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
2024-11-29
股市波动期尤须严打内幕交易
据媒体报道,中国证监会系统公开披露的监管措施,年初至今,监管部门已开出63张内幕交易相关罚单,涉及违规主体包括75名自然人及1家公司,罚没金额从百万元至亿元不等。梳理案情发现,今年以来查处的内幕交易案件呈现“三高”特征:一是“窝案”频发;二是并购重组领域成为重灾区;三是微信群与聚餐局多渠道泄密,成为内幕信息传递的温床。
【微评】
内幕交易相关处罚增加,与内幕交易这一违法违规行为的不断增加成正比,也与监管部门强化监管密不可分。
至于内幕交易案件呈现的“三高”特征,其实无论是在内幕交易的高发期还是低发期,都会呈现出类似特征。例如,“窝案”频发,就是内幕交易“内部性”的直接体现。而并购重组领域之所以成为重灾区,也是因为并购重组前后公司股价波动相对较大,非法获利空间巨大。“要干,就干票大的”或许是行为人的直接主观心态。至于微信群、聚餐等渠道和场景,几乎涵盖了人们下班后日常生活交流的全部。
值得注意的还有三点。第一,股市波动(尤其是下行预期),容易催生更大的内幕交易动机。第二,“漏网之鱼”的长期存在,助长内幕交易行为人的侥幸心理。第三,“笑贫不笑娼”的错误趋利观、财富观,否定了以“遵守规则”为前提的资本市场法治原则。
因此,当下应对内幕交易问题,需要超越个案,综合运用证券市场自律规则、证券监管规则乃至刑事法律规则,全面解决,治标治本。
葫芦娃可转债发行缘何“吃瘪”?
8月26日,葫芦娃可转债发行申请未获得上交所通过,由此,葫芦娃成为上交所2024年首个被否的可转债发行案例。
【微评】
分析其可转债发行被否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三点。
首先,在医疗反腐的背景下,葫芦娃每年约占营收四成的渠道推广费,显得不符合市场营销成本规律。其次,公司经营支撑未来的债务可能存在困难。再次,3月以来A股已接连出现4家可转债违约案例,风险开始暴露,交易所对可转债的发行审批更为审慎严格。
上述理由或许都成立,但企业自身经营基本面的下滑,可能才是此次可转债发行申请被否的关键。毕竟,可转债的发行需要企业经营业绩,尤其是长期发展潜力和良好盈利前景的支撑。
不过,就可转债的运行机制而言,其本身就赋予投资者在可转债到期时,可以行使选择权(偿付债权或者转为股票)以应对可能的投资风险。据此,上述三项理由似乎都不充分。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3年间每年可转债发行申请过会数都在75家以上,今年却锐减至17家;同时,可转债发行申请撤回与被否数量今年高达109家,较去年同期的61家骤增近八成。这个情况表明,可转债发行审核似乎从源头开始收紧了。
织密个人信息保护“安全网”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个人信息、行为数据化,以及数据商品化的程度日渐提升,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由此日渐凸显。
【微评】
首先,信息更为全面、准确、及时地传递是信息社会的客观需要,否则无以建构现代信息社会。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不应侵害个人合法权利,包括人格权、财产权与自由权、尊严权等。因此,必须将信息的合法利用控制在公共安全、纯粹的商业交易等领域,而不宜扩大至个人生活领域。
其次,某些信息收集、处理机构,例如运营商,无疑在信息利用与信息权益保护方面具有技术与垄断优势,因此必须加重其在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责任,例如采用无过失责任或者严格责任等归责原则。
再次,保障个人权益始终是个人信息保护的核心。个人维权的弱势地位源于自我保护机会被削弱了。例如,若手机不实行实名制,我们将看到一种不同的局面。
点评人杨为乔系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