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东方之韵硬控全场
2024-12-03缇娜
非遗技艺,犹如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星辰,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依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它们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智慧的结晶。每当欣赏这些精彩的非遗技艺,都犹如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跃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灵动与深邃,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品味、去传承。
舞龙舞狮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龙与狮被视为祥瑞之兽常以守护神的形象出现。在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大江南北的中华儿女不约而同用舞龙舞狮来庆祝这一美好的节日。
“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锵……”随着极具感染力的鼓点,“迎中秋·庆国庆”2024年广西第十四届狮王争霸赛暨广西首届舞龙公开赛在南宁举行,来自全区各地的48支龙狮队轮番上场竞技,特别是高桩南狮比赛掀起赛事高潮。醒狮在高低桩上来回跳跃,时而翘首仰望,时而俯首低顾,闯高峰、越云岭、攀悬崖、采仙草……一连串动作下来,仿佛一只灵活的狮子出现在人们面前。
据记载,舞狮在古代被称为“太平乐”,起源于东汉汉章帝时期。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而北狮则分为“文狮”和“武狮”。近年来,随着舞狮表演在短视频平台的持续爆火,舞狮技艺和狮头扎作技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传承。
在香港,农历八月十四被称为“迎月日”,是连续3天中秋庆祝活动的首日。9月16日适逢“迎月”,当晚,舞火龙这一香港百年传统习俗在大坑上演。暗夜中百多名健壮汉子辗转腾挪、左右移动,把长70多米的“火龙”舞得流畅灵动。锣鼓声中,“火龙”在大坑各街道蜿蜒而行、欢腾起舞,火花不时从“龙身”上溅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无数观众蜂拥“逐龙”。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5/k6Y2FgG86e3YLJ8SPUNPeG.webp)
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中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
锣鼓灯会
锣鼓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有着“无鼓不成乐”之说。锣鼓艺术按各地特色大致分为十余种。
其中,太原锣鼓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形成大约在南宋宁宗年间,以铙、钹的特有声响取胜,风格强健有力、层次分明,动作劲烈舒展、粗犷阳刚,节奏激越鲜明,表演场面蔚为壮观。
流传于晋南地区的威风锣鼓则是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打击乐艺术形式,已有4000年历史。近年来,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威风锣鼓的舞台开始从线下扩展到线上,过去一年,仅在抖音平台上,就有超9000场以“威风锣鼓”为主题的直播上演,累计观看次数达1827万。
灯会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东汉年间,洛阳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灯会。南朝伊始,南京城内举办过元宵灯会,盛况为当时全国之冠。唐宋时期自贡地区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灯、元宵节前后张灯结彩的习俗。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5/Cbvmcr9gKUvovahPCNpcDv.webp)
四川地区有句谚语叫“自贡归来不看灯”。自贡灯会以气势壮观、规模宏大著称,以构思巧妙、制作精巧取胜,以灯景交融、层次迷离称奇,其显著特色之一就是丝扎工艺的传承创新,另一个是特殊材料的广泛应用,让“万物皆可成灯”。如今,自贡灯会已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已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彩灯文化产业。
踩高跷
“木腿擎人街树短,罗衣舞袖女神娇。仙翁鬼怪同携手,响马公差共酒瓢。”高跷戏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夏文明中源远流长,也深深地扎根在齐鲁大地。
婀娜妖娆的走步、妩媚流盼的眼神,叉着腰耍着手里的“鱼”来戏耍公子……近两年,济南西关高跷队男扮女装的“酸妮儿”火上热搜,带动传统高跷表演在全网火爆“出圈”。
济南西关高跷队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如今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表演时,跷高最低的30厘米,依次升高,最高的可达260厘米。表演队伍有一字长蛇、走八字、双排对唱、交叉剪子、一条龙、叠八仙等队形。表演内容有武松打棒、石秀担柴上梁山、青蛇戏老渔翁、白蛇戏俊公子等。表演独具特色,充分展现了济南人的豪迈性格。
打铁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的这首词,描绘的是元宵节打铁花表演的盛况。万千铁花冲破漆黑的夜空尽情绽放,是独属于华夏文明的浪漫和热烈,也是传承千年的中式浪漫。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时期。古文中记载:“喧嚣落幕街巷里,日西沉,夜初寂。村外河边,坩炉已伫立。男女老少出门来,皆噤声,齐望去。开场鞭炮声震地,炉火红,人声急。往来穿梭,铁水冲天起。绽向夜空化星斗,铁如花,火如雨。”
明代时期,炼铁行业飞速发展,铁匠们为了庆祝丰收、祈求平安,运用炼铁过程中产生的铁水,创造出璀璨的火花效果,形成了最初的打铁花活动。每当遇到重大庆典,人们会专程请铁花工匠们表演打铁花,后经千年流传,形成一种气势磅礴的独特表演风格。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sparkle like brilliant stars in the firmament of history, enduring through the ages with unwavering brilliance. These skills are more than just demonstrations of craft; they are the living legacy of our culture and the essence of our collective wisdom. Every engagement with these refined treasures is like turning the pages of a weighty volume of history, where each sheet resonates with the vitality and depth of Chinese culture, inviting us to explore, savor, and pas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