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盛宴,魅力非遗

2024-12-02魏伟

走向世界 2024年49期

深秋时节,一场非遗盛宴,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在济南举办的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497个非遗项目集体亮相,参展人员超过700人。博览会设置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年主题展、山东展区、“和合共生”民俗荟三大展览区域,在这里,你可以细品文化大餐,充分感受非遗的魅力。

品传统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绳有着丰富的内涵。远古时代,人们结绳记事,用来传递信息。后来,绳又被引申为“规矩”“标准”等含义。博览会上,绳编技艺传承人徐晓雪带来的各式绳结作品,让人们在绳的世界中品味到了传统之美。

“心灵手巧”一词,用在徐晓雪身上,可谓再恰当不过。徐晓雪的绳结作品造型优美、样式繁多、配色考究、名称吉巧,给人以美的享受。经过她的一番艺术创造,普通的绳子仿佛有了生命,成为陪伴在人们身边的精灵。

值得一提的是,徐晓雪还创立了自己的独立品牌——搜绳记。“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著录了《搜神记》,开创了中国志怪小说的先河。我喜欢绳编,就想把中国历史上关于绳编的技法、工艺、图案等全部搜集起来。”喜爱传统文化的徐晓雪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又让古老的绳编技艺有了新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十分流行一项体育运动,它就是和足球相类似的蹴鞠。如今,作为世界足球起源地的临淄,仍然保留着与蹴鞠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绣鞠制作技艺就是其中之一。

“鞠有两种制式,一种以皮革缝制,内实毛发或米糠,叫作‘缝制鞠’;一种以毛或丝绵缠绕、捆扎、绣制而成,即为‘手绣鞠’。”博览会现场,手绣鞠制作技艺传承人杜少霞耐心向记者介绍。从蹴鞠的发展史到鞠的制作工艺,再到鞠的样式、玩法,杜少霞都如数家珍。

通过鞠的形制展现齐地风采,是杜少霞手绣鞠作品的一大特色。例如在《海岱齐风》这一作品中,淡蓝色球体象征渤海,蓝白相间的菱形象征泰山,菱形相交呈现“齐”字。杜少霞创作的《晴空排鹤》《百花齐放》等作品也同样融入了齐文化元素。

彩印花布制作技艺、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雕版印刷技艺……博览会上,一个个古老技艺,将传统文化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流连其间,美不胜收。

吹来民族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诗中,羌笛是一个出场频率较高的乐器。读到这些诗句,人们不禁会问:羌笛长什么样子,音色上有哪些特点?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展区走上一遭,这些疑问便可得到解答。

羌笛是羌族人发明的乐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单簧气鸣吹奏乐器,羌笛现流行于四川省阿坝州的羌族聚居区。最初的羌笛用鸟腿骨或羊腿骨制成,既是乐器,又可作马鞭之用,现多为竹制。

通过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传承人赵昆的现场演奏,人们对羌笛的音色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羌笛的音色明亮清越,略带悲凉之感,与汉族的笛子确有不同之处。伴着赵昆的演奏,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著名边塞诗人佳作中描绘的天高云淡、大漠孤烟的边塞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来到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展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土家族、苗族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

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绣这一刺绣技艺在苗族民间传承已久。苗绣不仅有装饰作用,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记录了苗族的历史、信仰和神话传说,有苗族“无字史书”之美誉。在苗绣展位前,有着多样图案、鲜艳色彩的苗绣制品让人们大开眼界。其周边,还有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等一众非遗项目展位,但行数步,便可一一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

站在新起点

今年适逢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年主题展,可以了解这些年来中国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的诸多成果。

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非遗保护资金,用于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的保护传承活动;公布5批共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5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10万余项,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中国已形成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方案。

2007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设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由泉州、漳州、厦门三市共建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一体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以来,济南的趵突泉、大明湖等景点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头戴簪花的年轻人走上街头,让“潇洒似江南”的济南变得更加秀色可餐。而簪花装扮的源头,正是来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

蟳埔簪花围火爆出圈后,迅速风靡大江南北,蟳埔村这个原本以捕鱼和滩涂养殖为主的小渔村也热闹了起来。众多游客慕名前往体验,带动了当地旅游、住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细细分析,这一火爆现象的出现,其实不无道理。蟳埔女习俗早在2008年便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通过非遗保护传承的有力举措以及各方的大力宣传,以蟳埔女习俗为载体的簪花围装扮,具备了“蹿红”的潜质。而在传统文化复兴大背景下,国潮风的兴起也为其成为“爆款”带来了机遇。

对蟳埔女习俗的保护传承,恰是中国20年来非遗保护实践的一个缩影。20年间,“非遗”不仅从陌生的外来概念转变为民众熟知的文化用语,其保护工作更成为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的社会实践,并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融合。站在新起点,期待下一个20年会更精彩。

编辑/刁艳杰

Cultural Feast, Charming Intangible Heritage

The Eighth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xpo held in Jinan showcased 497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and was attended by more than 700 exhibitors. Here, you could savor a cultural feast, and fully feel the char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genuity” is a perfectly appropriate word to describe Xu Xiaoxue, an inheritor of the rope plaiting craft. Xu Xiaoxue’s rope plaiting works are beautifully shaped, rich in styles, and refined in color, and can bring the enjoyment of beauty. Under her artistic creation, plain ropes seem to be vitalized, becoming elves accompanying the people.

The live performance by Zhao Kun, an inheritor of Qiang flute performance and making craft, enables us to have a more intuitive feeling for the tone of Qiang flute. Accompanied by Zhao Kun’s performance, the scenes of pale clouds high in the sky and a wisp of smoke rising above the desert seem to come into view.

This year marks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approval to join the UNESCO’s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isitors could learn about China’s numerous achievements in intangible heritage conservation by visiting the exhibition themed on“20 Years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intangible heritage” has turned from an alien concept into a cultural term familiar to the public; in addition, its conservation has become the in-depth social practic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has been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major national strategies. Standing at a new starting point, we expect that the next 20 years can be even more wonder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