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的经济预期,胜过强刺激

2024-12-02谭保罗

南风窗 2024年23期
AI创意图(制作/本刊记者 施泽科)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94.974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

但不容否认,压力也客观存在。由于地缘政治和国际贸易博弈的因素,外部冲击可能会持续。与此同时,内部结构性调整在不断推进,压力释放还需要一个过程。

那么,在压力之下,如何保持合适的增长?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以技术进步为显著特征)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推动力,也是第一推动力。而对当下的中国经济来说,另一种“要素”同样重要,即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和家庭部门,它们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预期。

好的预期,在资本市场体现为股票价格的坚挺或上行,股权融资市场的繁荣将降低企业的负债率,修复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在实体经济领域,它体现为企业投资欲望的强劲,特别是外资和民资的投资动力更为重要。

当前,很多改革策略或者提振举措,无不是围绕着好的预期这个着力点进行的。

投资欲望

资本投资的欲望,是经济预期最直观的指标。其中,外资和民营资本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10月份,投资圈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10月12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会见了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和跨国企业家、海外投资人代表。表面上看,这是上海一次例行的招商引资活动。然而,考虑到张磊和高瓴资本的特殊性,这次会见非常值得关注。

在2021年之前,张磊曾活跃于投资圈各种场合,他著书立说宣扬价值投资,时常发表对中美资本市场的看法。但2021年开始,张磊突然淡出公众视线,各种关于他的传言也被广泛传播。因此,此次在重要的场合露面,被一些投资人士视为“回归”,在投资圈有着一定的风向意义。

在中国的投资界,两位资本大佬最受关注,一位是高瓴资本的张磊,另一位是红杉资本的沈南鹏。但张磊和沈南鹏也有一点不同。

最初,高瓴和红杉主要都管理美元基金,即从美国的LP(有限合伙人)那里募资,然后投资中国的创新企业。之后,随着机构的壮大和中国市场人民币流动性的充裕,两家机构都开始成为了人民币基金的管理者,开始从中国本土LP(民营企业、企业家个人和家族)那里募集资金,来进行投资。

高瓴和红杉也有一些区别。和红杉一直专注于一级市场的投资不同,高瓴除了一级市场以外,在二级市场也非常活跃。比如,高瓴是家电龙头股格力电器的重要投资人,在围绕董明珠的股权博弈中,高瓴一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医疗、消费等领域,高瓴在二级市场也重仓过很多白马股。

在过去的股市波动中,高瓴时常能踩对节奏,所获不菲。一些人认为,这与高瓴在很多领域有着深厚资源不无关系。而张磊本人则公开表示,成绩来自其对“价值投资”的坚守。

但无论如何,“高瓴投什么”一度是二级市场投资动向的一个风向标。A股的这一轮行情始于9月下旬,而高瓴创始人张磊也在一个月内露面,那么引起市场关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除了是横跨一二级市场的“全市场投资者”之外,张磊身份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他的中美金融市场“双重背景”。张磊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耶鲁大学,为耶鲁大学校董。高瓴美元基金的LP们,无不是美国金融市场最具话语权的机构——常春藤名校捐赠基金、大型保险公司和巨富家族的信托基金。从这个意义上讲,张磊是中美商界之间的超级民间联系人。

正因为高瓴和张磊的这些特殊性,他的露面才引发了如此多的关注。无独有偶的是,2023年下半年,一位知名的电商巨头创始人也重新在公开场合活跃起来。对此,一些观点甚至将张磊的露面与其相提并论。

A股的这一轮行情始于9月下旬,而高瓴创始人张磊也在一个月内露面,那么引起市场关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对投资人、企业家的个人行为不必做过度解读。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投资目的地之一,无论是中外的投资人还是企业家,都无法放弃这样的大市场。以高瓴为例,这家以投资互联网出名的机构,早已提前布局中国的智能产业。

10月24日,智能驾驶方案供应商地平线在香港上市。这是港股今年规模最大的科技IPO,也是3年来中国科技企业最大的一次境外IPO。高瓴是地平线最核心的投资者之一。

高瓴和它的投资对象,只是中国智能产业中的很小一部分。比如,差不多与地平线上市同时,10月25日,另一家智能驾驶企业文远知行也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两家企业几乎同时上市,不排除同类企业抢占资本市场先机的竞争因素。但值得一提的是,于美国大选在即,资本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两家企业的IPO认购数据都不算差。

数据也有所佐证。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4%和11.4%。这一增速充分说明,境内和境外的投资者对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信任没有改变。

当然,在全球贸易博弈和产业变革的双重背景之下,中国经济在宏观管理上的主动作为,也很重要。

预期管理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工业一直是中国实体经济的根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的数据更体现了核心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情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核心工业企业顶住了内外部多重压力,实现了平稳发展。

企业微观层面的压力也客观存在。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281.6亿元,同比下降3.5%(按可比口径计算)。造成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低迷,以及企业成本的上升,即成本增速快于营收增速等。

显然,提振经济的努力还需要持续。

2024年9月20日,重庆,一家光电科技企业的员工正在生产车间操作设备

经济增长的路径从来都不是秘密。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增长主要靠劳动力增长和资本深化来实现,中国过去的超高速增长离不开这两个要素。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劳动力数量优势将不复存在,中国将进入更加注重劳动力质量的阶段;同时,由于债务约束等原因,基建领域的狂飙突进也将更加注重效率。因此,中国资本深化过程也将进入平稳期。

于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劳动力和资本之外的第三个因素,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底层支撑,唯有以技术进步驱动的经济增长才是最持久的增长。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正是着眼于此。

但是,以上经济增长的经典路径更多是着眼于长期,如果从特定的时期来看,预期的管理也是发展经济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变量。通货紧缩,一直都是经济增长的最大敌人,在通货紧缩之下,企业和家庭部门对经济的预期变坏,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就会收缩。而且,这一收缩过程在短时间内不可逆。

从本质上讲,通货紧缩是一种预期恶化,而避免通货紧缩,即是要扭转预期。21世纪的这20多年时间内,全球主要工业国的宏观管理本质上都是预期管理。

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QE(量化宽松),即是通过拯救银行体系,扭转企业和家庭部门的预期,抵抗通货紧缩,从而避免了重蹈19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日本的“安倍经济学”也旨在通过货币政策,影响人们的预期,让企业借贷扩张,让日本年轻一代放弃当“御宅族”,而是去消费,以期避免“失去的30年”中曾发生过的通货紧缩。

那种可能推动资产价格飙升的“强刺激”发生概率不大,楼市是先行指标。目前,虽然各种提振措施陆续出台,但楼市并未出现过去那种普涨态势,而更像是资产价值的合理回归。

中国实体经济韧性十足,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热情平稳,但在一些重要场合,相关压力也开始被公开讨论。2024年9月6日的外滩金融峰会上,经济学家易纲就表示,中国现在应该专注于应对通货紧缩压力。易纲的身份十分特殊,他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现为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他的话必然引发市场关注。

不久后的9月24日,那场备受关注的新闻发布会举行。在这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悉数出席,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之后,发改委、财政部等主要经济管理部委也纷纷发布信息,推出提振经济的诸多措施。

截至10月底,一系列指向流动性宽松和提振楼市的政策已陆续出台,政策出台密度为近10年所罕见。因此,一些市场人士将这一轮政策和2008年的万亿级刺激计划相提并论。有观点还预计,未来还可能有更大规模刺激计划推出。

实际上,那种可能推动资产价格飙升的“强刺激”发生概率不大,楼市是先行指标。目前,虽然各种提振措施陆续出台,但楼市并未出现过去那种普涨态势,而更像是资产价值的合理回归。

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24年9月,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依然持续处于下行通道,但下行趋势略有放缓。此外,如果去做一次微观的实地调研,很容易发现:一线城市中心地带核心物业的回升速度较快,而非核心区回升乏力。二线城市分化同样严重,而三线以下楼市的情况,基本上短期难言乐观。

楼市表现是政策取向的最好折射,可以看出,“大水漫灌”式的刺激计划很难发生。宏观管理的方向,早已走上更加科学的正轨。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健全预期管理机制”这一明确提法,已在诸多重要文件和会议上被提出。加大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是宏观管理不可缺少的措施,提振和刺激只是手段,根本是要营造全社会积极向好的经济预期,从而有效提振信心。

信心是经济扩张的根本推动力,而信心来自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