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源潮:泥生万物 情传千古

2024-12-02杨洋

科学导报 2024年89期

和泥、塑形、刻画等,每一步都考验着泥塑工匠的耐心和技巧。特别是塑造过程,更是对工匠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挑战。他们通过对泥材的刻画,将一块块普通的泥土转化为具有各种表情和动态的艺术品。这种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对生活观察和对自然感悟的延续。

11月27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晋城市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李源潮的工作室,展架上的每一件作品都值得人去细细品味,惟妙惟肖的人物、活灵活现的动物、千姿百态的神像,李源潮以其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人物的体积、造型、神态进行充分刻画,将“神”融入了泥塑作品中。看着工作室内的一尊观音佛像,李源潮笑着告诉记者:“这个作品已经改色很多次了,达不到理想的境界就一直修改,不急于求成,力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李源潮少年时就喜欢画画,从小接受了传统的绘画教育,最终在大学选择了雕塑专业,多年的美术功底为他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再加之他勤于思考,探索出一条泥塑的创新与蝶变之路。“泥塑捏神韵,故本含新芽。”在走过山西很多的寺庙后,李源潮惊叹于精美至极的雕塑,也疑惑于有的寺庙神像并非那么精美,却还被人们朝拜着,总有着那么一丝遗憾。在大同市灵丘县的觉山寺中,一幅壁画中的明王深深地吸引了他,回到工作室后制图塑像,他将壁画中的人物从平面变成立体,通过匠心巧手让明王穿越千年现世人间。

李源潮入行20年,创作作品500余件,2019年雕塑作品《如琢如磨》入选第十七届山西省美术作品展,2021年作品《捐躯赴国难》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山西美术作品创作展”,2023年首届华夏上古神兽创作大赛获提名奖,2024年“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暨雕塑作品邀请展获二等奖。

为何李源潮手下的泥塑、雕塑都有一种“生命力”,虽然静止,却似乎在与人“对话”,这一点在他获奖作品《吼》中找到了答案。吼,是上古神兽,有很多传说中的形象,李源潮在设计这个形象的时候,结合了古代的一些神兽、坐骑狰狞的表情、夸张的五官等。而整个神态形体,李源潮让身体躯干下沉,头尾朝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弘的气息下沉。“只有先压下去才有爆发力,欲发先收,而曲线正是体现‘吼’本身的灵活凶猛。”李源潮说。

梦想的种子掷地有声,李源潮从不追名逐利,他在感受泥质、演绎泥质,超越泥质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宣泄与升华,艺术创作融入个人精神意志,实现自我情怀的表达与自由本心的感悟与超脱。“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解……”这便是传统艺术美通过自然的形态和构图表达出一种意境美的存在和延伸。

“你从每个角度看到泥塑都有不同的形态,你仰视、俯视、平视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面。”李源潮说。

不追求结果,更享受过程,沉浸在泥塑世界中的李源潮,充实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