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前端开发”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4-12-01唐彩虹
摘要:Web前端开发方向知识多、更新快,课证融通仅将考证知识点融入课程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针对学生终身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目标提出“二驱动、三对接、五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关课程教学方式,借助知识图谱作为引导开展混合式教学,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课证融通。
关键词:Web前端开发;课证融通;终身职业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32-0162-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0 引言
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大创新,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拓宽就业创业本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年,“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经国家认定成为首批“1+X”证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成为首批证书试点。截至目前,信息学院已有500余名学生参加Web前端开发初、中、高级“1+X”证书考证。
1 课证融通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目标上,“1+X”证书制度着重于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Web前端开发相关技术内容多且更新速度快,从事前端开发相关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现有的关于课证融通的研究,都是从知识传授角度讨论如何将“1+X”初、中、高级证书考核知识点融入高职课程教学[1-4]。授课形式也停留在讲解孤立的知识点层面,多而杂的知识点学生容易遗忘,需要应用的时候也想不起来。课证融通的模式没有从内涵上对接“1+X”证书的要求,以前端学习能力塑造为核心才是对接“1+X”证书制度的关键。
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已持续多年,随着扩招的深入进行,今后这种趋势必将延续。需要考取Web前端开发“1+X”证书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多年来一直处于中职、普考生源混班教学模式。同一班级中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差异悬殊。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不同生源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能力,重构“二驱动、三对接、五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共同驱动教学全过程;课程内容对接企业用人需求、Web前端开发“1+X”证书技能标准、技能大赛考核要求;通过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探究学习、课外自主学习、企业项目实战、竞赛考证拔高、顶岗实习接轨5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1 人才培养机制:二力驱动
校企专兼教师结合共同驱动实现课证融通。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造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理论和实训教学课程体系。此外,学校专职教师承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工作,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毕业设计、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指导任务。学校专职教师五年之内至少保证半年以上时间深入企业一线岗位挂职锻炼,并定期参加“1+X”证书师资培训班,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执教水平。
2.2 人才培养方案:三项对接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Web开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与信息服务素质;掌握网页设计、Web前端开发、数据库系统管理等相关知识;熟悉企业数据库维护管理、数据库应用开发、网站维护管理、网站设计、网络维护管理等技能;能从事企业数据库项目开发与维护、网站设计与管理、Web前端开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则根据企业对Web前端开发工程师的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对Web 前端开发领域知识、技能要求,以及Web前端开发相关重点技能竞赛要求重新组合设计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广度和深度上体现螺旋式上升。具体如表1所示。
2.3 人才培养路径:五维联动
所有的课程教学均以企业项目为依托,课前学生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预习,课堂教师组织学生探究式学习,课后学生仍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实现复习和技能拓展。学生分别在一、二、三年级学习完初、中、高级课程,自愿报名参加相应级别的Web前端开发“1+X”证书考证。大二、大三部分学生通过教师选拔参加技能竞赛。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实现技能和素质上与企业要求的无缝接轨。
3 教学方式改革
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式学习法和结构主义课程观。发现式学习法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结构主义课程观的基本思想是只要掌握了基本结构,就容易理解学科的内容并不断地实现知识迁移,理解更多更深的内容。
为了有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发展,满足不同生源的学习需求,开展基于知识图谱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由谷歌公司在2012年提出,是指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表达知识元素之间关系的一种知识表示形式[5]。知识图谱强调归纳和总结知识中的结构性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效提升混合式教学效果[6-8]。
3.1 教学实施
以Web页面制作课程混合式教学为例,课堂主要围绕企业项目“广东云景旅游公司”网站的制作过程展开。具体分解为6个子任务:网站首页结构搭建、网站首页内容定位、网站首页内容美化、网站表单页面制作、网站多媒体页面制作、网站移动端页面制作。以下是任务二首页内容定位的教学实施过程。课前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布任务要求以及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这个图谱清晰地反映了各个知识点在实现网页内容定位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借助图谱的引导通过在线平台学习相关知识点并完成小测,在头脑中建立网页内容定位相关知识点的初步关联。课堂任务实现环节,教师深入讲解知识图谱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借助图谱给学生讲解网页定位的实现过程。网页定位采用的方法是DIV+CSS,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首先将网页内容放入DIV这类容器中,然后使用CSS定位将内容摆放到相应位置。定位的过程需要计算容器的尺寸,并且选择合适的定位方式。教师讲解完毕,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完成任务实现,教师进行指导点评。课后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平台进行复习总结,完成教师布置的拓展任务“儿童用品电子商务网站”制作,拓展任务的实现难度略高于课堂任务,学生通过此环节进一步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学期末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课程的整体知识图谱,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整体架构的认知,帮助学生在复习巩固时总结沉淀,消灭知识盲区。知识图谱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多而杂的知识点学生容易遗忘,需要应用的时候想不起来的难题。混合式教学将课堂宝贵时间主要用于实现知识点应用、知识迁移,课前课后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查漏补缺,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课堂中因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导致的教学内容众口难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3.2 学生评价。
课程评价以“1+X”证书和技能竞赛的考核要求为基本点位,主要以“广东云景旅游公司网站”制作、“儿童用品电子商务网站”制作的完成情况为评价依据。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按照课前小测占10%,课堂表现占20%,网站制作占70%的比例进行计算。课前小测成绩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导出,课堂表现主要针对学生抢答问题及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进行评价,网站制作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4 实施成效
随着课证融通的深入实施,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在证书试点工作、学生竞赛、教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4.1 证书通过率显著提升
Web 前端开发“1+X”证书考证成绩逐年提升。2020年初级和中级证书的通过率分别为86%、60%。2021年初级和中级证书通过率均为100%。之后两年仅报考高级证书,2022年、2023年高级证书通过率分别为:70%、84%。
4.2 学生竞赛成绩突出
近三年,学生参加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多次获奖。“融媒体内容制作”赛项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赛项获得二等奖3项。参加“蓝桥杯”“计算机设计大赛”“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省赛、国赛获奖30余项。此外,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也有出色表现,以专业相关背景的项目获省级奖项6项,国家级奖项3项。
4.3 教师各项能力增强
教师团队依托“1+X”证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立项十余项,连续两年获得广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承办两次Web前端开发“1+X”证书试点专业带头人国培班和四次Web前端开发“1+X”试点专业带头人培训会议,共培训教师300余人,受到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
5 结束语
国家推行“1+X”证书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根据Web前端开发岗位的人才需求定位,构建以能力塑造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知识图谱的混合式教学,满足多样化生源需求。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进而促进了终身职业能力的发展,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侯志强.高职Web前端开发证书与软件技术专业课证融通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2(5):76-79.
[2] 密海英.1+X证书制度下高职课证融通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2023,39(5):117-120.
[3] 贾颖.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改革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64-67,96.
[4] 郑根让,史志强,何成,等.1+X证书制度下以书证融通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WEB前端开发证书与软件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0(1):12-17.
[5] 史宇坤,许姝艺,董少春.基于知识图谱的增强型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高校地质学报,2022,28(3):387-393.
[6] 陈建辉,栗觅《.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知识图谱构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3,7(12):205-208.
[7] 刘强,徐小龙,赵龙龙,等.基于知识图谱的大数据类课程PBL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3(12):325-330.
[8] 刘晓玲,王炜.基于知识图谱的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24(1):7-11.
【通联编辑:王力】
基金项目:2021 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金课视角下‘Web 前端开发’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GDJG202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