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梳理课文: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2024-11-29傅登顺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11期

【摘 要】统编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文本。然而,很多教师“把课文当经典”的意识不强,仅将其当作普通文本来教,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对此,有必要学会梳理课文,从词汇运用、选材组材、写作手法、内涵风格等方面入手,凸显教学核心,简化教学程序,以此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课文;梳理;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文本,承载多样的教学功能,隐含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很多教师“把课文当经典”的意识不强,仅将其当作普通文本来教,并且面面俱到,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顽疾。对此,有必要学会梳理课文,凸显教学核心,简化教学程序,以此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对词汇运用的梳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言文字的梳理与积累,其中词汇的梳理与积累是基础。一旦缺乏词汇,学生哪怕有深切的体验、深厚的感情、鲜明的观点、强烈的交际欲望,也难以适切地表达出来。为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仅掌握好教材中规定学习的词汇,还要积累运用这些词汇的经验,养成在课外阅读中自觉积累的习惯。要想达成这一目的,需要明白哪些词汇的运用很经典,将其梳理出来。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中,拟声词的运用很经典。要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梳理拟声词的类型及其运用方式。首先,画出课文中的拟声词: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潺潺、哗哗;叽叽喳喳、唧哩哩唧哩哩。其次,厘清三类拟声词不同的运用情境:“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形容雨滴发出的声音;“淙淙、潺潺、哗哗”形容水流发出的声音;“叽叽喳喳、唧哩哩唧哩哩”形容动物发出的声音。再次,围绕这些拟声词展开思考,如“类似不同类型的拟声词,还知道哪些”,从而唤醒记忆。最后,拓展运用,如用不同类型的拟声词描写菜市场的声音等。

再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文中,对火烧云颜色的描写极具典型性: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词语用不同的方式形容颜色。教学中,要善于梳理这些典型词汇,摸索组词规律,并迁移运用。

二、对选材组材的梳理

课文的结构多元,在选材、组材方面独具匠心,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丰富的资源,是学生习作构思的范本。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挑山工》一文以“大众眼中的挑山工—作者眼中的挑山工—作者心中的挑山工”为顺序进行描写;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以事件发生的顺序“局势十分严峻—父亲被捕—法庭受审—父亲被害”依次组合内容,展现了父亲全身心投入革命,不畏强暴、不惜献身的精神;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紧扣“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主旨,选择伯父关爱“我”、抨击社会、体贴家人、帮助穷人、照顾下人等内容进行描写;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例子组合在一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时,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鸟的天堂是怎样的,假如让自己来描写会怎样构思。其次,请学生细心体悟作者是怎样构思的,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最后,让学生思考有没有见过类似的文章结构,如何运用这样的结构写好学校运动会。又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发现作者分别写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同时注意把观察到的内容展开来写。以颜色为例,作者写了杨梅由淡红到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过程,还从外面写到里面,解释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只要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鲜红的果肉。这样,学生明白组材要注意顺序。再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中,明暗双线交叉推进。小珍珠鸟对“我”越来越信任很明显,是明线。暗线则比较隐蔽,不易发现。为此,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小珍珠鸟对“我”越来越信任,老珍珠鸟对“我”不信任吗?学生细读文本,找到句子:“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通过前后比较,发现老珍珠鸟也对“我”越来越信任了。

三、对写作手法的梳理

课文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运用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写作手法进行揣摩与推敲,探究文本的表达奥秘。

(一)赏析语句

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可以从赏析语句开始。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一组描写秋天的课文,大量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不少教师的教学重点落在了解修辞类型上,很少让学生在鉴赏中吸收。如《秋天的雨》一文的首句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学习该句的重点应落在鉴赏其如何形象、适切地表达意思上。句中把“秋天的雨”比作“钥匙”。钥匙是开门用的。“秋天的雨”这把钥匙打开的是秋天的大门,且打开过程是轻柔的、趁人不留意的。这形象地写出了绵绵细雨的特点,以及带来的季节变化。

(二)了解段落

在梳理句子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了解片段中的表现手法。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文的第9自然段描写了兄妹俩欣赏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画面。这是学生首次遇到通感(将声音转化为画面)。教师要重点介绍,并举例说明。又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刷子李》一文通过对刷子李刷墙时从容不迫的正面描写,以及对曹小三怀疑、担心、失望、敬佩等心情的侧面描写,把“一身黑衣服”“裤子上有个小白点”“小白点是个小洞”等情节组合在一起。通过研读课文,学生可充分感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好处。再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省去了对“孔隙窄小”的正面描写,先写进出孔隙的工具——小船的“小”,再写小船靠里外拉绳子进孔隙的独特方式,接着写作者“贴”着进孔隙的动作,最后写进孔隙的感受。没有一字道明孔隙窄小,但字里行间处处都说明其窄小。

(三)把握全篇

不少课文由某种主要的写作手法统领全文,或借物抒情,或借物喻人。探究这些写作手法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时,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一是画一画,边读边画出描述“物、人、理”三者关系的关键词;二是议一议,梳理由物到物、由物到人、由人到理的过程;三是比一比,找到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之间的相似性,总结归纳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方法。而对于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这类课文,教学时要关注景、物和人的联系,感受其中的意象,体悟作者的情感,把握行文的手法。

四、对内涵风格的梳理

统编教材中的课文语言风格多样,有的诙谐幽默,有的严谨朴实。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中,作者老舍的语言富含京味;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手指》中,作者丰子恺的语言风趣灵动。梳理课文的语言,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行文风格,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文章是思维的产物。课上除了感受语言的风格,还要体会文字背后深刻的含义,感悟隐含其中的思维路径。这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统编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富含哲思,如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涉及等量代换,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中隐含逆向思维,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中隐含推理、判断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的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综上,梳理课文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要深入字里行间,挖掘有价值的语用点,从而带领学生“吃透”教材,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勇.从“语境”到“情境”:让语文“活”在学生心田:素养视野下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的路径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2023(27):8-12.

[2]薛法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解读与实践建构[J].人民教育,2022(13):23-25.

[3]傅登顺.思辨性阅读:培养有主见的阅读者[J].语文教学通讯,2023(30):15-18.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