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碳币:助力人民币担当国际碳市场计价货币
2024-11-29巴晴
国际碳市场作为全球大宗商品体系中正在崛起的新兴板块,将在国际能源体系的变革和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将为使用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非美元货币的计价和结算创造空间和条件。而数字代币技术在碳市场领域的运用,催生了碳额度向“碳币”的转化,可以便利人民币计价的碳资产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易使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助力
一国货币作为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贸易的计价结算货币,往往是推动该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是20世纪70年代美元被作为中东地区石油贸易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单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公认的“石油-美元”计价机制由此形成。其后,国际两大石油期货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发展出的一系列与国际石油交易相关的衍生工具均以美元计价,大大巩固了美元对国际石油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可见,美国借助二战时期的石油输出乃至延续至今对中东油源的控制,以及掌握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定价权,使得美元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贸易的媒介角色,以稳固其在国际大宗商品乃至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
“石油-美元”计价机制的历史经验为货币国际化展示了一条明晰的演化之路,也标示出国际能源体系对推动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向绿色发展转型的步伐加快,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全球能源格局和体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巴黎协定》指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得碳中和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硬约束。2023年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更达成“历史性”协议,首次呼吁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转型中逐步脱离化石燃料,标志着“化石燃料时代终结”正式拉开序幕。
在此背景下,以石油能源主导的国际能源旧格局正在被以低碳为特征的新能源革命所改写,碳排放权的运用和计价将在全球新能源格局中扮演关键角色,为基于化石燃料的经济发展还原真实的环境气候成本。可以预见,当“碳中和”目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后,现有的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和交易规模,IYeMg2EpTPB+4eylME3fPtmH+ui1URik5YxvHWa0ytE=将会映射在作为其影子价格的碳排放权的交易和国际使用上,与之规模匹配的国际碳市场应运而生。而作为碳排放权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也有望随着国际新能源体系的演进,产生新的货币支柱。
遵循“石油-美元”类似的历史轨迹,国际碳市场的不断崛起将为非美元货币的计价和结算创造空间和条件。
目前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欧盟EUETS、美国RGGI、美加地区的WCI和英国UKETS为主要代表,韩国、日本、新西兰、瑞士等国也纷纷建立了本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场所。自2013年起,中国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陆续建立了8家地方性碳交易试点市场;2021年7月开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始运行。截至2023年,占全球GDP约55%的国家和地区正在使用排放交易体系,所涵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17%,交易金额超过9000亿美元。
毫无疑问,欧元作为欧盟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计价货币,将在全球碳市场价值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欧盟碳市场是全球范围内发展最早、目前覆盖国家最多的跨国碳市场。欧盟碳市场于2005年启动,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有约30个国家(包含欧盟27个成员国及冰岛、挪威和列支敦士登)的超过1.2万家企业和其他碳排放机构参与交易,覆盖钢铁、水泥等制造业以及电力、民航等行业,控排量占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5%。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市场,欧盟碳排放权市场的现货交易量约80亿吨,碳相关衍生品交易量占全球市场约75%。
而且,欧盟还在进一步扩大其碳市场的覆盖范围。2020年开始,欧盟和瑞士之间实现碳市场连接和碳排放权互认,使得这两个碳市场的实体均可以买卖或者使用另一方交易体系内的碳排放配额,为欧盟碳市场向更多国家和地区延伸提供了良好范例。欧盟碳市场的不断扩大,将进一步巩固欧元作为国际碳资产,以及在大宗商品市场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作为计价货币的主导地位。
中国碳市场的兴起为人民币计价提供了良好契机。
目前中国碳市场覆盖发电行业2000多家企业,年碳排放量45亿吨,其他行业还在陆续加入。这从全球来看将是不可小觑的市场体量,其规模和定价势必在国际碳市场体系中承担越发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中国碳市场体量的不断增长和在国际碳减排体系中话语权的提升,中国的碳市场除了满足自身低碳转型需要,还将在国际新能源体系中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与其他地区碳市场不断建立更广泛的连接,形成更大规模的碳交易市场,吸引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跨区交易者参与其中。而一个迈向成功的、开放的中国碳市场,反过来又会形成更好的流动性和更有效的价格信号,为更多国际资本和企业参与其中,进行跨地区、跨产业链的绿色能源布局提供更多碳交易便利。
可以预见,未来以人民币为计价和结算货币、高流动性的碳市场,将大大增强中国碳市场在国际参与者中的受认可程度,继而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发展出一系列以人民币计价的碳资产衍生工具和资产组合,形成更广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金融生态圈。
数字代币技术的运用将大大加快人民币计价的碳资产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易和使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助力。
跨国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参与人民币计价的碳市场,参与人民币碳资产的跨境交易,可能会面临四个方面的痛点。
首先,基于减排机制的碳配额本质是一种虚拟商品,涉及的减排项目合同期限很长,需要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和中介机构完成项目分析、评估。其次,在碳配额总量制定和分配环节,政府部门根据减排机制制定的减排总量和参与减排的企业范围并不完全基于环境成本因素,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增长、政府税收等因素,决策过程较为复杂。再次,中国参与碳排放计划的主要行业和企业,存在较大的区域、行业差异,增加了碳配额的分配难度。此外,碳配额的计算基础基于行业提供的历史排放数据,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赖于第三方核查机构进行确认,需要较多的技术投入来保证碳配额发行、交易过程中的透明度。在这些方面,中国的碳标准和碳机制需要向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多透明度。
使用智能合约技术将碳额度代币化(CarbonTokenisation)之后,整个项目过程的信息不可窜改,可以加快信息验证机构、额度发放机构、监管机构处理项目的时间和监察频度,使整个碳配额的发行分配机制更加透明、安全,形成高效的信息跟踪,也可以更快速地转化为数字代币形式——碳币,以代币形式加快碳额度的可交易性和流动性。
同时,碳币交易以去中心化方式解决碳项目合约每个环节中的信任机制,任何两个交易方可以在不依赖任何中心平台的情况下进行点对点交易,任何一种碳币“生产者”(例如新能源供应商、植树等二氧化碳减排项目实施者)和“消费者”(任何类型的碳额度使用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例如监管者、验证机构)都可以进入碳币区块链系统。
参与碳代币交易系统的既可以是境内,也可以是中国与东盟之间,或者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碳额度交易者。数字碳币为跨市场、跨区域的碳配额交易提供了更便捷的接入通道。
可见,将碳资产上链代币化,有利于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碳交易和使用实现更大规模、更好流动性,同时通过设定一系列的碳币(CarbonToken)交易规则、标准化的碳资产数据,也将提升中国碳排放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支持以人民币计价的全球性碳币交易,香港具有独特优势。
目前,香港正积极行动,打造全球加密金融中心和虚拟资产中心。2022年,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了有关虚拟资产在港发展的政策宣言,向外界展示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虚拟资产中心的愿景,以及探索金融创新的发展思路。之后,一系列关于虚拟资产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2023年6月开始实施的《适用于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营运者的指引》,为虚拟资产的合规交易和运营制定了监管框架。
资金层面,香港目前是亚洲最大的财富管理中心,业界预计到2027年将取代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中心。而与气候相关的碳币资产正是目前家族办公室和高净值客户青睐的资产配置和产品类型,具有广泛的国际投资者基础。数字货币的发展方面,今年香港开始试点“数字人民币”,实现数字钱包的跨境支付,也在尝试数字人民币的不同应用场景。而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全球主要货币在香港自由进出;香港也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实现了人民币的离岸自由兑换。
香港在内地与国际市场之间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转化器”功能,为内地不断引入国际规范、监管标准、行业准则和金融基础设施,不断摸索新途径和新模式。碳资产代币化既是虚拟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能成为全球气候变化领域金融化一次重要的探索创新。相信香港未来可在人民币计价的碳交易领域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为推动人民币作为新兴国际大宗商品——碳币的主导计价货币,以及运用数字代币技术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作者巴晴博士系资深国际金融学者,著有《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