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场坦诚的相遇
2024-11-26王钰涵
以坦诚和真心,换生命里一场惊艳的遇见。
俞伯牙之于钟子期,弹高山万里,奏流水潺潺,回荡的是知音难觅的友情。小雨淅沥的夜晚,一个风雅的琴师,一个披蓑戴笠的乡野樵夫,在悠扬的琴声中神交,在琴声中共鸣。他们的交流跨越了阶级,打破了身份的壁垒,遇见灵魂,遇见知己。琵琶女之于白居易,一曲惘然,湿了青衫,泣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浔阳江头,枫叶荻花,晚秋瑟瑟,一个是从京中被贬至此的失意司马,白发苍苍,眼神黯淡;一个是嫁于商贾之妇的落魄乐妓,琵琶掩面,青装素纱。从“嘈嘈如急雨”的大弦声中,从“切切如私语”的小弦声里。白居易在幽愁的琵琶曲中,读懂了对方,观照了自己,满座掩泣,江月共鸣。
司马光之于王安石,政见不合,书信交锋,辩的是“名实”,争的是天下之理。江湖之远,他们游处相好,赏识彼此;庙堂之高,他们直言不讳。一个是新政的先行者,一个是旧政的捍卫者,他们敞开心扉,坦诚交流,不惧冲突,每一次的书信往来,字里行间是交锋,也是思想的碰撞,但是内心深处都是对社稷的担忧,对黎民的悲悯,他们以交流诠释了什么是和而不同,以坦诚诠释了何为君子。
坦诚交流可觅知己,可辩名实,还可以遇见自己,与文字共情,与生命和解。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被命运牢牢摁在轮椅上,也曾彷徨,也曾迷茫,几度寻死,不知何为生之意义。直到他遇到地坛,看风过四季,思生死意义;直到他拿起笔,把自己的不幸和感悟,都倾诉于文字,描摹了他的灵魂。他笔下的文字可以谈生,谈死,可以谈人性,也可以谈爱情。他用残破的躯体,在文字中找到了一处舒适的蜗居,也终于在和文字的坦诚交流后获得了救赎,与自己和解。
生命是一场坦诚的遇见,与音乐坦诚,得遇知己;与人坦诚,惠及苍生社稷;与文字坦诚,得遇生死,窥见灵魂。生命是一场盛大的遇见,唯坦诚是也。
评点
作者开门见山,寥寥数语点明主旨,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阐释,以事例引观点,俞伯牙和钟子期、白居易和琵琶女,都是从音乐的交流中,两个不同阶级的人找到共鸣;司马光和王安石,不怕冲突,辩名实,争天下之理;史铁生与地坛,是自己和文字、生死间的坦诚相遇。作者巧用课本素材,难能可贵的是将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用诗意的表达、简洁的说理,引读者入文,实现情感上的层层递进。文章紧扣“生命是一场坦诚的相遇”,主旨明确,过渡自然,表达真诚,一如山涧的清泉,清澈透明,又不乏沁人心脾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