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晶日教授基于三观理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2024-12-03李浩林谢晶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11期

摘要:总结谢晶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谢教授治疗溃疡性结疡炎(UC)基于“三观理论”,以脏腑辨证明病位,以对立三辨明病性,明确攻补的时机,把握气血的盛衰,活动期以疏肝健脾,清利湿热,止血妄行为主,缓解期以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为要。

关键词:三观理论;溃疡性结肠炎;谢晶日;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51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11-0004-04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可伴有发热、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此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病程长,常迁延难愈,复发率较高,长期腹泻、便血可引发贫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依赖于5-氨基水杨酸,激素等药物,但由于该病病程长,药物价格昂贵,患者依从性不高,治疗效果常差强人意[2。而富有个体化特色的中医疗法在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改善预后等方面优势明显。

谢晶日教授是黑龙江省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带头人,在消化系统领域深40余年[3,提出了基于“三观理论”辨证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笔者有幸侍诊,聆听恩师教诲,现将恩师治疗经验略做总结,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浅释

中医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根据其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将其归类于“痢疾”“肠澼”的范畴[4。谢晶日教授在治疗UC时重视“三观辨证”。谢教授认为中医三大哲学观即整体观、对立观、相似观。整体观重视天人相应,既体现在人与所处环境的整体性,又体现在内在脏腑的整体性。对立观是指在疾病的不同状态,辨证施治,以证立法,以法组方。相似观强调天生万物,其性互通,因此谢教授常观察自然规律作为用药的法则。

1.1 从“整体观”论治 整体观是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谢教授常说人为一个有机整体,脏腑各司其职,又紧密联系,因此在治病时要时刻考虑脏腑之间协调统一的关系,切勿孤立看待问题。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然“魄门”亦为五脏使,因此UC起病可溯于五脏。其中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亦不可忽视心、肺的影响。《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5。脾气虚弱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基础,脾虚则运化不利,寒热湿毒错杂于肠腑,导致泄泻6。肝为阳木而主疏泄,能够疏通全身气机,肝之疏泄功能不及,则中焦气机斡旋失司,水谷运行停滞,化湿生热。肾为先天之本而主水,肾虚则水液代谢失衡,水湿运转不畅,下注大肠故而泄泻。此外,心为火脏主神明,脾为土脏,火能生土,脾之旺赖于火之燥也。因此心阳不足也可累及脾虚,导致泄泻。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调节一身津液的运行,人体的津液运行平衡,大肠的传导功能才能正常。谢教授治疗UC时,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脏腑辨证,全面考虑脏腑之间关系,力求审证知本,明确病位。

1.2 从“对立观”论治 中医强调个体差异,侧重辨证与辨病结合。谢教授在“对立观”的指导下,提出了治疗UC“对立三辨”,即一辨虚实,二辨寒热,三辨气血。UC的分期是辨虚实的眼目:谢教授认为,UC活动期多实,治疗以祛邪为要,缓解期多虚,治疗以扶正为主。UC患者手足寒热与出汗情况是辨寒热的关键:UC活动期多伴湿热,湿热下注,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清浊不分则腹泻,湿热郁蒸则患者多有手足心热,汗出,治疗以清热燥湿为大法。UC的缓解期多伴虚寒,患者病情迁延不愈,损伤脾肾阳气,正虚邪恋,故肢倦乏力,手足心寒,少汗,治疗以补脾益肾为大法。UC患者是否有黏液脓血便是辨气血的关键:邪在气分者多表现为里急后重,常伴有腹胀、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发作,便多黏腻,治疗以行气为主。邪在血分者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有腹部疼痛,痛处固定,按之加重,便黏脓血便,便后不爽,舌紫暗,治疗以化瘀为主。谢教授治疗UC,提出“对立三辨”,明辨病性,重视辨虚实、寒热、气血,以证立法,以法组方,以方加减。

1.3 从“相似观”论治 《道德经》言“人法道,道法天,天法自然”[7。谢教授于此深有体会,天生万物,皆以“阴阳”“五行”为基本元素,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谢教授常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规律,并将这种规律用于疾病的治疗中。谢教授认为UC病程迁延难愈,责之于“湿”,湿性黏腻,常伴寒、热之邪为患,祛之若抽丝剥茧。谢教授从“地上淖泽,风之即干”得到灵感,认为风性升、窜、燥、动,能够祛除湿气,因此在UC的治疗上常加入风药,风行则湿气自祛。中医自古有以形补形之法,亦是中医相似观的一种表现。UC患者常有黏液脓血便,谢教授归咎于肠络受损,血溢脉外。谢教授观察藕节一药,形似脉管,以形而补形,因此用之消瘀止血;又查石榴皮内含红籽,形似红细胞,因此谢教授用之止血妄行,效果甚佳。

2 治疗特色

2.1 肝脾为重,五脏同调为先 谢教授治疗UC,擅长脏腑辨证,强调五脏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且尤以肝脾为重。谢教授认为如今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们多遇挫折而情志不遂,过度的忧思常引起肝气郁结。无论是木郁克土,中焦斡旋失司,亦或是中土虚弱,肝气乘之,都能导致水湿停滞,郁于肠腑,日久生热,与气滞搏结肠中,损伤肠络,导致UC的发生。谢教授临床善用柴胡、香橼、佛手三药疏肝理气,肝郁重而化热者,加川楝子、娑罗子;肝阴不足者,用熟地黄、麦冬滋养肝阴。中土虚弱者,用党参、焦白术、茯苓等药物扶土益气。UC久病累及于肾,造成脾肾两虚者,用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三药温肾助阳止泻。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对于UC难愈,体虚常伴外感患者,谢教授常加石榴皮、椿根皮等入肺经、大肠经之品,一方面取其涩肠止泻之意,另一方面又可调理肺之气机,达到调整肠腑状态的目的。心主神明,心神不宁可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因此谢教授常入煅龙骨、煅牡蛎,一方面宁心定志,一方面收敛固涩,是为妙用。

2.2 对立三辨,病机明确为要 谢教授治疗UC提出“对立三辨”即辨虚实,辨寒热,辨气血。谢教授认为UC活动期多实证,治疗应以攻邪为要,辅以扶正:UC缓解期多虚证,治疗应以扶正为主,辅以攻邪。对于攻补的侧重要把握得当,如UC患者活动期以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临床特征,切不可过用涩肠止泻之品,用之虽一时止泻,然湿热之邪壅滞肠腑,日后难免邪气往复,来势更盛。活动期患者多湿热为患,谢教授常用黄连、黄芩、黄柏、苦参四物清热燥湿,用白茅根、败酱草二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UC缓解期患者多为慢性持续性腹泻,多兼寒湿之象,谢教授常用白扁豆、白术、山药等平和之品,补虚而不助邪。对于UC有黏液脓血便的患者,谢教授认为病在血分,谢教授用白及、儿茶二药敛疮生肌,脓血重者加地榆炭、侧柏炭敛疮止血。UC没有黏液脓血便的患者,病在气分,气滞与湿热搏结于肠腑,病程较短,尚未损伤肠络,应早除湿热积滞,防其损伤肠络。谢教授常用槟榔、厚朴二药,取通因通用之意,早除积滞,保护肠腑。

2.3 风行祛湿,止血妄行为辅 UC患者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谢教授认为,其反复的根本病机责之于湿性黏腻,难以祛除。谢教授观察“地上淖泽,风之即干”,认为风药能行气化湿,有助于顽固性UC的康复,常以防风、秦艽二药共用。防风、秦艽既能祛风除湿,其药性平和滋润,寒湿、湿热皆可用之而不伤肠络。若见呕恶纳呆、舌苔白厚腻等湿郁困脾之象,以藿香、佩兰二药同用,芳香化湿,醒脾开胃。UC患者常因便黏液脓血便,而现贫血之象,谢教授在UC的治疗上受“象形理论”启发,常以藕节、石榴皮二药止血妄行,收效甚佳。谢教授从中医相似观揣度“藕节一药形似脉管,固有止血之功,石榴皮内含红籽,形似红细胞,亦有止血之妙。”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石榴皮中含有的安石榴苷、安石榴林可以通过促进视黄醇的代谢,恢复肠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藕节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可收缩血管,缩短凝血时间[8

2.4 内服外用,内外同治为特色 对于UC的患者,谢教授常采用内外同治的疗法,在口服汤药的同时,辅以中药灌肠治疗。中药灌肠治疗能使得药物直接与肠道溃疡面相接触,使得局部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又可避免苦寒之药损伤胃气,促进局部吸收。谢教授灌肠常用方:白茅根30 g,马齿苋30 g,三七25 g,白及25 g,青黛30 g,黄连30 g,秦皮20 g,方中以黄连为君药,清热解毒燥湿,臣以马齿苋,秦皮二药,增强清热燥湿之力,以三七、白及二药散瘀止血生肌,以青黛一药清热解毒凉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敛疮生肌之效。灌肠方法:将上述药物水煎至150 mL,待到药物冷却至37.5℃左右时,将药物加入灌肠筒中,连接肛管,将肛管插入肛门15~20 cm处固定,将药物缓缓推入,并嘱患者每20 min改变体位,使得药物与溃疡面充分接触。活动期日两次,缓解期3日1次。

3 典型病案

张某,男,59岁,2022年10月25日首诊。主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2年,加重 2 个月。患者两个月前因饮食不洁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每日5~6次。2020年9月于黑龙江省医院肠镜检查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广发溃疡。曾口服美沙拉嗪配合地塞米松、普鲁卡因灌肠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是病情迁延不愈,2年来,每因饮食不洁或情志不遂而加重。2月前因饮食不洁症状加重,口服美沙拉嗪片1 g,每日3次,症状未得到完全缓解,故至谢教授处寻求中医治疗。现症见:腹胀腹痛,痛处固定拒按,腹泻日6~7次,伴有黏液脓血便,赤多白少,里急后重,伴有肛门灼热感,嗳气纳差,手心热,情绪抑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谢教授查其病情,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痢疾(肝脾湿热兼气滞血瘀型)治法:疏肝健脾,清利湿热,止血妄行。首诊处方:柴胡15 g,香橼15 g,败酱草15 g,马齿苋20 g,苦参15 g,椿根皮15 g,赤石脂10 g,白及15 g,仙鹤草20 g,黄芩15 g,黄柏15 g,石榴皮15 g,儿茶10 g地榆炭15 g,煅龙骨15 g,防风10 共15剂,水煎服,日两次。灌肠方:白茅根30 g,马齿苋30 g,三七25 g,白及25 g,青黛30 g,黄连30 g,秦皮20 g,血余炭15 g,30剂,水煎至150mL,日两剂,早晚排便后灌肠。

2022年11月5日2诊:患者腹痛减轻,便中带血减少,面色转润,仍有里急后重感,谢教授于首诊口服方去地榆炭,入槟榔10,厚朴10,续服15剂,用法同前,灌肠方不变,30剂,水煎至150mL,日两剂,早晚排便后灌肠。

2022年11月15日3诊:患者自诉服药后每日排便1~2次,大便无肉眼可见脓血,腹痛、腹胀缓解,饮食尚可,病情趋于稳定,谢教授于二诊口服方中去黄芩,苦参二药,将黄柏量改为5 g,白及量改为20 g,入党参10 g,补骨脂10 g,肉豆蔻10 g续服15剂,用法同前,灌肠方去黄连,秦皮,入藕节10 g,10剂,水煎至150mL,三日1次,早晚排便后灌肠。嘱患者生活饮食规律化,情志情绪稳定化,随访半年,患者状态良好,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者素来饮食不洁,情志不调,木郁克土,中焦斡旋失司化生湿浊,湿浊下注大肠,日久化热,湿热与气滞搏结肠腑,从而出现腹痛、泄泻,湿热日久损伤肠络,因而伴随黏液脓血便。谢教授基于三观理论,以脏腑辨证定病位,认为其病主要源于肝脾二脏,而病位在肠腑。因此首诊方中施以柴胡,香橼疏肝健脾为先,又不忽视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以石榴皮、椿根皮入肺经,表里相应,涩肠止泻。以煅龙骨一药,宁心收敛止泻,心神安则五脏协调更加密切。再以“对立三辨”定其病性,该患者黏液脓血便日5~6次,赤多白少,考虑UC活动期实热证,腹胀而嗳气纳呆,是有气滞搏结肠腑,腹痛,痛处拒按是瘀血之象,谢教授认为其病为实证、热证,气血同病,血重于气。因此以黄柏、苦参、黄芩三药清利湿热,以白茅根、败酱草二药清热解毒,消痈排脓,以白及、儿茶、地榆炭三药敛疮生肌止血,以石榴皮、儿茶、仙鹤草三药固涩止血妄行,又以防风一味,取风药祛湿之力。二诊时患者黏液脓血便减轻,仍有里急后重感,肠腑气滞重于血瘀,因此谢教授用槟榔、厚朴二药,行气导滞,谨防气滞湿热搏结,再次损伤肠络。三诊时患者诸证趋于稳定,此时当以扶正为先,攻邪为辅。谢教授去黄芩、苦参二药,黄柏减量,是防止苦寒伤正, 患者久病,难免累及肾阳,因此肉豆蔻、补骨脂,固涩止泻同时,温补肾阳。以党参健脾扶正,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也。

4 小结

谢教授认为UC病因复杂,病机多变,准确辨证是治疗有效的先决条件。因此基于“三观理论”,以脏腑辨证明病位,以对立三辨明病性,明确攻补的时机,把握气血的盛衰,活动期以疏肝健脾,清利湿热,止血妄行为主,缓解期以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为要。谢教授认为,消化道疾病往往病程漫长,药物的治疗是一方面,日常的调护也尤其重要,常嘱咐患者3分治疗,7分养护,节饮食,慎起居,以达到临床痊愈与镜下黏膜痊愈两大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声生,沈洪,郑凯,等.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8):3585-3589.

[2]张娇娇,张帆,余星星,等.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70-74.

[3]王海强,张萌,熊丽,等.谢晶日教授从“少阳为枢,以平为期”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2(9):1512-1516.

[4]甄建华,黄光瑞.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的古今比较和回顾[J].环球中医药(Chin),2019,12(8):1286-1289.

[5]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6]王新月,王建云.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的关键问题与优势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2):263-267.

[7]老子.道德经[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8]卢永慧,张立华,王京龙,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石榴皮治疗腹泻的作用机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10):2436-2443.

(收稿日期: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