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分子村真容

2024-11-28马志娟

安徽文学 2024年11期

从雾霾走进纯净世界

或许是掌管人间四季的时间委实有点长,有些许倦怠。秋神蓐收和冬神玄冥失职了,今年的季节有点错乱,秋长,冬暖,雪迟。

季节已是隆冬,新疆的冬天没了往年威风凛凛的模样,广袤的戈壁滩上不见雪的踪影,只有漫天漫地的雾霾,活像老天耷拉着一张死气沉沉的脸。

我们的汽车就在这样的雾霾中向着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行进,那里将有一个采风创作及文学交流活动——一场精神的大餐等待我们品味。糟糕的天气带累了大家的心情,好久不见的文友,热气腾腾的畅聊持续了没多长时间,便次第降温,陷入昏睡状态。

我被一丝光亮唤醒,汽车开始爬山,刮开窗玻璃上的水汽,路边的田野沟坎里,有了雪的驻足,白杨树也披挂上了灰白的雾凇,终于有了冬天的味道。没有雪野和雾凇的冬天,哪里是新疆冬天的真容呢!

随着汽车的攀爬,光线越来越明亮,转过一个山脚,啊,太阳出来了,满天的蔚蓝!车里发出一阵欢呼声。所有昏睡的人都被阳光唤醒,无边无际的蓝就那样霸道地占据了我们的心神,心情一片透明纯净的蓝。

走下车子,清新的空气瞬间浸透心肺,暖暖的太阳有秋日的和煦,这完全是另一个人间,不,这应该算仙境。

文化净地坐而论道

品尝了淳朴的乡间美味之后,我们坐在课堂,聆听石华鹏老师对于文学的感知与解读。没有夸夸其谈云山雾罩的卖弄,只有独立思考之后的真实呈现。散文写作要避开哪些常见的坑,在哪些领域选材更合乎当下时代的要求;好的小说应该把握哪几个点,故事逻辑是否成立,完成度如何,是否具有说服力和创造力。结合大量生动的例证,石老师娓娓道来。

日常我们看文学,眼前是迷雾重重,总觉得看不到真容。石老师像一个侠客,略带福建腔的话语化作利剑,一剑又一剑,剑剑不落空,一层一层斩去了蒙在我们眼前的迷雾,影影绰绰间得窥缪斯真容。

有人沉思,有人顿悟,有人提问,有人附和,在中国作协挂牌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在赤裸裸光灿灿的蓝天和艳阳之下,三十多人的意念在老师的引领下,缠绕、翻飞、晾晒、升华。

与艺术撞个满怀

薄暮时分,我们走出书斋,走进艺术殿堂。

新地乡小分子村是一个被天山环抱的小山村,站在贯通全村的柏油路上,能清楚地看到它三面环山。随着山势起伏的柏油路,像一条顺滑的丝带,串起了一户户农庄。离主路较远的农庄还保留着新疆农村住宅的原貌,砖房或土坯房,近处的就不同了,有些是看起来即将成为门面房的混凝土砖房,有些是二三层风格各异的彩色小楼。这些房子,有美术馆、陶艺馆、石器馆,还有著名作家、影视导演和多位疆内著名画家的工作室等。

我们参观了新疆籍著名作家、《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等电影的编剧王刚老师的工作室,一座古朴的小院子,院子的原木地坪上,凝结着薄冰,踩上去,咔啦咔啦的,散发出真正的冬天味道。一间小展厅里,满屋书香,四周高低错落的小型书架上,摆放着中外名著和王刚老师的著作,像一间小型图书馆。房间中央摆着一张大大的书案,笔架上挂几枝狼毫,看来这里是王刚老师静坐读书和写字的地方。

我畅想王刚老师在这里度过的时光。清晨,他必然会推开窗户迎接朝阳,伸展一下腰肢,选一本好书,在书案前坐下来。阳光透过玻璃给整个房间涂上一层晕黄的暖,清风时而微微拂动窗户两侧垂挂的纱帘,给满室的静谧增添一点点灵动。

这时候,书香在温暖的小屋里氤氲着,透过微风,这点书香又向户外的清新里散播开去,让清甜的花草香气中渗入了一点诗意的书香。

王刚老师家对门是蔡永生、刘建新二位画家的工作室。楼上楼下几间屋子,墙壁上是一排排的油画,有春天碧绿的山坡,有夏天潺潺的水流,有秋日金黄的树林,有冬日肃穆的原野,有衣着鲜艳的本地村民,还有一群小毛驴,身形灵动,活泼可爱……

晚餐之后,我们还参观了小分子美术馆,作为一个建设规模2935平方米的村级美术馆,它的确算得上是高大气派。一楼是美术展厅,有油画、国画、水彩画,曲曲折折的展厅里,大约有四五百幅画作,表现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非常之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的画像,相貌衣着的民族特征明显,人物表情丰富,画作气韵流动。徜徉在这里,就像徜徉在艺术的海洋。

小分子美术馆的负一层是摄影展厅,迎门的一幅作品我分外喜欢。那是一头漂亮的大蒜,没错,就是大蒜,很是漂亮!我们印象中的大蒜,裹着淡粉的外皮,剥的时候,总是先从一头完整的蒜上掰下一瓣,去皮之后,就被送进了口腹,体验不到美感。眼前作品上的蒜,是一整头去了皮的蒜,一颗颗象牙色的蒜瓣挤在一起,像挤成一团的年画娃娃,莹润可爱,尤其是每一颗蒜瓣尖上,都有一抹亮亮的翠色,碧绿晶莹,让人联想起碧玉在强光下的色泽,非常漂亮!这是新疆著名土特产——吉木萨尔县白皮大蒜,这幅作品倒不像大蒜实物,像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蒜玉雕摆件。

摄影作品几乎件件都体现着本地特色,除了东天山一年四季的美景之外,那些朴实、自然、亲切的本地人物的照片,最吸引人的眼球。有一个老农抱着满怀新挖的带泥的大蒜,笑容灿烂;有两个小孩正拿两根稗草去喂牛,老牛弯着尖尖的角,张大鼻孔嗅闻着送到嘴边的草,人与动物之间,和谐温馨;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开拖拉机的老农,笑得咧开了嘴,一颗黑牙露出来,他伸出左手食指指着牙洞,作品的题目是《我掉了一颗牙》。

走进了小分子画家村,就仿佛走进了艺术的世界,不仅美术馆、画室、书斋荡漾着艺术气息,就连我们吃饭的餐厅和休息的宿舍,都挂着大幅的油画。在这里,艺术气息化作阳光、化作空气、化作土壤、化作雪、化作水、化作风,无所不在,浸润着每个人的身体和灵魂,所谓的熏陶,不外乎如此吧。

小村的自然之美

小村很美,即便是常年生活在天山脚下,熟识了东天山北坡风光的我,依然感受到它的美。

傍晚,站在村路上,我凝视小村南面的小山,起起伏伏的山头,像凝固的波浪,用曲线分割了南面的天空,留下优美的剪影。褶皱的山坡也高高低低,颜色深深浅浅,朝东的小坡呈褐色,那是太阳与风合作,请走了积雪,露出了山地的本色。朝西的小坡被白雪覆盖。北面的山坡黑魆魆的地方,是一坡又一坡的云杉,它们缩紧了身子,等待春天的来临。

虽只看到了冬天的小山,但我可以想象它的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春天,满坡的绿草和五颜六色的山花占据了主场;夏天,一眼望不到头的金色麦浪抢占了人们的视野和画家的画板;秋天,红色黄色的树叶书写厚重饱满的生命底色,直到白雪降临。

在去往画室的路上,我们邂逅了一轮橙红色的月亮。太阳落山不久,青灰色的天幕之上,东边那一圈矮矮的山头之后,半个橙红色的月亮露出了头。有同伴惊呼:“看,月亮!”来自福建的石华鹏老师幽默地说:“如果我把这个情景拍下来给福建的朋友看,他们一定会说这是日出。”是的,天山就是这么神奇,月出可以媲美日出。我们嘴角噙笑看着那轮月亮从一半渐渐过渡成完整的一轮,没有光华,就像一个橙红的圆圆的鸡蛋黄,生长成整个青黑色天幕上最亮眼的色彩。

我们参观完画室返回住宿地的时候,月亮已经升高了,它由橙红色变成了浅黄色,由大变小,光华流转,天地间尽是温柔的淡淡月华。

晚饭后,我和徐云出去散步,柏油路平整洁净,四周静悄悄的,不同于日常经历的车水马龙,只有零星的车辆经过,这里静谧安然得像世外桃源。我俩自在地走着,柔软的跑鞋敲不出一丝足音,我们不约而同沉默了,不愿打破这山村的寂静,日常经历了太多的喧嚣,分外珍视这份远离红尘的宁静。人是群居动物,离不开相互的牵绊和依靠,于是城市越来越大,马路越来越宽,车辆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吵。吵得久了,耳朵和心灵都进入了盲区,白天吵,晚上也吵,生活吵,做梦也吵。在这里,耳朵和心灵都卸下了重负,像张拉得太久的弓弦,终于等到了松懈,逐渐回弹,逐渐柔软,逐渐平和,逐渐复苏,像一声长长的满足的叹息。

小村的烟火之美

我出生在本地农村,知晓小村农家的春夏秋冬。

我小时候的生活是清苦的,现在小村农人的生活无疑是富足的。我知晓他们和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样,都是从曾经的清苦中熬过来的,但他们一直生活在这样偏远的小村,就一直保持和享受着农村的淳朴与和善之美。当然,就像他们日日享受着最珍贵的阳光、空气、水一样,享有而不自知。

他们生活在自己的烟火里,开拖拉机、割麦子、挖蒜、挖土豆、挖萝卜、喂鸡、喂羊、炸麻花、和面、切菜、绣虎头鞋……这所有琐碎的日常,构成了他们的烟火人生,做着这一切的时候,他们脸上那灿烂纯净质朴的笑容,是上天给他们的最高奖赏。这份珍贵的奖赏,我从摄影作品中看到,从油画作品中看到,也从乡村集市中看到。

是的,很久很久没有赶过集了,要在记忆的深海里打捞出关于赶集的片段,还需要一点时间。

二十多年前生活在农村的时候,赶集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吃穿用度,都需要通过集市得到补充和满足。在冬天,坐着村里大爷赶的毛驴车,走过白雪覆盖的原野,去熙熙攘攘的集市走走逛逛,有点过节的味道。后来迁居城市,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无所不有,我却很少去逛,没有兴致。

今天,在蓝天白云下,在清冽的空气中,我们却兴致勃勃走进了乡村集市。

集市不大,商品却很齐全,本地特色的蒸馍、烤饼、油果子、糖瓜子、冻粉条、油葵子、大蒜等土产,日常食用的各色水果干果,日用品和服装鞋帽,这里应有尽有地堆在服装摊位上。我意外地看到挂着几件貂绒大衣,是的,现在农村人的生活条件都变好了,在吃穿用度的水平上,农村人和城市人保持着同一水准。

太阳正暖,集市上人越来越多,或多或少选购了一些自己需要的商品。我们这一群小村的外地人,也买了一些各自喜好的食品,很多人买了同样的商品——兔儿条的小筐。

兔儿条是生长在本地山里的一种灌木,学名金丝桃叶绣线菊。它枝条较长,粗细均匀,柔软,小村居民喜欢割了枝条回来编筐,因此,兔儿条筐子结实耐用。枝条呈绛红色,手艺好的人编的筐子圆圆的,非常精致,像手工艺品。同行的文友大多买了绛红色小筐,买了金黄的橘子装在筐里,显得它更像一个可爱的果篮。

卖筐的老奶奶85岁,满脸的祥和,所有的褶皱里都书写着安详。

回归红尘

短短几日的采风交流活动结束了,犹如昙花,刚刚盛开就不得不凋谢,犹如飞鸿的影子,来不及细细欣赏已然远去。但是,瞬间的美好已是弥足珍贵的享受,交流学习活动结束了,一些真知灼见已在心里长出了幼芽,一些美好的体验拂去了心灵的尘埃,一些情谊悄悄开花,一些温暖将冰雪悄悄融化。

下山的时候,依然在灿烂阳光中出发,渐渐地走进了霜挂,走进了雾霾,走进了俗世红尘,依稀之间,小村之行像一场美好的梦,想长醉不醒,像一个仙境,愿一日千年。

想念清晨小山顶上渐渐明亮的韶光,想念小村枝头那两只不畏寒冷的鸟,想念在食堂门口蹲守并跟着我们的脚步四处疯跑的热情的小狗小黄,想念画室门口那一片光滑溜圆的羊粪蛋蛋,想念那群在画室旁边的树林里啃食的大尾巴羊。

责任编辑 夏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