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能代替心肌工作的机器

2024-11-27章鸣

健康博览 2024年11期

周师傅70岁了,这辈子第一次住院竟然做了一个“人工心脏”。周师傅早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也办了退休手续,可对工作的热爱依旧不减,加上单位对于专业人才的热情挽留,周师傅没有选择在家休息,一直在一线带着年轻人,每天和年轻人一样上下班,有时不愿意花时间等电梯还会直接走楼梯上班,周师傅从来不觉得上班累。但这种状态在去年年末的一天被彻底改变了。

周师傅最早出现的不适症状是气急,起初他认为用点药就会改善,可一段时间后症状却越来越重,不得已住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在住院检查中,医生发现周师傅的冠状动脉狭窄非常严重,而且心脏功能已经出现衰竭。尽管周师傅自己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可每分钟130次的心跳无疑提示着心脏的功能已经存在巨大风险。虽然经过医生尽力救治,周师傅的病情得以短暂稳定,可随着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周师傅出现多次肺部感染。每一次感染都出现心力衰竭,每一次心力衰竭都伴有明显的气急、缺氧。当再一次出现心力衰竭时,周师傅的心脏接近“罢工”,不得已做了气管插管、ECMO(体外膜肺氧合)植入。医院多科会诊后认为周师傅已经不适宜做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遂转心外科继续治疗。

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脏外科钱希明主任团队与同心医疗相关技术专家经过反复评估,认为周师傅适合应用由同心医疗研发生产的“全磁悬浮植入式左心辅助系统”。由于周师傅已经采用ECMO辅助,手术医生钱希明主任选择了一种特殊的微创手术方式,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周师傅不需要进行体外循环,心脏也不需要停跳,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师傅的心功能,减少围术期并发症。

在手术以后,周师傅又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但与手术前每逢风吹草动就出现心力衰竭相比较,手术后周师傅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的迹象。

手术后周师傅有很多康复训练,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ICU应用的一种名为“天轨”的设施,让无法翻身、无法坐立的周师傅体会到了侧身、抬头、坐位的舒适。手术后26天,周师傅顺利出院。在手术后5个月,周师傅又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工作岗位。

在多次心力衰竭、保守治疗无效的状态下,“人工心脏”为什么能够起到控制心力衰竭的作用?

我们采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外科主任钱希明。钱希明主任指出,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和终末阶段,周师傅在接受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联合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植入的情况下,选择植入LVAD(左心辅助装置,又称人工心脏)。在这一治疗中,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通过对患者肝肾功能以及右心功能的综合评估,在早期进行LVAD植入才能及时纠正循环功能衰竭。同时,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多脏器功能衰竭。

钱主任认为,与体外循环相比,ECMO在维持血液循环和氧合的同时,对身体的损伤较小。钱主任的团队创新性地采取了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与传统心脏停跳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相比,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进行“人工心脏”植入几乎不会对原有的血液循环和血供造成影响,对心脏和身体各器官的损伤也较小,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当然,由于心脏不停跳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手术操作的难度会提高,同时,对于手术团队的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许多人或许会好奇,这个“人工心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神奇设备?它适合哪些患者?钱希明主任解释:现有的LVAD,通常称为“人工心脏”,是一个小型的便携式血液泵。植入体内后,可将血液从人的心脏泵入大血管内,流向身体的各部位,代替心脏的部分功能,由锂电池提供动力。该装置主要适合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收缩能力差,药物等治疗方法治疗无效的病人。

对于LVAD的发展与未来的应用,钱主任告诉我们:LVAD的研发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历经数代更迭,从搏动式、机械轴承式、磁液悬浮式,已发展到目前的全磁悬浮式LVAD。

近20年来,LVAD在心力衰竭临床应用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已成为除心脏移植外治疗心力衰竭最有效的手段。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慈孚®VAD作为第三代全磁悬浮LVAD,不但对血液破坏小,并发症低,而且体积小巧,电缆导线较细,可降低感染风险,已成为临床应用中的主流LVAD选择。近年来,LVAD治疗效果的持续提升与装置的改善密切相关。基于目前临床特点,LVAD在未来仍存在不断改进的发展空间,未来LVAD应朝着体积更小、并发症少、疗效更好、便于植入、电池耐久性显著改进等方向发展,以期为心力衰竭患者赢取更多获益。且伴随科技迅猛发展,若借助人工智能的精准反馈可使左右心室间达到某种平衡,那么无论患者右心功能如何,LVAD均可适用。

在这种背景下,LVAD左室辅助装置有望进一步发展成为Bi-VAD(biventricularassistdevice),实现双侧心室辅助,如此将帮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甚至可使LVAD植入患者获得超越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的效果,将有助于解决当前心衰患者难以获得合理治疗的严峻问题,这无疑是临床医师期望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