中医药导报,2021,27(8):211-214.
[7]黄瑾明.壮医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49.
[8]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6:47.
[9]秦华珍,钟鸣.壮医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139.
[10]宋宁,冯秋瑜,梁薇.壮医平衡气血原则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22(1):53-54.
[11]范小婷,林辰.壮医“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及其在壮医针灸中的应用[J].中国针灸,2022,42(2):181-184.
[12]范小婷,沈小淞,林采玥,等.浅析壮医腹环穴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19,39(7):761-764.
[13]刘儒鹏,王鸿红,宋宁,等.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天阴阳针法概述[J].中国针灸,2020,40(9):991-995.
[14]黄汉儒.壮族医学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10-511.
[15]邓家刚,蓝毓营.壮医养生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157-158.
(收稿日期:2024-02-02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