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心发问
2024-11-26朱齐闰
例文四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这种现象和思维方式引发了我的思考。
认可度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个人的认可度基于内心标准与实际事物的吻合,将外在的具体现象转化为内在的主观情感或理性意志。无论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是对理想的追求,这种认可度都反映出个人的独特认知,帮助我们在茫茫世界中寻觅与自己灵魂相投的一个角落。
但同时,个人认可度在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过程中亦有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认可度犹如两个细胞相遇时的识别蛋白,在筛选出符合当前判断标准的事物的同时,也可能忽视了同样具有价值而未被关注到的事物。这种现象源于认可度的主观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祛魅”盛行、多元化与矛盾性并存的时代背景下,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应对纷繁复杂,充斥着矛盾的世界。当人们仅凭个人认可度来认识事物时,就可能会陷入“信息茧房”之中,局限于自己的舒适圈,难以接触更完整的世界。
更进一步,当人们倾向于群体认可度时,虽然可以利用群体的经验智慧,在顺从大众中安稳前行,但也可能被拘束在所谓的“权威”迷信中,失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信心。经典物理学界对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怀疑,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这一理论被视为奇谈怪论,鲜有人相信。而密立根教授以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努力,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光子说的正确性。这便是迷信大众而险些丢失真理的生动案例。
如此看来,在某些情况下,认可度的弊大于优。那么,人们应当如何正确利用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高下呢?
正所谓“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在对事物有了第一眼主观印象后,不妨驻留原地,多给自己一些时间思考,向内心发问,我为何而爱?为何而恶?通过发掘认可度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内因的主观作用,外因的推动作用,又或是一段时间后理性思考的结果?如此,就可以让认可度成为一个引子,激发我们内心的深入思考,从而打破思想的牢笼,对事物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
我们当向内心发问,避免以认可度的单一标准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站在时空的广阔舞台上,从宏观的角度审视被那些无知之幕遮挡的真相,直面现实的存在。(指导教师:季剑炜)
评点:文章探讨了以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这一现象,深入分析了其合理性、消极影响,并提出了正确利用认可度的方法,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对于如何正确利用认可度,提出了“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多思考,发掘内因外因等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比喻手法运用巧妙,如“认可度犹如两个细胞相遇时的识别蛋白”,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认可度的筛选作用。
整体论述稍显理论化,若能增加更多贴近生活的具体事例,会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接地气。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