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铁路记忆
2024-12-02文平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5/NnJbksBBYgoxAfK3za7FU2.webp)
山东第一条铁路
120年前,一条横贯山东腹地的铁路建成通车,从此,山东真正进入了铁路时代。这条铁路就是山东省第一条铁路——胶济铁路。它串联起青岛、潍坊、淄博、济南,对山东经济、社会各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是山东极为重要的一条铁路大动脉。
胶济铁路于1899年破土动工,起点位于胶州湾畔的青岛(旧称“胶澳”),工程依次推进至沿线的高密、潍县、青州、周村、济南等地。1904年6月1日,青岛至济南的干线以及张店至博山的支线全线贯通。同年7月1日,胶济铁路举行了正式的通车典礼。
胶济铁路出现后,人们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以往长期耕植在固定土地上的人们打破了惯常的约束,放下铁锹和锄头,为了些微的报酬,为了宏大的理想,开始乘坐火车离开家乡,社会转型的速度因此而加快。
交通的便利,极大推动了沿线城镇商业经济的繁荣,并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依靠铁路和煤矿发展起来的坊茨小镇,曾是胶济铁路上的重要站点,有学者称其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矿业小镇。坊茨小镇现保存有103处德式建筑、63处日式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如今,百年胶济铁路已发展成为胶济铁路、胶济客专、济青高铁三线并行。车次上,从没有当日往返到一天能三次穿梭于济青,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种种变化,折射出的是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质量的提升。
“这几年来,胶济铁路沿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景色更美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城市也越来越有活力了。”驾驶着“复兴号”奔驰在齐鲁大地,国铁济南局济南机务段动车组司机孔祥配深有感触地说。
走过百年的中车四方
1900年,在胶济铁路修建的过程中,一座与胶济铁路配套的工厂诞生在青岛,它就是如今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四方机车车辆厂。
在创立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四方机厂几易其主,德国人、日本人、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各路人马轮番上阵。直到1949年6月2日青岛获得解放,四方机厂才回到人民手中。重获新生后,四方机厂工人满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开始了艰苦创业。
1952年,四方机厂自行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将其命名为“八一号”,结束了中国人不能制造火车的历史。在此后的岁月里,四方机厂又连续研制出第一批铁路客车、第一列双层客车等中国铁路一个又一个“第一”,并形成了机客车的批量生产能力。进入20世纪60年代,四方机厂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发展生产和产品开发并举,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并实现批量生产,实现了中国机车牵引动力由蒸汽向内燃的历史变革。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5/JbhXQ8KDUwwfECWxygXw3c.webp)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四方机厂以服务铁路客运事业,实现国家机车车辆工业现代化为己任,不断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自1997年铁路大提速开始,四方机厂就成为铁路提速的主力军,前五次铁路大提速共研发制造了1100辆提速客车。
进入21世纪之初,四方机厂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大幅度剥离非主营业务。同时,在铁道部的组织下,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四方机厂的研发制造模式、产业格局都发生了重大调整和改变,才有了后来中车四方的新发展。
2004年,中车四方正式进入高速动车组领域,继续书写新的传奇。中国首列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复兴号”动车组、首列出口国外高速动车组、首列城际市域动车组和首列中国标准地铁列车均诞生于此。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磊表示,在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征程中,中车四方始终坚持创新,以振兴民族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为己任,与祖国共奋进。
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中车四方生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还出口到了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过百年的中车四方,为世界递上了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的“金名片”。
黄河天堑变通途
济北泺口,黄河之上,有一座年龄超过百岁的铁路大桥,它就是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目前黄河上唯一还在使用的百年铁路大桥。
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随着津浦铁路的修建而诞生,是津浦铁路上的关键节点。津浦铁路始建于1908年,它北起天津,南至江苏浦口,是继京汉铁路后中国又一条南北铁路干线,在近现代和当代铁路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后,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贯通运营,成为京沪铁路的一部分。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5/EQBMpM4QBfUdHgdGBaXmsK.webp)
欲使黄河天堑变成通途,修建跨黄铁路大桥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棋。1909年,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开工建设,历时3年5个月而告竣。它的建成启用,结束了此前津浦铁路以黄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的历史,使得南下北上的人员、物资得以畅通地通过黄河,标志着津浦铁路全线贯通。
当时,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是亚洲跨度最大的悬臂式结构桥,全长1255.20米,宽9.4米,为11墩12孔双线(实为单线)钢梁铁桥,是中国孔径最大的铁路桥梁,在世界桥梁中也是少见的。
1992年,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达到80年的设计运营期限。从1991年4月21日起,全桥封闭,停止客货列车运输。后来,随着济邯铁路的建设,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坚固的桥身引起了专家的关注,楼方均、曾兆来、田大伟等桥梁专家经过科学考察,认为大桥质量完好,仍有使用价值。2000年5月31日,经过修复改造后的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恢复通车。
2013年,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又入选了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如今,跨越百年的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依然在发挥着光和热,每天都有火车从桥上驶过。
桥下,黄河滚滚东去,桥上,火车来往飞驰。此情此景,真称得上黄河沿线的一大壮美景观。
编辑/刁艳杰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5/XRmFrrYhjpbFuFAYSnDYZM.webp)
Railway Memory Spanning a Century
120 years ago, a railway across the heartland of Shandong was completed and opened to traffic. Since then, Shandong has truly entered the railway age. The railway is Shandong’s first railway – Qingdao – Jinan Railway. It strings together Qingdao, Weifang, Zibo and Jinan,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in all respects of Shandong’s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is still one of Shandong’s vital railway arteries.
During the building of the Qingdao – Jinan Railway in 1900, a supporting factory of the railway was established in Qingdao. It was the predecessor of present-day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Sifang Rolling Stock Factory. In 2004, CRRC Sifang officially set foot in high-speed EMUs, continuing to write its new legend. China’s first 200km/h, 300km/h and 380km/h high-speed EMUs, first“Fuxing” EMU, first high-speed EMU exported abroad, intercity EMU, and first standard Chinese subway train were manufactured here.
In Luokou, northern Jinan, over the Yellow River, there is a railway bridge with a histo- ry of more than a century. It is the Luokou Yellow River Railway Bridge, the only century-old railway bridge still in service over the Yellow River. Built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ianjin–Pukou Railway, the bridge is a key node on the railway.
In 2013, the Luokou Yellow River Railway Bridge was announced as one among the seventh batch of key nation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units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2018, the bridge was selected into the first batch of China’s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