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莱芜锡雕:矿冶文明的现代遗存

2024-12-02王千钧

走向世界 2024年49期

锡雕,又叫锡艺,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技艺。在中国的锡雕大家庭中,莱芜锡雕以其独有的工艺特色和艺术风格令人瞩目。其制作工艺精妙绝伦,涵盖了铸造、锻造、雕刻、镶嵌、抛光等多种复杂而精湛的工艺,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雕琢和细致打磨,凝结着艺人的心血与智慧。锡雕作品造型典雅优美、线条流畅自然、抛光精致细腻、纹饰精细美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莱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矿冶中心,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包括煤、铁、金、银、铜、锡等,为莱芜矿冶文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说,莱芜锡雕的诞生和发展与莱芜的矿冶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明清时期,莱芜的制锡业从业者不下千人,煤炭和铁矿石的开采为锡雕的制作供应了不可或缺的燃料和制作工具,使得莱芜锡雕能够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保持稳定的生产规模和供应能力。从锡矿的开采到莱芜锡雕作品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莱芜矿冶文明的高超技术水平和深厚文化底蕴。例如,莱芜锡雕的锻造、焊接工艺均从矿冶技术中汲取了丰富的经验,对原材料进行加热、塑型、冷却的一系列过程与冶炼的流程有相通之处等。因此,莱芜锡雕成为研究莱芜矿冶文明的重要实物依据和珍贵资料。

作为莱芜矿冶文明的珍贵遗存,莱芜锡雕见证了莱芜从古代矿冶中心到现代工业化城市的演进历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莱芜的社会生活百态、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独特的文化风貌。同时,它也为探究中国古代矿冶文明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发源于莱芜西关村王家的鲁王工坊,由王时行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创立,至今历经了近350年的传承与演进。创始之初,鲁王工坊便凭借高超的工艺水准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迅速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产生影响,赢得人们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到了近代,莱芜的锡矿储量逐渐减少,品质亦有所下降,这无疑对莱芜锡雕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和影响。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来自云南的高品质锡被选定为鲁王工坊的原材料,成功化解了莱芜当地锡雕原料紧缺的窘境,成为保障莱芜锡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鲁王工坊的锡雕作品曾在国内外多项重大文化活动中展出,让中外观众领略到了莱芜锡雕的风采,成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桥梁。

莱芜锡雕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工艺的优秀基因,如精湛绝伦的工艺技法、优美典雅的造型设计、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等,还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社会各界人士齐心协力,共同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策略,推动莱芜锡雕实现可持续发展。

编辑/魏伟

王千钧,山东莱芜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莱芜锡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

Wang Qianjun, born in Laiwu, Shandong,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Laiwu tin carving, deputy director at the Specialized Committee for Metal Art of the China Arts and Crafts Association, senior engineer, senior industrial artist, master of arts and crafts in Shandong, master of traditional crafts in Shandong, high-skilled talent in Shandong’s cultural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