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趣结合中优化拼音教学
2024-11-29朱利俪
【摘 要】汉语拼音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情,教师尝试构建理趣结合的拼音课堂,将拼音规则等知识融入趣味的学习活动,通过“以趣激情,保障学生持续学习”“由趣入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理趣交融,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等优化策略,在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的同时,使其形成理性认知,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汉语拼音;优化策略;理性认知;趣味活动
汉语拼音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好的拼读体验,把汉语拼音学扎实,2024年秋季新投入使用的统编教材将原来的两个汉语拼音单元拆分成三个,放慢了教学节奏。尽管如此,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依旧面临着一些普遍性问题与挑战:一是根据刚入学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学习拼音的可持续时间短,往往一个拼音读上一两遍后,就失去了兴趣;二是汉语拼音的学习内容中包含着一些规则、概念,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时不适合理性表述,而需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使其形成理性认识。
基于此,笔者尝试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立足具体学情,构建理趣结合的拼音课堂,将拼音知识融入趣味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同时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一、以趣激情,保障学生持续学习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它能够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拼音知识。
(一)巧借完整情境,贯通整个学程
拼音单元中,每一课均用两页展示板块式的学习内容。以第三单元为例,每一课均包括“声母/整体认读音节教学”“拼读教学”“书写教学”“字词教学”和“儿歌教学”五个板块。教师可将这五个板块整体打通,让情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开展拼音学习。
以第三单元中的《ɡ k h》一课为例,教师可创设“小女孩去游玩”的情境。对于第一、二板块,可以这样设计情境:“小女孩出发去城市公园,走累了歇一歇,路上还遇到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鸽子和蝌蚪带着单韵母朋友一起来帮忙。”之后,顺延情境,进入第三板块——“过了小河,小女孩决定把来帮忙的三位新朋友记录在自己的‘好友档案’里”,顺势开展书写教学。第四板块根据故事的发展,以“问题情境”来呈现:“小女孩终于来到了城市公园。她在欣赏城市公园的风景时,看到了什么?”由此,将读词识字融入情境。最后一个板块可以通过播放《森林狂想曲》续设情境——“小女孩在城市公园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许多有趣的说话声”,让学生在联想和拼读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张弛有度地将五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安排在两课时中,让学生在期待故事的4xKa3U+HOUh6OSZcdKC3rMw+QBYHJcbfx5UT5VuPadc=发展中学习拼音。
(二)联系情境事物,持续复现拼音
情境创设,始终是为学生学习拼音而服务的。教师在创设相关情境时,要让“情境中事物的名称”与“汉语拼音的发音”产生关联。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这些事物,并通过多种方式在口中不断复现,逐渐形成短暂的、集中的、同向化的记忆,为迁移其“音”到相关汉语拼音的学习上做好准备。需注意的是,学生从情境事物中迁移出来的发音,有时并不规范。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经历从“感性发音”到“理性规范”的过程。
以“k”的发音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小蝌蚪”这一事物,再通过“和小蝌蚪打招呼”的情境,以及问题“你在哪儿见过小蝌蚪?”“小蝌蚪长什么样?”“你还知道什么有关小蝌蚪的知识?”等,让学生在调动生活经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复现“蝌”的发音。当学生能自发从“蝌”迁移读出“k”后,教师需进一步指导学生把“k”读正确:一是声母发音短促;二是可以借助纸巾,了解“k”发音时有明显的气流。这个从“我能读出”到“我能读好”的学习过程,既尊重学生的已有体验,又将科学规范的发音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授给了学生,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三)借助情境任务,激发拼读热情
学生在拼音的拼读练习中,容易产生疲惫、倦怠。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拼读积极性,让他们对拼读的过程始终充满期待、充满热情。教师可以在创设的整体情境中,设置情境任务,将拼读音节融入其中。这是唤起一年级学生拼读积极性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ɡ k h》一课的两拼音节拼读练习中,可创设“拼读成功一个音节,小河上就会出现一块过桥石”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带着成就感逐个拼读音节。又如,初次学习整体认读音节“zi、ci、si”时,教师可以创设“写名片”的情境任务。读“cì”时,让学生想一想“cì,是谁的cì”,在知道对应的是小刺猬的名片后,让学生再想一想“小刺猬还可以向别人怎么介绍自己”,用组词的方式说说“cì,就是( )的cì”。这样的表达方式,将音节认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又帮助学生了解了“整体认读音节能给生字注音”的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二、由趣入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由趣入理”,是指通过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汉语拼音抽象或复杂的知识难点。以第三单元为例,单元中的相关难点有:三拼音节的组成特点和拼读,声母j、q、x与ü相拼的规则,隔音字母y、w用在i、u、ü开头的零声母音节前,等等。
(一)趣编拼音故事,突破理解难点
统编教材对汉语拼音内容的编排,是建立在《汉语拼音方案》之上的。虽然教材已进行简化,更贴近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普通话语音系统中一些规范性内容不能省略。教师可以通过趣编故事等方式,将相关规则、特点巧妙地融入其中,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1.趣设情境,认识三拼音节
三拼音节首次出现在《ɡ k h》一课中。学生需要了解这一音节的组成特点,以及中间的“u”属于“介母”。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学习伙伴来到一座拼音山坡前,看到山坡是坑坑洼洼的(出示“ɡ ā”),我们可以用u来帮忙填平。这里起连接作用的小u,就叫作‘介母’。”通过这一生动形象的故事,以及相应的动画演示,学生就明白了介母的意义,知道了三拼音节的组成方式。
2.趣话故事,记忆“ü上两点省略”
“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首次出现在《j q x》一课中。教材在编排时,特意将j、q、x、ü四个字母变成漫画形式,尤其是ü上的两点出现在了它脱下的帽子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引导学生编编故事记一记。这里要强调的是,以往在运用编故事方法时,均以“教师编故事,学生听”为主。教师可以转换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发现音节组成变化的基础上,根据漫画编编故事。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对这一拼读规则的理解更深刻。
3.趣解要义,了解隔音字母
隔音字母y、w在改版后的教材中首次明确并单列为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隔音作用时,可以趣解标调规则,采用以下方式:“单韵母一家排好队伍,出发去找汉字朋友玩啦!ɑ、o、e三个人是老大、老二、老三,它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汉字朋友。因为i、u、ü个子小,所以没有汉字愿意跟它们做朋友。这时y、w跑来帮忙。它们手拉手,成为汉字朋友。”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知道了i、u、ü不能直接给汉字注音,需要y、w来间隔的规则。
(二)利用拼读示意图,掌握拼读规则
统编教材在汉语拼音单元里,以拼读示意图的方式呈现首次出现的音节,旨在提示学生音节组成的特点或拼读方式。教师要明确拼读示意图的使用目的,通过浅显、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图中提示,并掌握相应的拼读规则。
1.迁移点拨拼读方式
教材示例中的三拼音节以“ɡuā”为例。其拼读示意图延续了两拼音节“bɑ”的呈现方式,画了一个小女孩使劲推卡片的样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联系两拼音节“bɑ”的拼读示意图,让学生将其与“ɡuā”的拼读示意图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即“声母读得短而清晰,单韵母读得响亮,然后快速连读成音节”,以此唤醒学生的拼读经验。教师再继续点拨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中间加入的介母要读得快,连起来就是‘声短介快韵母响’。”这样基于学生已知经验的拼读点拨,降低了三拼音节的拼读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式。
2.观察发现拼读变化
统编教材在拼读示意图的编排上独具匠心。以《j q x》一课为例,在呈现“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时,教材以左右连接的方式呈现j、q、x与ü的拼读示意图,便于学生快速发现ü的变化。教师要用好这张图,让学生先看看拼读示意图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猜猜拼读示意图上的音节“jū、qū、xū”如何拼读,最后借助边上的漫画故事或口诀,记忆ü在音节中的拼读变化。学生在自主观察与发现中,习得拼音,极大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优化了学习效果。
(三)采用多种活动,培养拼音语感
汉语拼音的拼读练习过程也是学生拼音语感产生的过程。传统的拼读练习,会让学生对拼音学习产生厌倦,拼读效果也不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拼读方式,让学生乐于拼读、加深记忆。
如在练习三拼音节“ɡu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边拼边想:“你吃过什么瓜?”还可以借助课中操《瓜瓜操》“guā,瓜瓜瓜。西瓜西瓜,蹲蹲。南瓜南瓜,跳跳。黄瓜黄瓜,转转。苦瓜苦瓜,跑跑”,不断复现“ɡuā”的拼读。边拼读边活动的方式,既愉悦学生身心,又培养学生对三拼音节的拼读语感。
三、理趣交融,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在汉语拼音单元,学生不仅要认识拼音、学会拼读,还要在各个学习活动中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一)用好教材插图,提升观察与思考能力
统编教材在汉语拼音单元的每一课中,安排了字词教学板块,并配上相应插图。这些插图将字词学习与具体事物或情境相联结,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牢固的记忆链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用好这些插图,可以从整体和细节两个层面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在具体语境中开展“借助拼音,读词识字”的学习活动。
如《ɡ k h》一课的字词教学板块出示了一幅家庭游园图,图上爸爸妈妈坐在长椅上,哥哥和弟弟正在画荷花。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看图整体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综合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相机拼读“哥哥、弟弟、画画、荷花”四个词语。再聚焦“弟弟看哥哥画画”这一细节,让学生看图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你是怎么发现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的?”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找到“哥哥个头大,弟弟个头小”“哥哥的荷花快画完了,弟弟在学着哥哥画”等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相机认识生字“哥、弟、画、花”。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插图,既拼读了词语,认识了生字,又发展了观察与思考能力。
(二)依借多样诵读,提升朗读与理解能力
汉语拼音单元中的儿歌教学板块承担了巩固、复习新学音节等任务。这些音节与儿歌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拼读练习要在儿歌诵读的过程中进行。但这个板块的儿歌教学与阅读单元中的儿歌教学不同,由于学生尚未全部掌握拼音,还无法完全借助拼音自主阅读儿歌,教师要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带领学生读通儿歌,读懂儿歌,会读儿歌中的已学音节。
例如,《说话》这首儿歌编排在《ɡ k h》一课中,其中新学的音节大部分出现在儿歌的拟声词里。教师可以组织玩“回声”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儿歌中要复习的音节。先通过“老师拼一遍,学生跟拼一遍”的方式,领着学生拼读前两个音节。再通过“小老师拼一遍,大家跟拼一遍”的方式,让学生将余下音节全部拼读完成。最后通过教师范读儿歌、师生接读儿歌(如教师读“小溪流说话”,学生接读“哗哗,哗哗”)等形式,引导学生想象声音猜说话人,把儿歌读明白。这样既实现了学习目标,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进行儿歌续编,提升表达与交流能力
语文教学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拼音教学也是如此。儿歌教学板块除了帮助学生巩固、复习音节,还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师可以根据儿歌的具体内容、表达特点等,适当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续编儿歌。
如儿歌《说话》的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语言表达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学生诵读儿歌结束后,借助与儿歌内容相一致的句式“( )说话,( ),( )”,请学生想一想“你在大自然中还会听到谁在说话,它说话的声音又是什么样的”,让学生争当小诗人,对儿歌进行续编。学生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拟声词的特点,提升了表达与交流能力,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积累。
总之,理趣结合的拼音课堂改变了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既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又不失情趣,集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秦永伟.提高小学拼音教学趣味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6):12-13,16.
[3]朱惠慧.拼音教学中的“情、趣、智、美”:以声母“bpmf”教学为例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21(1):20-21.
[4]王理嘉.《汉语拼音方案》的理论释要兼及汉语拼音教学的基本观念[J].语言文字应用,2013(增刊):7-11.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