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欧盟之变的几个维度
2024-12-02雷墨
欧盟的对外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俄乌冲突问题上欧盟的硬气和行动力,已经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欧盟。相比来说,这种变化如何影响欧盟在中美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更值得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欧盟的对华政策行为,可以看出主观或客观上与美国的配合,也可以看出其与美国在保持距离。前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追随”战略,即欧盟选择继续做美国的跟班;后者则容易让人联想到欧盟自称的“战略自主”,甚至引发“战略中立”的想象。
分析欧盟的对外角色,需要超越单纯的“政策选择”视角,不然就可能因过度关注某个或某几个政策行为而陷入思维上的“决定论”。理解和预判欧盟的政策行为,需要从权力(power)、制度(institution)、观念(idea)的维度思考欧盟对外角色的演化。
虽然现实主义无法精准解释所有国际政治现象,但任何国际政治现象的解释都离不开现实主义,尤其是涉及大国政治。而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是权力,所以欧盟的对外行为必然带有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权力的目的。
权力维度又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欧盟通过争取权力维护自身利益,这是大国政治的常态。另一个是通过确保西方主导国际秩序的权力,来维护或扩张自身的利益。前者可以解释为何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保持距离,而且这个距离还可能因欧美利益差异的变化而变化。后者可以解释为何欧盟与美国有配合,而且这种配合决定了欧盟在中美关系上不可能有所谓的“战略中立”。
正如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政治学者塞巴斯蒂安·比巴所说:“鉴于通常被描述为与美国共享历史经验、共同价值观和文化上的接近,以及在军事和技术上的实际依赖,欧洲采取等距离甚至中立立场的选择可能从来都不太现实。”
在对外行为上更加重视规则和制度,是欧盟与美国一个很大的不同。某种程度上说,欧盟就是规则和制度的集合体,这也是欧盟被认为具有“规范性权力”(normative power)的重要原因。这里的“power”已经不再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而是以“制度”为核心概念的自由主义理论。
但是,制度与现实主义范畴的“power”(权力)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学者唐世平在《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中有精辟的论述:“制度虽然看上去不受任何外在影响作用于行为体,但这一内化过程总是由权力支撑的。”所以,如果不借助外力,珍视“规范性权力”的欧盟,不可能建立更加规则化或制度化的国际秩序。
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相比,建构主义的解释力历来比较边缘。但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动的背景下, 这个学说的 “威力”绝不容忽视。美国学者彼得·霍尔曾指出,正是在不确定的时期和情景下,观念(idea)的作用可能会变得重要起来。
这种“观念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在扮演“建构”的角色。最值得注意的案例,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对华政策上提出的“去风险”(de-risk)。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欧盟、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思考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时,“去风险”的观念正试图构建对华关系的新论述。而且,这种“构建”的影响已经蔓延到欧盟之外,尽管还没有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
作为现代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发源地,欧洲的国际角色如何演变,重要性不亚于同样正在发生变化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