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阳:推广食用菌种植,新农人有大“蘑”力
2024-12-03张九龙
聂阳戏称自己是“蘑菇匠”——山东农业大学食用菌专业研究生。
毕业后的他,带着对农村的热爱、对农业的情结,与两位志同道合的师弟放弃了留在城市的就业机会,发起成立山东三生万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生万物科技”)。他们扎根农村,专注于食用菌的育种、种植、产销对接、技术培训和产业扶贫,让农户“种出来、卖出去、挣到钱”,用小蘑菇释放出的大“蘑”力,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着青春力量。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聂阳是江苏徐州人,高考报考了山东农业大学,来到了山东。起初,他更倾向学习计算机、车辆工程等热门专业,但是在食用菌专家姜淑霞的《珍稀食用菌资源与利用》课上,他领略到了食用菌的食用药用价值以及菌类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魅力。通过和老师的深入交流,他更深刻感受到,食用菌种植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劳动强度低,收益高、见效快,是个能够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短、平、快”创业项目。
赤松茸是聂阳后来创业主推的一个食用菌品种。赤松茸并不是真正的松茸,它形似松茸,菌盖是红色的,所以叫赤松茸。赤松茸最大的特点是对种植环境要求不高,而市场上常见的多数食用菌,比如香菇、金针菇、木耳、杏鲍菇、海鲜菇等,都需要在大棚里种植,前期投入较大。“对于脱贫户而言,一亩地投上几万块钱去建大棚并不现实,只有降低投入成本,才能提高他们的种植积极性。”聂阳分析说。
相比之下,种植赤松茸就简单多了。无论是闲置的树林还是自家房前屋后,只要有空地都可以种植,而且原材料就是最常见的农作物秸秆。“秸秆进行预湿后铺到地里,然后把蘑菇种子点到秸秆上面,长满菌丝之后就可以结出蘑菇。”从种植效率看,三斤秸秆就能变成一斤赤松茸,平均下来,每斤赤松茸的种植成本只需要几毛钱,而市场零售价能达到15元,即使回收价也能达到5元—7元一斤。一亩地能种植出四五千斤的赤松茸,亩产值在2万元以上,所以这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更难得的是,种植赤松茸对环境还特别友好。不仅实现了秸秆的综合利用,而且种完赤松茸之后,秸秆得到了充分降解,直接还田,又成为很好的有机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良了土壤。
食用菌背后蕴藏的巨大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深深触动了聂阳。“农业大学学子,是有一定社会使命、社会责任的。当时国家正在大力推动脱贫攻坚,我就决定继续坚持学下去,把这个专业学精,并且以后学以致用。”于是,考研时,聂阳毅然放弃了考回家乡江苏的想法,继续报考姜淑霞老师的研究生,深耕食用菌专业。
读研期间,聂阳和导师进行了充分沟通,表示希望通过学一些实用技术,真正地走到一线去服务乡村,带动老百姓就业增收。导师对他的想法非常支持,特意给他找了贴近社会生产实践的研究课题。
农学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专业。由于研究课题需要扎根一线,所以在读研期间,聂阳就跟着导师走遍了全国,选育菌种,开展地方推广和技术服务,接触了大量食用菌研发、养殖前沿技术。“因为和一线有非常密切的交流,我知道一线是什么样的状态,而且我也相信通过本科4年、研究生3年的专业学习,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满足创业需求,所以在我毕业之后就毅然决定出去创业闯一闯。”
师兄弟三人合伙创业
一个好汉三个帮,聂阳的创业之路并不孤单。张金、刘书程是他的合伙人,也是他的学弟,三人在姜淑霞老师的实验室相识。张金本科毕业后,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师从国内食用菌专家边银丙教授。刘书程则先后去了淄博和临清的两家食用菌企业担任技术负责人。毕业后虽然各奔前程,但三人在食用菌行业做出一番事业的梦想一直都在。
在聂阳的号召下,张金放弃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助教工作,刘书程也辞去了企业的工作。2018年7月,三人共同创立了三生万物科技。关于公司名字“三生万物”的来历,聂阳解释说:“三生代表着我们三兄弟,另外一点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代表着生生不息、无限繁衍、无限繁殖,而我们的食用菌,一根菌丝、一个孢子就可以无限繁殖下去,做出很大的一个产业,我们三个创业者也希望把食用菌这个产业能够推广到全国。”
创业第一站,聂阳选择了德州市夏津县。夏津有大片的林地,人工成本比较低,秸秆资源丰富,比较适合种植食用菌。来到夏津后,三兄弟从赤松茸开始,在地里摸爬滚打,干劲十足。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赤松茸的产量始终上不去。
经过一遍一遍地检查,他们确定配方和工艺没有任何问题。几经琢磨,他们才找到问题所在。聂阳解释说:“夏津属于黄河故道,它的水和土都是偏盐碱化的,而盐碱不利于赤松茸的生长。”面对这个新课题,聂阳一头扎进实验室,查资料,做实验,一趟趟地回到母校请教专家。最终,他们成功改良了菌种,取得了赤松茸的丰收。
随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三生万物科技又发展起30亩林下大球盖菇和羊肚菌种植基地,带动当地60余个贫困户就业,实现产值68万元。在整个过程中,他们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地里来,地里去,天天一身泥,但看到蘑菇收获的时候,大家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9年是聂阳忙碌并充满收获的一年。这一年里,他参加了从县级到国家级大大小小十多个创业大赛,项目获得了投资界的认可,屡获佳绩。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聂阳带领团队,与导师姜淑霞、山东农业大学学工处的老师们一起闭关修炼,完善打磨项目,取得了全国银奖的好成绩。他们的事迹和成绩,得到了国内多家媒体的专题报道,增加了曝光度,也带来不少订单。
通过直播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夏津的交通和区位短板成了困扰聂阳的心病。后来在济南市章丘区的盛情邀请下,2021年,聂阳决定将企业迁到章丘发展。
“在一开始落地的过程中,章丘方面帮我们积极协调土地,协调水、电、路,做到了保姆式、管家式的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聂阳直言,对于创业青年学子来说,这种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到了陌生的地方,面对农村基层人员,方方面面是非常困难的,而当地政府的介入和帮助,使外来创业者能够很快融入其中,走上发展正轨。”
2022年1月,在济南市区两级支持下,三生万物科技投资1800万元,流转土地100亩,在王黑村建起百菇园项目,配备了自动化菌种生产线、无菌车间、恒温培养室、数字化智能出菇房、低温保鲜库等。同年,聂阳团队参加了第四届创新创业大赛,食用菌种植技术再次引发关注。
百菇园的菌种研发、种植品种主要是羊肚菌、桑黄、金耳、赤松茸、黑皮鸡枞等珍稀食用菌,经济附加值高。项目设计产能为一期年产菌种300万袋,二期产能达到600万袋,预计菌种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可满足章丘及周边区县6000亩羊肚菌、赤松茸等食用菌种植,产值超过1.5亿元,带动800人实现就业。2022年秋,三生万物科技在新家园小试牛刀,在文祖、明水、圣井、绣惠、普集5个街道推广羊肚菌种植300多亩,产值达到了1500万元。公司承诺产品100%回收,让农民放心大胆地靠“种蘑菇”赚钱,真正赢得了周边群众的信赖。
聂阳和创业伙伴还有一个身份:科技特派员。每年初秋,是赤松茸种植季,也是羊肚菌种植前的土壤改良关键时刻,更是他们忙到脚不沾地的日子。他们要到全国各地指导农户种植,从育种到栽培,从技术推广到产品销售,最忙的时候,聂阳一年有200多天都在全国各地出差。
为了让更多农民致富增收,多年来,聂阳持续开展科普宣讲、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他累计举办菌类讲座30余场,听众2000多人,举办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8场,培训食用菌技术人员600多人,在全国累计推广珍稀菌类10000多亩,产值超过2亿元,带动3000多人就业增收。身为一名年轻的新农人,聂阳忙碌之余,经常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记录种植食用菌的点点滴滴,并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发布。“我希望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
短短时间,三生万物科技的菌菇已经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打通了种销产业链,业务正是风生水起之时。能够把所学知识变成毕生事业,聂阳说自己“非常幸运”。而“幸运”两字背后,是团队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未来,聂阳希望带领公司不断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立集研发育种、种植示范、技术培训、冷链仓储、初深加工、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食用菌基地,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Nie Yang humorously refers to himself as a “mushroom craftsman” — he is, in fact, a postgraduate alumnus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edible fungi. After graduation, driven by his passion for rural life and the enthusiasm of agriculture, Nie Yang and two like-minded classmates chose to forego urban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stead, they founded Shandong Sansheng Everything Biotechnology Co. Ltd., dedicating themselves to the countryside. They focus on mushroom breeding, cultivation, marketing, technical training, and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ensuring that farmers can “grow, sell, and earn.” With small mushrooms releasing great potential, they contribute their youthful energy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rural economy.
During his graduate studies, Nie Yang communicated extensively with his mentor, expressing his desire to learn practical skills that would enable him to serve rural areas directly, thereby promoting employment and increasing incomes for local residents. His mentor was very supportive of this idea and specifically arranged a research project closely aligned with social production practices for him. Under his mentor’s guidance, Nie Yang traveled across the country, engaging in strain selection and breeding, local promotion, and technical services. Through this hands-on experience, he gained exposure to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dible fungi.
The company’s mushrooms have been distributed to major citie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Shenzhen, successfully establishing a robust supply and marketing chain. The business is currently thriving. Looking ahead, Nie Yang aims to lead the company in continuously fostering the growth of the edible mushroom industr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circular agriculture. He envisions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edible mushroom base that integrat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reeding, planting demonstrations, technical training, cold-chain storag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cessing, and educational outreach. This initiative is intended to better suppor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