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大的大事,济南的大事

2024-12-03

走向世界 2024年46期

济南与山大,又一次“双向奔赴”。

10月19日,山东大学首届全球校友大会在济南举行。

对于山大来说,这是一次盛事。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实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等在内,约5000名海内外山大校友重返母校,重走青春路、再叙同窗情。

对于济南来说,这同样是一件大事。提前几天,这座城市已开启“天下泉城 芳华山大”灯光秀,庆祝活动举行。校友大会现场,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深情致辞:“山东大学是济南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济南是山东大学长期深耕的发展沃土。”

山东大学与济南,一直有着深厚的渊源。

特别是在近年来,两者关系更加紧密,融合更加深入,合作更加广泛。

于海田在致辞中透露了几个数据。

目前,每年约有30%的山大毕业生留济发展,在济常住的山大校友近20万人,纳入济南市高层次人才库的山大校友7888人,也就是说,平均每50名济南人中就有1位是“山大人”、平均每8名济南高层次人才中就有1位来自山大。

这些“山大人”,同样也是济南人,生活在这座城市,工作在各个岗位上,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求贤若渴的济南,也敞开怀抱,为山大发展、为山大人追逐梦想提供着广阔舞台和坚定支持。

数据显示,近年来,山大与济南共建各类科研平台30余个;今年以来,山大在济成交技术合同676项、成交额10亿元;山大地纬、神思电子、兰剑智能等一批山大校办或校友创办企业在济南加速发展壮大。此外,校地在教育、医疗、文化、城建等领域,都形成了一批务实合作成果。

名校与名城,两者已经形成了“血浓于水”的关系,共荣共生、相互成就。

用于海田市长的话来描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山大与济南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需要在双向奔赴中共赢发展。”

校友大会是个很好的平台。

很多人认识一座城市,是从大学开始的。从求学到求职,从工作到生活,校园是在城市成家立业、追逐梦想的起点。

这个起点,是每个人的母校,而母校所在的城市,也成为了很多人的“第二故乡”。

以校友大会为纽带,能够吸引、汇聚更多资源,携手发展、共同前行。

这也就是近些年来备受重视的校友经济。

举一个例子。2020年10月,以“聚创泉城共赢未来”为主题的山东大学“校友泉城行”活动在济南举行。活动中,山大及部分山大校友与济南签约项目多达25个,意向金额约700亿元。有的校友一次性与济南签约3个项目,仅园区项目投资就达100亿元,基金规模达530亿元。

显而易见,赋能效应是巨大的。

济南看准了这一机遇。

今年年初,济南建立“1+1+3+N”校友经济工作机制,制定支持新时代校友经济发展措施20条;第二届“海右人才节”开幕式上,同步举办济南校友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济南校友经济发展促进会、泉城校友之家、泉城校友会客厅相继揭牌,一群优秀校友获颁济南“校友双招双引大使”聘书,一大波校友经济项目进行现场签约。整个人才节期间,聚焦人才经济和校友经济,共举行30场校友经济特色活动。

本次山东大学首届全球校友大会,正是其中的特色活动之一。

来自海内外的校友在此相聚,在重温校园时光的同时,更搭建起了校友间紧密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全面叠加优势资源,全面汇聚校友力量,将为济南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大会现场,济南校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发力校友经济,济南又有了一个新的高端平台。

对于济南来说,这也是一次向海内外英才推介城市的良好机会。

在致辞中,于海田从战略优势、产业体系、科创实力、交通网络、营商环境等方面介绍“济南机遇”——

战略优势日益凸显。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赋予了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自由贸易试验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级战略先后获批实施,798平方公里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成形起势。

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四大主导产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和头孢菌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重型汽车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激光装备产业基地。2023年,济南新能源汽车产量进入全国前10位,在中国城市智能算力排名中居第7位。

科创实力不断增强。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2家,2023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89%、高于全国0.25个百分点,济南在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23全球科研城市100强中居第32位、较2021年上升25个位次。

交通网络通达便利。济南国际机场208条航线可通达海内外116个城市,每天约660趟高铁车次通达全国366个城市;轨道交通已开通3条线路,到2025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达到279公里。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市经营主体超过155万,人才总量超过284万人,每年新增人才数量保持“10万+”,获评2023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2024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

虽然“推介词”不长,但数据扎实、优势明显,对于寻找创业、合作机会的山大校友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有“推介”,更有“承诺”。

于海田说——

我们将聚焦谋合作、促共赢,持续深化校地战略协作,探索完善人才交流共享、创新平台共建、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助力山大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将聚焦解难题、办实事,坚持好、完善好校地常态化对话协商机制,设身处地把山大提出的有关需求和意见建议办好办实,努力做到山大有所呼、济南有所应。

我们将聚焦优服务、强保障,认真落实并动态完善“校友经济20条”“人才双30条”等政策措施,在就业、创业、生活等方面,为山大校友在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

这就是济南的态度,热情、真诚、有力。

不难发现,这样的“济南态度”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场合——

从连续四年举办济南市大学生毕业典礼,到首次举办大学生开学典礼;从以法定形式设立“海右人才日”,到举办“海右人才节”,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和专属节日的方式向人才致敬……

再说下北纬君在这次校友大会中发现的几个小细节。

在山大为校友准备的“大礼包”中,有一份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4版)微词典,里边详细介绍了济南市人才服务支持政策、人才待遇保障、人才发展环境政策等等。

此外,还有一张泉城校友卡。持此卡,可在一定时间内免费乘坐济南公交、地铁,同时还可享受逛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三大景区。

福利很多,态度很真诚。

可以说,济南从未放过任何一次推介城市、招纳人才、共同逐梦的机会。

有句话说,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

名城的建设,离不开名校的助推;名校的崛起,离不开名城的支撑。

相信随着山东大学首届全球校友大会的召开,济南将迎来更多海内外山大校友的关注与“回归”,为城市发展赋能。

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校的校友加入济南的城市“朋友圈”,与“第二故乡”济南书写更多“双向奔赴”的佳话。

(本文转载自“城在北纬36度”微信公众号)

Jinan and Shandong University have once again engaged in a ‘two-way embrace.’ On October 19, the First Global Alumni Celebrations at Shandong University was held in Jinan.

This is a momentous event for Shandong University. Including renowned academicians such as Peng Shige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Xue Qikun, a recipient of the National High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approximately 5,000 alumni from around the world returned to their alma mater. They retraced their youthful paths and rekindled the enduring bonds of friendship with their former classmates.

For Jinan, this is equally a significant event. Several days in advance, the city launched a light show themed “The City of Springs, Glorious Shandong University” to celebrate the occasion. At the alumni conference, Yu Haitian, the Deputy Secretary of the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and Mayor of Jinan, delivered an emotional speech: ‘Shandong University is a source of pride for Jinan, and Jinan is the fertile ground where Shandong University has long thrived.

The First Global Alumni Celebrations at Shandong University will undoubtedly draw attention to Jinan and encourage alumni from Shandong Universit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o return. This will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