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他们的民主情怀

2024-11-29臧必飞

上海人大月刊 2024年11期

我 是江苏滨海县人,从1994年3月至今一直从事人大工作,回顾一下自己30年的人大工作经历,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抢救性地收集了我国建国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的1000多件实物资料。其中就有上海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选民证60张、代表当选证10张、任命证书5张,每张都包含着我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尊重和对当事人的敬佩。我的收藏,也许可以帮助那些已经不在人世的选民、人大代表和人民信任的干部留住当家作主的情怀,为后人留下民主制度发展的直观记忆。

元素丰富选民证:见证当家作主的喜悦

从1953年5月到1954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上海市是我国当时人口最多、居住状况最复杂的城市,按照当时的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等20个市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等10个郊区划定了30个选区,每个选区设一个人口调查登记站和一个选民资格审查小组,在同一个地方办公。先办理人口调查登记,然后办理选民登记。谁有选举权,谁没有选举权,审查小组面对面地一议就可确定。从我收藏的选民证看,涉及30个区,其中有三个选民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1925年出生的韦光英解放前是北四川路私立郇光小学的员工,是思想进步的积极分子,带头为抗美援朝捐赠自己的全部积蓄。1953年12月,韦光英拿到上海市北四川路区选举委员会登记的选民证,成为第一批拿到选民证的选民,她逢人就讲,“共产党领导我们当家作主了”。我还收集到她1956年9月到1987年3月间的5张选民证,遗憾缺少1963年的,我们不难想象她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如何精心保存她作为新中国选民的民主凭证的。

闸北区选举委员会发给林洪涛的选民证十分遗憾缺失1953年、1956年两张,以后一张不差。1958年、1961—1980年,林洪涛在浙江上虞县、绍兴市城关镇等地选举委员会登记,以后在上海工作生活,1987年3月在川沙县、1993年在南市区、1998年12月至2006年12月在虹口区登记,这些选民证记录了他在上海多地和绍兴工作生活的历程。长达近50年的岁月变迁,他一直保存着选民证,所差的两张选民证虽没有留存下来,但是一生中保存10张选民证的人十分罕见。

籍贯在江苏无锡县的华耀良出生于1928年,解放前就在报务局工作,住福州路70号。1953年12月,由工作地和居住地不在一个选区,华耀良在北四川路拿到选民证后,为了不影响自己工作和参加投票选举,主动到杨浦区选举委员会登记,要求在杨浦区第17选区参加选举,1954年1月15日,获得选举委员会批准。后来华耀良回到无锡工作,将这张选民证随身携带,保存到今天,见证了上海当时选民登记和选举工作的严谨认真。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特殊的历史环境,选民登记工作十分认真细致,每张选民证都打印编号,由毛笔正楷填写,并加盖端正的方印,投票后都一一加以注明,一丝不苟。一张张小小的纸片,不仅具有选举权的组织凭证,也是新中国选民的身份证明。

简洁大方的当选证:再现人民代表的荣光

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选举法,区人大代表任职期为两年,任期届满,都要进行普选。当时的选举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许多企业的工人为了迎接选举,掀起了生产竞赛,提前完成了生产计划。在农村,明确了集中全力进行农业生产,争取农作物的丰收,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搞好生产迎接普选”成为广大农民的行动口号。坚持选举与评议干部紧密结合,提出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候选人的提名和讨论,充分表达人民的意见。

从收藏的资料看,闸北区的黄素臣显然是深受人民群众拥护的代表。1953年12月3日,他在闸北区选举中被选为第一届区人大代表,证书为07号。任期内,他按照代表法规定的职责,认真走访调研,1954年7月5日,黄素臣接到闸北区人民政府通知(第135号),通知他7月10日上午到区政府大礼堂参加闸北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行使人民代表的权力。现存资料表明,他先后当选二、三、五、六届代表(四届应当也是当选的),直到1966年5月。应该可以推定,在长达12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得到人民群众和组织的信任,可见不是一般人,值得继续查找和研究。

1917年9月出生的叶润秋是江苏武进礼嘉镇人,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57年参与筹建在上海纺织工业局化纤筹建处,负责锦纶6纤维研发生产,产品达到当时苏联产品标准,从此我国锦纶6伞丝不再由苏联进口,解决了军工产品降落伞丝自给自足的问题,是新中国第一代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1963年5月30日,叶润秋光荣当选为上海县第五届人大代表,1966年4月在长宁区再次当选为区第六届人大代表。

上世纪70年代初,叶润秋响应组织号召调到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指挥部,参与涤纶、晴纶、维纶纤维等产品的建厂和生产。上世纪80年代先后任总厂科技协会常务副主席,发展近20个专业工程学会,晚年被聘为中国纺织大学化纤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及答辩委员,经常参加化纤行业的新产品鉴定会,论证新产品的开发。每每回忆当人大代表的经历,他十分感叹:“那是我们技术人员的光荣,国家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是主人翁,可惜我由于工作太忙,没有履行好人大代表的职责。”

称呼变化的任命证:体现为民行权的责任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中共中央任命陈毅同志担任上海市市长,实行一段时间军管制度,在那个现实环境中,对上海大局稳定十分重要。1949年8月,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1950年6月,在各区接管委员会的基础上,区人民政府先后成立。作为中国的最大的经济中心,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长时期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中心。解放初期,需要大量的干部为党和人民工作,使用和任命干部成为当时重要的工作。

从收藏的资料看,上海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任命证书主要以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大会为分水岭,以前以上海市人民政府名义任命,市长陈毅和市人民政府盖印,市政府及其部门领导由国务院任命,市政府任命局以下干部。

1954年月1月,全市各区和乡、镇完成第一届区和乡、镇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7月,各区分别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共800名。8月16日,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选举了出席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上海市政府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人民委员会委员的阵容还包括社会各界代表,十分接近今天的人大常委会。接下来任命就顺理成章以人民委员会的名义进行。

1955年,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印章的规定》,规定国家机关公章改为圆形,省部级以上公章中央为国徽,其余机关公章中央为五角星,并且规定了各级印章的尺寸。上海市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印章改成圆形,中央为国徽图案。从此,任命证书也就发生新变化,充满强烈的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元素。

由于时光久远,现在很难还原过去的民主故事,但是通过资料,可感知到上海市千千万万的选民,通过投票选举,展示了国家主人的姿态;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我们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宪法精神充满自豪……保存下来这些经历岁月的纸片,经历“文化大革命” “除四旧”等运动的洗礼,当事人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精心珍藏他们当家作主的凭证,而这些凭证就像民主放射出的耀眼光芒,穿透时空阻隔,照亮他们走过的风霜雨雪,同样也给我们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