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与古牡丹的“硬核”缘
2024-11-29阮伟鸿
在奉贤区南桥镇吴塘村,有着一株495岁树龄的古牡丹——“粉妆楼”。有幸收到上海电视台一档广受大众喜爱的节目——《嘎讪胡》的邀请,我以奉贤区人大代表的身份录制了一期关于这株古牡丹的访谈。回忆起我与古牡丹的缘分,还要从去年说起。
经上海市古树名木管理部门鉴定,“粉妆楼”是上海地区目前所存最古老的牡丹。同时,因其由董其昌赠予吴塘村乡绅金氏一家,所以特别具有历史人文价值,被誉为“江南第一牡丹”,并被编入“古树名木之最”。我仰慕已久,但在今年之前始终未能前往实地一亲牡丹芳泽,只是在文字和照片中同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有着异面的交集。没想到,如今还是因为人大代表的身份,我和这棵古牡丹跨村结了缘。
2023年,市作协会员、奉贤区作协副秘书长何羽老师用近三个月的时间对古牡丹的来历进行采访,并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作了古牡丹的故事,获奖后被《上海纪实》收录。我与何老师同年进区作协,经常与她一起探讨,所以有幸在她反复修改的文字中较完整地厘清了古牡丹的前世今生。我俩都被一直默默守护着古牡丹的金家上下二十二代传人的故事深深打动。
由于征文篇幅有限制,作者不能酣畅淋漓地写作,读者阅后意犹未尽,于是在区作协的支持和指导下,何老师决心再深入挖掘,以古牡丹为主线将调研报告写成一本书。
在采录过程中,何老师碰到了尴尬的事——古牡丹所在的牡丹苑附近没有厕所,如要应急必须得去较远的地方。因此,凡是得知有哪位亲友慕名而来探花,亲历过尴尬的何老师就会友情提醒:“出门前少喝点水!来了就知道了!”因为知道我是区人大代表,何老师向我提出了一个设想,希望能在牡丹苑附近建一个公共厕所。凭借代表履职经验,我向她分析:建公共厕所看似容易,但申请过程涉及市容卫生、污水纳管、用地审批等方方面面,需要一番流程,不能马上解决;牡丹花期短暂且已临近,而非花期并无太多人流,即便建成厕所,在非花期恐怕也是空置,不妨向村里申请租借个临时移动厕所,或许更快更易解决。于是我提议先向吴塘村寻求帮助,然后再走申请途径,或者今后该区域有规划建设的时候再一并考虑申请厕所。第二天何老师就欣喜回应:“吴塘村特别支持,移动厕所的事情交由他们来解决。”
通过这个契机,我主动加入了何老师的古牡丹公益文化计划,因其不仅契合我对文学的爱好,也是我作为区人大代表为奉贤本土文化调研和推介的机会,必要时还能牵线协调和推进。古牡丹不仅是吴塘村的乡愁,也是南桥的,更是奉贤的,区作协目前指导的古牡丹公益文化计划正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方式。在我们的共同积极推动下,古牡丹公益文化计划由规划落成为项目,并催生了分工明确的七人团队。团队成员始终秉承着初心自费参与活动、承担工作,但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缺人力、缺资源、缺资金的情形。
“虽然个人资源有限,但如果杨王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光明村人大代表联络点能把这个文化项目作为引子,和区作协携手,通过光明村七色堇公益服务社孵化,发挥更多人大代表及各界志愿者的能量,壮大公益文化团队,必然会形成合力,同向奔赴。”我在杨王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会议上的提议,得到了站长朋泰公司董事长潘诗良等所有代表的支持,一致认为由人大代表推动文化赋能讲好南桥故事、奉贤故事,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在讨论选区小组的“三个一”活动计划中,四位人大代表也一致同意把支持“牡丹文化”作为我们选区的一件实事来完成。
于是,我代表杨王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前往牡丹苑和项目采录组进行了初次会面。捐出古牡丹并坚守养护职责的金家第二十二代守护人之一的金伯伯,听说我是人大代表,立即拉住我的手,和我促膝长谈,80多岁的他像个开心的孩子,直言把我看作是自家人;提前来打探牡丹动态的花友,也时不时给我提意见:牡丹苑导航标志不明显,设施陈旧……
如果说此前的想法还只是在文化领域进行推动,但此次会面后,背靠着人大代表“家站点”给予我的底气,我也突破了自己非吴塘村人的疑虑:何老师非奉贤本土人都愿意宣扬挖掘奉贤文化,我作为人大代表又怎么可以对家乡的事不闻不问呢?我表态:“大家放心,金家既然已经把牡丹捐给国家,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牡丹,我们会一起在能力范围内帮牡丹苑逐步圆梦,也欢迎大家来做志愿者,一起守护!”
我能作出这番承诺自然是有“支撑”的。在近两年光明村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过程中,人大代表联络点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手促成志愿优势,不仅孵化了能工巧匠团,也培育出了校外实践团等公益联盟团队。这几年来,光明村内一些事项就是依靠他们在规定范围内“不等待、不退却、能做即做”的行动力解决的,这些便是我们的强大后盾。代表们的参与不仅只局限在推动文化呈现于书籍及纪录片等作品,而是利用人大代表“家站点”的公益资源整合,协助一系列项目成效提升和改善。
回到杨王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我将收集到的情况一一汇报,代表支持、班子支持、条线支持、公益服务社的各团队都很支持。我们不仅把校外实践团的大学生们带到了古牡丹公益文化项目中进行实践,协助项目团队开展外宣、视觉设计、摄影等工作,还协调七色堇能工巧匠团跨村为项目提供公益服务,涉及的材料费由七色堇公益积分基金池提供,池内的部分积分和资金则来自站点的人大代表们在公益市集摆摊义卖所得的捐赠。
在很短的时间内,牡丹苑开始了它的不断更新。牡丹苑历年来没有制作宣传册,为赶在花期前和花期中进行宣传,由公益文化团队视觉设计主力杨钟玮老师设计、七色堇公益服务社助印的2000份宣传册紧急印制完毕。考虑牡丹苑内无监控设施,80岁高龄的守护人金伯伯又住得远,我们除了新安装太阳能监控设备,还发动志愿者一起协助24小时“云守护”,实时掌握牡丹长势及周边情况;为确保长期使用,我自费延续了两年的监控流量服务费。古牡丹的支撑杆多年来都是不锈钢材质,据摄影师及爱花者普遍反映,不锈钢反光既影响花的美感也影响拍摄,我们立即网购防腐蚀材料,交由能工巧匠更换了不锈钢杆。苑内的两个亭子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且被当作杂物摆放处,我们就着手把杂物移出,进行整体修缮,对木质结构打磨、上油、加固,为亭檐角的砖石瓦片整理、上墨、修复,将堆放的假草皮等废弃物二次利用于亭间小道,修缮后的亭子与道路既防滑又美观。仿制的“瑞旭堂”牌匾,因为日晒雨淋,木质表面老化,字迹不清晰,请师傅们打磨上油后,我和镇人大代表张懿合作为作品重新描绘了金边。牡丹苑门口角檐一头已断且有空洞,门小又不醒目,为避免安全隐患,我们请工匠师傅为缺损处修补上色,刷新门框边墙,为门刷上醒目的金漆……
在修复完工的那天,金伯伯一会儿看看重新恢复清晰的金字牌匾,一会儿又去摸摸金光闪闪的门,乐得合不拢嘴。花期的游客们入院后都惊呼,虽然牡丹苑仍不宽敞,但焕新了!无论是前来参观游园还是落脚休憩,牡丹苑整体环境的舒适感提升了几个度,游客参观区作协的牡丹诗歌展也更有氛围了。而我们自己也有了收获:有幸通过监控进行了一次“云守护”,目睹了这株古牡丹花开的全过程。不少市级媒体陆续报道了这里人大代表站点的工作,称我们为“硬核护花使者”。
这是一段美丽的缘分。随着公益文化团队的不断壮大,更多的人大代表在接力延续护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