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劳动之趣 悟数学之味
2024-12-02江玲
[摘 要]“花生的分数世界”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依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尝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并通过实践活动,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实现数学教学和劳动教育双学科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数学素养;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5-0068-03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提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按照课程的总体要求,基于素养导向和育人为本的理念,笔者尝试在本课的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主题分析
“花生的分数世界”主题活动设计,首先考虑的是数学学科要素,即主要的知识内容是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本课的学习结构如图1所示,尽管分数概念比较抽象,但通过“分花生、剥花生、炒花生、品花生”实践活动,能将抽象的分数知识变得生动起来。
[花生的分数世界] [分花生] [课前分享][活动引入][动手实践][课堂总结][提出任务][明确目标][剥花生][炒花生][品花生][数学素养][劳动素养] [整体不同,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从部分推出整体。][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图1 主题学习结构
“做中学、学中做”是数学和劳动课程融合的有效学习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单一的学科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崭新的课堂形式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自主学习,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使数学素养和劳动素养得到双提升。
二、教学目标
目标1:结合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交流、操作等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目标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数感,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3:融合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亲历“剥花生”“炒花生”的过程,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
三、教学实录
(一)课前分享
师:国庆假期让同学们拍摄一些假期劳动的小视频,老师选取了一些制作“国庆劳动记”。
(播放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劳动,如摘棉花、整理秸秆、摘豆子、挖地、锄草、发豆芽的视频。)
(二)活动引入
师: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虽然有时很辛苦,但它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之一。这节课,我们先来聊聊看得见、摸得着的“理想”吧!
师(出示图2-1):这盘花生看着是不是很诱人?很多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看,在经过播种、收获后得到的花生是这个样子的(如图2-2),它还得经过我们动手去壳、翻炒才形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你们愿意动手吗?
(学生齐声“愿意”)
师:看来大家都跃跃欲试,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花生的分数世界,开启探索之旅吧!这段旅途我们有4个活动,分别是分花生、剥花生、炒花生、品花生,每个活动都设置了任务,完成任务才能进入下一个活动。
(三)动手实践
活动一:分花生
师:每个小组都有1小袋花生,小组内4个人平分,你将会分得本小组花生的几分之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把这些花生平均分成了4份,每个人都分得其中的1份,分得总数的[14]。
师:数一数,你们每人各分得几颗花生?
(各小组的学生汇报,有说3颗的,有说4颗的,有说5颗的。)
(出示任务:同样是[14],为什么分得的花生数量却不一样多?)
生2:因为各个小组拿到的花生总数不相同。总数多的,小组成员分得的也就多;总数少的,小组成员分得的就少。
生3:每人分得3颗花生的小组,花生总数有12颗;每人分得4颗花生的小组,花生总数有16颗;每人分得5颗花生的小组,花生总数有20颗。
师:你们说的总数,在分数中称作“整体”或者“单位1”。整体不同,同样的分数,对应的部分也不同。
活动二:剥花生
师:大家陆续完成了剥花生的任务。我发现第二小组的同学剥得最快,而且他们的花生总数竟然还是最多的,请问你们的秘诀是什么?
生1:我们先大概将花生分成4份,每人剥1份,剥的过程我们是一颗接一颗地剥,没有停顿。
生2:剥得快的人帮助剥得慢的人。
师:看来要想快速完成任务,方法很重要,团结协作也很重要。花生剥完了,接下来我们要炒花生仁。在此之前,请看屏幕上的闯关任务。
(出示任务:将你的花生仁平均分成若干份,拿出其中的1份给老师。)
师:老师请一些同学告诉我,你们给了我几粒,这几粒占总数的几分之一。
生3:我给了3粒,占花生仁总数的[13]。
生4:我给了2粒,占花生仁总数的[15]。
生5:我给了1粒,占花生仁总数的[18]。
师:根据这些信息能推测出他们的花生仁总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板书图3-1的内容)
生6:生3给了3粒,占总数的[13],有3个[13],他的花生仁总数是9粒。
生7:生4给了2粒,占总数的[15],他的花生仁总数有这样的5份,所以是10粒。
生8:生5给了1粒,占总数的[18],他的花生仁总数是8粒。
师:大家真棒!知道一个分数表示的部分量,可以推出它的整体。(完善板书,如图3-2)
活动三:炒花生
师:终于收集好了花生仁,我们离“理想”又近了一步,炒花生前我们先一起通过视频来学习。
(出示任务:通过视频的学习,请说一说炒花生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先洗干净,再控干水分,接着锅里放油,倒入花生仁后不停翻炒。
(组织学生轮流有序地翻炒花生)
师:刚才大家都亲自动手炒了花生,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2:看着简单,实际上手并不是那么容易。
生3:炒的时候火候不能太大,不然很容易焦。
生4:花生的味道太香了。
师:看来同学们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很多事情只有动手做了,才知道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
活动四:品花生
师:花生炒好了,谁愿意上来接受挑战,为本组争取优先品花生的权利。
(出示任务:将炒好的花生仁装在8个杯子中,要求拿走这些花生的[12]。)
生1:把8杯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杯,所以我拿走4杯。
(出示任务:将炒好的花生仁装在12个杯子中,要求拿走这些花生的[13] 。)
生2:我将这12杯平均分成3份,每份也是4杯,所以我拿走4杯。
(出示任务:请拿走4杯花生仁的[100100]。)
生3:这个太简单了,全部拿走。
师:接下来要加大任务的难度了!
(出示任务:请拿走6杯花生仁的[23]。)
生4(边摆边说):把6杯平均分成3份,1份是2杯,2份是4杯,所以我拿走4杯。
(其余小组的组长上台领取花生仁,并将花生分给小组成员,大家共同品尝劳动成果。)
师:今天大家都付出了努力,才换来这么一点点成果,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珍惜劳动果实。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花生的分数世界”之旅就要结束了,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1:这节课我们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劳动挑战中学习分数知识的,太有趣了。
生2:我既对分数有了更深的认识,又学会了劳动技能,还领悟了很多道理。
……
师:看来大家的体会都很多,学习数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去探寻有用的数学,体验劳动的乐趣!
四、教学思考
(一)任务驱动:劳动与数学课程融合,探索主题内容的“跨学科”
课始,笔者通过让学生观看“国庆劳动记”,顺势引出学习主题——花生的分数世界。在交流讨论中,明确完成活动任务的四个步骤:分、剥、炒、吃。将分数知识穿插在活动的过程中,使数学和劳动对接,自然生成跨学科主题。劳动要素为数学知识应用提供土壤,将抽象的分数问题融于具体的劳动过程中,使数学不再是做题、解题,而是变得生动有趣。劳动与数学课的融合,让学生从“会做题”到“会做事”,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问题解决:行动引发思考,实现学习过程的“跨学科”
“分花生”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白“同样的分数,由于整体数量不一样,表示的部分量也就不一样”;“剥花生”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从部分倒推整体。这样的真问题、真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数学与劳动融合的主题学习过程不是线性推进的,而是充满“变数”和创造性的。
(三)整体设计:从知识习得走向知识应用,倡导思维方法的“跨学科”
数学与劳动跨学科主题教学要着眼于整体设计,并分步实施。教师要明确主题中的跨学科要素,避免将其视为单一任务下的“拼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放性、创新性,要求学生思维方式必须发生转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单纯依赖数学知识与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运用其他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变“学知识”为“用知识”。如此,才能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时,教师要把握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统整各学科的知识、方法,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中分析并解决问题。只有让知识理解与问题解决有机融合,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最终促进数学和其他课程多重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文系安徽省2023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跨学科主题学习视域下数学教学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区域实践研究”(编号:JK23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