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国生活的美好想象很可能错了
2024-12-02谭保罗
一位朋友想去国外待一段时间。他想选一个小国,人烟稀少,风景优美,一到秋天就层林尽染,美不胜收。我说,在中国的长江以北,这样的风景到处都是,找一处北京郊区或大兴安岭的民宿待上3个月,漫山遍野的红叶,让你一次看个够。
这位朋友并不是个案。在人们生活疲惫,希望去看看世界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小而美”的误区,认为一些小国或小型经济体很宜居,上几个月会很舒服。其实,小国风景是否独特,我不清楚,但我知道,一些小型经济体可能并不适合普通人居住(富裕阶层不讨论),哪怕只是短居。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
小型经济体最显著的缺点是,缺乏经济发展的“大国效应”,在很小的市场之内,就业机会有限,你即使想打短工都不行。本国人尚且存在就业不充分,何况你一个外国人。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新西兰是小国,人口约520万,澳大利亚是大国(和新西兰相比而已),人口约2600万,后者是前者的5倍。新西兰的经济明显要比澳大利亚差,即使不看总量,只看人均水平,新西兰也不如澳大利亚。2023年,新西兰人均GDP为4.85万美元,澳大利亚是6.54万美元。
我们听说了很多东亚人、东南亚人去澳大利亚的农场和果园摘果子,喂奶牛,打短工挣钱,或者美国、英国的年轻人去人烟稀少的矿山开矿车拿高薪,却很少听到这些人去新西兰干什么短期工作。新西兰的经济结构和澳大利亚很像,而工作机会却少得多。实际上,很多新西兰的年轻人都会去澳大利亚工作。
另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发达小经济体劣势在于,这种地方一般物价贵得离谱,工资不高的普通人要“购物自由”不容易。西方最著名的两大发达小经济体,一个是新西兰,一个是挪威,都有点小国寡民的色彩,但物价都贵得离谱。同样的商品,新西兰的物价比澳大利亚要贵,而挪威比旁边的瑞典要贵。
挪威的物价高到什么地步呢?有旅游者说,在挪威的超市一根黄瓜要20挪威克朗。挪威有着北欧国家的傲气,一直没有使用欧元,1克朗约等于0.65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一根黄瓜要差不多15元人民币。这个价格比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要贵1/3。因此,一些挪威人会周末开车到临近的另一个发达国家瑞典进行大采购。挪威人口552万,旁边的瑞典1053万,也可以说一个是小国,一个是“大国”。
小国物价高的一种解释是,因为小,所以无法生产一些特定的农产品,很多消费品要进口,所以就贵。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零售体系太过落后,线上购物极其不发达,少数零售商搞寡头垄断,成为零售系统的“收租者”。
当消费者没得选,那么价格自然就会更高。比如,在2024年,挪威的三大食品杂货零售就因为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被政府罚款49亿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33亿元)。同样在新西兰,零售领域也存在严重的垄断现象,两家巨头主导着全国的零售市场,超市商品价格不菲。
这种现象在大型经济体,简直不可想象。因为但凡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家,电商的渗透率都不低,而线下零售更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零售者几乎不敢过度加价。在美国,有“价格屠夫”沃尔玛;在中国,除了遍地的夫妻店和各种“新零售”门店之外,光是电子商务巨头就有阿里、京东和拼多多三家。在这样的大市场,零售商竞争是红海,而消费者受益。所以,我们发现,和过去相比,一些商品已经便宜到离谱。这正是大国市场零售发达带来的福利溢出。
在经济领域,“小而美”很多时候只是个案,“大而强”才是普遍现象。无论对企业,还是对经济体来说,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