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昌吉往事(外一篇)

2024-11-28吴溪军

安徽文学 2024年11期

初冬的街巷透着稀疏的景象。

树上的叶子已经脱落,光秃秃的,只剩下粗砺的树干和张扬的枝丫。偶尔会有几片残叶映着路灯的光亮,透着焦黄的底色。

掉落的叶片随风翻动着,摩擦着漂亮花纹的青石板路面,发出轻微的“嚓、嚓”声。

偶有晚归的鸟雀飞掠树梢,带走几分寒意。

路上的行人行色匆匆,肩头上落着薄薄的寒凉。

从小区南门出来已是暮色渐沉。门卫不时地跺着脚,将双手拢进军大衣的袖筒里。

道路两侧的车辆整齐排列着,泛着金属的光泽。车窗在路灯的映照下闪着清凉的寒渍,如冷冷的泪痕。

外卖小哥橙黄色的身影不时闪现在小区的门口,带给人们一丝暖意。

忽然间,倏地闪了一下,疑似划过的萤火虫,抬头望去,下雪了吗?是的,是下雪了。竟站在原地不想移动,就那么等待着。须臾,一片片雪花顺着光线飘落下来,稀疏,如絮语。

小区大门旁,人们照例做着小生意。雪花飘落在地上很快融化,亮晶晶,湿漉漉,使得人影有了更多的着色。如墨的光影在恍惚、移动、交错,那是人们在挑选烤串食材的身影,像皮影戏。

烤红薯冒着热气,溢着焦糖色。麻辣汤锅里烫着各类食材,热气不断的往上蹿,很快就消散在飘落的雪花中。麻辣烫出奇的香,久久不散。

杂碎摊点热气腾腾,香味能顺风飘出去老远。面肺子微微颤着,嫩滑油亮,泛着淡淡的米黄色。米肠子黄润如秋,包裹着满满的香米和胡萝卜。羊肚子透着银白的光泽。

有人打包带回去下酒,有人索性就在摊位旁直接上手,大快朵颐。

最能体现羊杂风味的当数麻辣油亮的胡辣羊蹄。戴上塑料手套,去掉小骨,张大嘴,仿佛要将整个蹄子塞进嘴里。第一口一定是满满的胶原蛋白,就着扁瓶二锅头,糯香筋道,麻辣回肠,旁边的人看着都会直咽口水。

雪渐渐大起来,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人们的胃口,在家乡这也是冬日里常见的一道风景,也只有在街巷和小区门口才有烟火味,也更有市井相。

顺着小区往西就是州四中。教室灯火通明,大概是在上晚自习,静悄悄的。

操场上空无一人,一群麻雀跳来跳去。

栏杆上的爬山虎已经凋零、枯萎,叶子像陈旧的布条,隐隐地泛着枫红。粗壮的藤蔓透着一种风骨,在雪夜里紧紧攀附在栅栏上。

学校对面的馕房里放着动听的音乐。打馕的维吾尔族小伙的脸庞被馕坑里的炭火映得通红。透过斜飘的雪花,油润黄亮的馕饼层叠在铁皮案板上,散发着浓郁的麦香,给浅冬的雪夜带来暖暖的气象。

馕房旁边停着一辆白色轿车,后备箱开着。轿车旁的哈萨克族妇女戴着红色的围巾,正在给顾客打鲜奶。

旁边的篮筐里放着熏马肠和熏马肉,还有雪白的酸奶疙瘩。

小区的居民雪夜归来都会买几个热馕,外带一些鲜奶。

旁边的水果店、卤味店、副食店、药店霓虹闪烁,人影憧憧。

穿越小区之间的海棠大道,景观带内的海棠果实依旧密密地挂在枝条上,压的枝条斜向天空,夜空里,如盛开的蜡梅。

树丛间有一垄菖蒲,叶尖虽然泛黄,但根部依旧青碧,在浅湿的雪花里散发着草本植物的草腥味。

十字路口,穿着棉大衣的农人和商贩靠在车帮子上,嘴里哈着白气,间或红红的烟头一闪一闪的,正在兜售着冬菜。

大白菜、青萝卜、胡萝卜、马铃薯、红薯、山药、大葱等蔬菜挤在棉被和塑料布下,它们只露出个头,却也透着青绿新鲜的本色。

文化东路靠近亚心广场的“小郡肝砂锅串串香”店正常营业着。门店招牌异常耀眼,透着火红的霓虹灯色,热烈而不失温馨,远远的就能看到,带着成都记5/O5PLrBUN1fgj2vgleXeNnSF9SY2WQm97zmRDa47eM=忆的味道弥漫在冬日的街巷里。

再往东走就是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楼顶硕大的霓虹灯映照着图书馆和居民楼,如夕阳般的泼洒。人行道旁散落着褐黄色的树叶,青黄的草坪沿着道路延展开来,透着浅冬的新绿。雪落在上面开始结晶,并不是那种大片大片的,而是一小片一小片,如水墨晕染。

再往东过了绿洲北路平交路口就是小区的北门了。这条路是不久前才打通的,原先一直是断头路,有十几年光景了。

每每沿着街道散步,不经意间一抬头就被一堵厚厚的砖墙挡住了,道路两侧的风景戛然而止。墙的后面是城中村的一角,透着破败杂乱的景象。再后面就是丁字路口,近在咫尺,却无法逾越。断头路也成了小区内的免费停车场,车辆出行要绕道沿河路,短短的百米断头路竟阻隔了咫尺之遥的两个街区。

海棠景观大道十字路口的四个街角建了十几栋欧式建筑,由于路不通,无人租赁经营,天长日久,变得破败不堪。地基沉降,墙体开裂,装饰脱落,石材墙面风雨侵蚀,斑斑驳驳,像陈旧残破的老物件,一种惨淡凄凉的样子。

道路打通后,仿佛穿越一般,阳光通透,夕阳扑面,风也变得犀利、清爽,释放着十几年的能量。人们享受着朝夕相处的日子,享受着吹过的凉爽和惬意。

十字路口东北角新建了一座文旅小镇,昌吉美食街横跨两条街区,联通 海棠天街,人们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破房子也加固修葺一新,光洁明亮,霓虹闪烁,流光溢彩,得以重生,犹如久逢的老街坊。

雪慢慢变小,像细细的盐粒,路面也开始凝聚起轻薄的雪花,人们小心翼翼地行走在雪夜下新修的防滑人行道上。

56路公交车稳稳地进站停靠,女司机清秀的脸庞映照在倒车镜上,下车的人们匆匆走向小区门口。

小广场上依稀有人在轻盈地舞动着。

便利店门前摆放着花篮,堆积着新拆封的纸箱。油亮红润的烤肠在轴架上轻轻旋转着。冰糖葫芦五颜六色,晶莹剔透。台阶上金黄的柿子透着成熟的暖色调,丰腴饱满,柔滑冰爽,涌动着浓稠的汁液,仿佛刚从树上摘下来。

女店主忙着称重、结账。

旁边的串串店灯火明亮,热气腾腾。

烧烤店里呈现着一种丰盈鲜香的景象,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谈天说地。

海棠大道从此不再寂静。

夜幕沉沉,天空中的浮云像是被冻住了。路灯倾洒着明黄柔和的光线。新栽的绿植泛着淡淡的青黄。小区栅栏上新挂了醒目的公益广告牌。

道路也拓宽了,一直延伸到东外环。

不承想一条短短的断头路竟也有着如此的心绪,往事如潮。

这场雪下了,冬天就来了。

一座有着烟火味的城

每天清晨,这座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小城便充满了浓浓的烟火味,飘逸在城市的上空,唤醒着人们的味蕾。

遍布大街小巷的传统小吃伴着袅袅炊烟,氤氲着城市的脉络。黄面、烤肉、凉皮、凉粉、奶茶、烤馕、烤包子、丸子汤、粉汤、葱花饼、胡麻蒸饼、薄皮包子等悉数登场,开启了一整天的烟火味道。

到了节假日,更是透着浓浓的市井气息,休闲中带着味蕾的满足。

昌吉市是一座因食而生、因食而建、因食而兴的城市。早在乾隆年间就被赐名“宁边”,寓意边地安宁。

东西驿道和国道贯穿全境,自古就承载着官员、使者、名士、商旅、驼队等古丝绸之路的过往,更是现代大动脉连霍高速、312国道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东连西出,云集着各地的美食,积淀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同时又是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的卫星城市,承担着城市副中心的作用,接纳着四面八方的来客,成为新疆著名的美食之都。

昌吉市的餐饮扩张和繁盛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经济的发展也给餐饮业的延伸和繁荣创造了条件。早先的地域美食基本集中在老城区内,街道老旧,灰尘漂浮,店面狭窄,光线暗淡。

先是建了亚中商城,由此开启了昌吉市的城市扩张和餐饮繁华之路。

亚中商城号称当时西北最大的综合体贸易市场,创造了几千个摊位和就业岗位,吸引了大批疆内外客商入驻经商,也拉动了餐饮消费,链条从老城区、国道旁、城乡接合部,甚至是相邻的乡镇向商城聚拢,形成了昌吉市最早的美食一条街。抓饭、拌面、炒面、椒麻鸡、大盘鸡、切刀子、拨鱼子、洋芋鱼鱼子、羊肉焖饼、砂锅、臊子面等美食琳琅满目,烟火旺盛,为“舌尖上的昌吉”奠定了基础。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疆内和周边县市特色餐饮的加入,慢慢形成了诸如“沈派”“巨派”“老沙家”“老车家”“老四坊”“巴郎宴”“古城餐饮”“花儿家宴”“西域娜依”等以清真餐饮为主体的品牌和产业链,大大丰富和积淀了昌吉市的餐饮市场和饮食文化。

到了2008年,随着昌吉市回民小吃街的正式运营,拉开了家乡第二次餐饮的大扩容、大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小吃街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了“中华回民小吃名街”的称号,荟萃着众多荣获各类“中华名小吃”“中国名菜”“中华餐饮名店”等称号的店家,其中不乏百年老字号,聚集着大批诸如过油肉拌面、干煸炒面、椒麻鸡、羊羔肉、胡辣羊蹄、爆炒羊杂、风干肉抓饭、灌汤包、酱牛骨、粉汤、丸子汤、油塔子、臊子面、凉面、凉皮、凉粉、黄面烤肉、油糕、油香、火烧、清真糕点、手工酸奶、盖碗茶等经典餐饮,如美食的海洋,饕餮的聚合,舌尖的荟萃,蕴含着博大精深的餐饮技艺和文化,传承着民以食为天的至理箴言与盛世繁荣。

很多美食也不止一次上了央视美食节目。俯瞰视角中的小吃街灰墙绿瓦,宝塔倩影等经典画面也屡屡出现在央视美食节目中,成为昌吉人民心中的骄傲。

时光进入到2010年后,昌吉更是迎来了餐饮业的大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昌吉市也由一个十几万人的小城发展到了拥有六十多万人口的都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融合创新,以美食之都的品牌吸引着疆内外的餐饮业,满足着八方来客的味蕾需求,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餐饮格局。

城市化进程总是伴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城市扩张到哪里,餐饮链条就延伸到哪里。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综合体和步行街,诸如乐活小镇、枫叶广场、海棠天街、花间集等,这里汇聚着各种美食美味,宜居宜业。还引进和吸收了不少疆内的经典美食,诸如和田烧烤、伊犁熏马肠、塔城风干肉等。

关内的餐饮从最早的“川味总汇”“杭州小笼包”“兰州牛肉面”,到后来的“韶山印象”“北京烤鸭”“过桥米线”“麻辣火锅”,再到近几年来的“重庆小面”“粤菜王府”“臭鳜鱼”“麻小”“串串”“钵钵鸡”“麻辣烫”等等,琳琅满目,群英荟萃,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浓浓的他乡的烟火味,有了更多的融入感和复合味,也带来了更多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城市新区综合体及餐饮店门面设计现代时尚,婉约独特,风格各异,体现着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地域风格,而且普遍显得宽敞、明亮、大气,上档次。

这里业态众多,停车便利,来人请客一点不丢份,经济实惠,还有特色,深受人们的欢迎,也使得餐饮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很多大酒店、大庄园也逐步开始走上了亲民的餐饮发展之路,可以说是餐饮业的一种挑战和革命。

如今的昌吉市已是高楼林立、食肆栉比,霓虹闪烁,美食如云,既有经典美食“九碗三行子”的传承,又有传统烧烤的改良,更有私房菜的研发和创新,不仅见证着城市的日新月异,餐饮行业的进步,餐饮消费档次和结构的改善,也见证着家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而分享着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与这座城的情感可以说是由美食培育起来的,也是伴随着美食长大的,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昌吉,这座美食之都如花儿般绽放,香气氤氲、菜系林立、活力四射,充满着浓郁的现代烟火气息。

责任编辑 夏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