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禅鹰”与写意人生

2024-12-03钟倩

走向世界 2024年43期

趵突泉公园万竹园里有个李苦禅纪念馆,每次去时都很冷清,传统四合院,环境幽然,布局风雅,共五座院落。从玉兰院进入木瓜院,可见“望水亭”,也称“爱荷亭”。我特别喜欢这里的清雅,让人的心一下子沉静下来,时常邂逅在此写生的学生,我也因而记住了这位写意画大师。

孟夏时节,“赤子雄鹰·纪念李苦禅先生诞辰125周年艺术展”在济南市美术馆举行,八个篇章、125幅作品,这不啻于一次近距离走近大师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先生祖籍聊城高唐,原名李英、李英杰,字励公,与“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傅斯年、著名学者季羡林被人们誉为当代“聊城三杰”。儿时家贫,求学之路受到族人的接济,但老家文庙里的关帝塑像、壁画,成为他眺望艺术殿堂的最初起点。而他还练得一身好武功,为他后来拜师京剧大武生尚和玉奠定基础。独闯北京城,举目无亲,他先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后考取留法勤工俭学会,学习西画,工具、材料费钱,他白天去上课,晚上拉洋车,那段日子过得十分艰苦,被同学林一芦看在眼里,赠送他一个艺名:“李苦禅”。他恍然顿悟道:“名之固当!名之固当!”

一个“苦”字,铸成李苦禅写意人生的精神底色。究竟有多苦呢?且从一块黑馒头的故事说起。画木炭画,若画错了,就蘸白面馒头当橡皮擦,条件好的同学擦完就扔了,他趁没人时,把黑馒头吃掉。有人叫他一起吃饭,他故意躲开,直说“我这儿还没画完呢,我这修理修理。”后来,他拜师齐白石门下,也是第一个叩头拜师的学生。白石老人曾感慨道:“余初来京师时,绝无人知,独英也,欲从余游。”两人志趣相同,都以独孤著称。用当代美术史论家李松的话说,“苦禅先生拜师白石老人,是一种师生的双向选择。”毕业创作大展,时任校长的林风眠带着教师们阅卷,油画题的署名李英杰或李超三,国画统统题有“李苦禅”,林校长不解地问道,“我不记得咱们学校还有个苦和尚啊?哪儿来的啊?”林一芦道出真相,大家深受感动,林校长组织国立艺专的老师,用8块现大洋把画全部买下。多年后,苦禅默默资助困难学生,这个传统一直没有丢。

“画让群众喜欢的,看得懂的画。”看画,读人,也是品味写意人生。艺术展上最引人注目的要数《盛夏图》和《松鹰图》。《盛夏图》乃是中国大写意花鸟画巨制,饱含华夏复兴、崛起强盛的拳拳心愿。构图奇绝,简而不空,繁而不塞;笔墨淋漓,红荷、莲蓬、慈姑以及三只鹭鸶,极具墨韵艺彩。据他的儿子李燕介绍,这幅画创作7天完成。画幅四角上的流水,呈现灵动之美,而左上角的空白,把空间推向远方,气势磅礴,给人以审美的生机与意趣。这幅巨制之所以成为传世瑰宝,不仅源自画幅之大,还在于蕴含着中国人的文化抱负。功夫在画外,临帖、读碑,从京戏中汲取写意精髓,李苦禅的画也是他的字,书画同源,又中西贯通,这里面有他的创新与学问,“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

如果说民间艺术是李苦禅的“开口奶”,那么融合中西血脉的推陈出新则是他的“营养库”,群鹰、兰竹、芙蓉、荷花等,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别样的艺术光彩。展览上最多的画作莫过于鹰,正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老鹰乃是苦禅先生的精神隐喻。在我看来,他不是画鹰,分明是把大自然中的友伴搬到纸上。从家乡湖边的鱼鹰,到杭州艺专任教期间喂养鱼鹰,他善于细致观察,鱼鹰上岸后就亮翅,还张着嘴,直到晾干才并上,这就像披着一件湿衣服不舒服,必须晒干;鱼鹰潜水时又与众不同,脖子在水线下面,使劲儿往前游。

李苦禅以速写打好创作底子,在大尺幅画作中不受拘束,收放自如,雄鹰也是如此。连续欣赏了《松鹰图》《双栖图》《鹰据图》,他笔下的老鹰似乎也有了人的神韵,纸墨间透露出一股子英雄气概,让人心生感动。再仔细端详,他综合了鹭、鹰、雕等凶残猛禽的特点,鹰的锐猛扑面而来,特别是鹰的眼睛给人以英武之气和傲视之态;而且,有的鹰与现实中看到的不尽相同,它站在石顶树巅,方能显出高瞻远瞩之意。李苦禅速写、画鹰,早年间师承齐白石的技法,鹰眼圆形,鹰嘴尖勾,到了晚年,悄然发生变化,鹰眼变成方形,鹰嘴变为斧形,使得老鹰形象愈加凶悍,鹰的英雄气呼之欲出。这也是其为什么享有“苦禅鹰”的美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曾描述过他创作的场景,铺上纸以后,“他就像一个大将,胸有成竹,张弛有度,边聊边画,十分轻松,我们真是学不来!”好一个大自在!

李苦禅与济南的缘分深厚,可以说济南是他的福地,他在这里邂逅妻子李慧文,组建新的家庭,还举办过画展。1928年,五三惨案发生后,“中西画会吼虹社”成员成立“五三漫画社”,在报刊发表大量漫画。这个画社,正是李苦禅与赵望云等画坛青年翘楚发起创办,主张“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画家手中的笔变成匕首,打压敌人的嚣张气焰。李苦禅办展卖画筹款,支援地下抗日,留下很多传诵后世的革命故事,他用生命践行“所谓爱国,人格第一”的人生信条。1942年4月2日,他在济南普利门外青年会举办画展,从留存下来的价目表上可以看到,画展上最贵的是《松鹊》,最便宜的两幅是《墨竹》和《美意菊华》。价目表反面写有评论:“苦禅先生的画,便是现代共苦的物质生活之下,一个充作精神食粮的甘饴。”很感恩的是,82年过去了,这份甘饴依然如昨,沁人心田。

值得一说的是,李苦禅办画展期间,有人牵搭红线,结识李省三之女李慧文,两人于秋天喜结连理,从饮虎池关友声住宅处借来两间房作为新房。证婚人为济南知名教育家王钦甫,著名书画家黑伯龙参加喜宴。

“谁云书画苦,笔墨可通禅。”1986年6月11日,李慧文代表全家向济南市政府捐献李苦禅先生作品及收藏品405件,位于趵突泉万竹园内的李苦禅纪念馆正式开馆。2024年4月,李苦禅纪念馆珍藏馆正式落户济南市美术馆。苦,沉淀为精神的盐;禅,幻化为写意的魂。“苦禅鹰”的神韵与风采,永远绽放在泉城大地上,成为一座隐形的精神界碑,引领和激励后人搏击长空,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