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短视频热
2024-11-26李兰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如今喜欢看短视频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说,短视频有毒,很多短视频不仅内容低俗,还会慢慢夺走人的专注力;也有的人说,短视频有料,许多短视频都能给人启发,让人获取新知。
对于当下的“短视频热”你有何思考和见解?请写一篇文章。
罗仁俊同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式来谈短视频的利弊,化抽象为形象,不仅让论证语言变得生动,也让论证思路变得清晰。更可贵的是,他让自己的比喻论证形成了一个彼此相关的逻辑套系——用大食堂比喻短视频世界,用狭隘的食谱比喻自己在信息上的关注点和爱好的单一,用满汉全席比喻短视频的纷繁,用满口流油比喻自己看短视频的愉悦,用吃撑吃吐比喻短视频对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分析短视频为何会有负面影响的原因时,又用“喂着吃、哄着吃”来比喻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用“小吃”来比喻短视频的短小和营养欠缺;用“剩饭剩菜糊了一嘴”来比喻同质化视频给人带来的厌烦感。最妙的是“你以为自己正在啃鸭脖,定睛一看却是个老鼠头”,既呼应了社会热点新闻,又贴切地比喻了低俗视频带来的伤害。总之,好的比喻论证就像是一株生命力旺盛的树,不经意间都能伸展出几条别有趣致的枝丫来。
短视频,请适量“食用”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罗仁俊
当我第一次打开某知名短视频平台时,就深深地陷入其中,一连看了好几个小时,无法自拔。我似乎突然被推入了一个大食堂,千奇百怪的各样菜式闯入我曾经狭隘的食谱当中。从此,我的每一天都是视觉与听觉的满汉全席,吃得我满口流油。终于有一天,我吃撑了,也吃吐了。我开始思考我“吃吐”的原因。
早在短视频爆火之前,就有许多视频网站、软件在互联网上流行,但它的火爆程度却无法与短视频比肩。为什么?不妨试想,我们点开短视频软件,不过几秒钟,第一个视频就扑面而来,观看者对于视频的筛选只有两个操作——“看”还是“不看”。对于面对大量信息常年犯“选择恐惧症”的现代人来说,这无疑是对“选择”的解放。经典的视频平台则没有这一特性,打开软件,平台主页上的视频不会自动跑到我们面前,也就在逼着我们自己做出选择。这就好比,原来自己是挑着吃,现在是被人喂着吃、哄着吃。
另外,短视频“短”的特性使得人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看更多的视频,一方面会使人们接受的信息更多元化,但另一方面也会削减信息内容的饱满度。创作者们为了迎合现代人“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宁愿压缩视频质量,也要压缩视频时长。接踵而来的,是短视频在营养内涵上无法弥补的巨大缺陷。这就仿若一大桌子小吃,每盘子夹一点,也不记得自己吃了多少,吃着吃着就吃吐了。但这一肚子的小吃,能健康吗?恐怕很难。
最后,内容同质化是短视频最大的痛点之一。每当一个“热点”视频出现,就会有千万条跟风翻拍——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发,一天下来竟能刷到十几遍,就像剩饭剩菜糊了一嘴,不想吐才怪。而且,为了博取流量,这些视频常伴随着恶俗文化出现,就像你以为自己正在啃鸭脖,定睛一看却是个老鼠头,这不仅带坏了社会风气,也严重占用了宝贵的公共资源。
短视频通过“少选择”“短”等特性赢得了大多数网民的欢心,但我想提醒各位一句:短视频,请适量食用。偶尔刷刷足以怡情、增长见识,但长此以往,“不用你做选择”的形式会助长你的思维情性,使你失去对信息进行检索、筛选的能力。久而久之,你就会对很多事情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他人的意见裹挟;同时,大数据对你的偏好定向投放,会使你对事物的客观认知能力下降,最后便会形成有一定偏差的世界观。对短视频的大量“食用”会让你对长视频乃至书籍、电影失去耐心,你就彻底沦为快餐时代的牺牲品。
短视频尝尝无伤大雅,但请一定要适量“食用”。
陈昱霖同学逻辑清晰,在分析短视频的利弊中,提出了我们应该培养两方面的媒介素养:一方面是要筑牢是非善恶的堤坝,主动吸纳异己的观点,避免自己走向偏激;另一方面是要科学利用短视频这一学习工具。这就让文章不是简单地摆现象,而是有了明确的针对性、真实的启发性。而作者在论证中的引用简短有效、丰富贴切,体现了较好的积累,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足之处,如果作者对“媒介素养”这个概念能思考得更深入一些,这篇文章的论述一定会写得更透彻。
提高媒介素养,辩证看待短视频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陈昱霖
目前,对于短视频创作者的准入门槛并不高,致使网络上的短视频质量良莠不齐,引发诸多争议。我认为,对于短视频,我们应该辨证地、客观地看待,以自身的媒介素养为盾,抵御不良内容的侵害。
当今网民年龄下限越来越低,许多青少年还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在毫无“向导”的情形下很容易陷入错误的价值观陷阱中去。可以说,不良短视频着实害了一批不会思考、不善辨别、不懂克制的青少年。
另外,很多短视频是走极端的。我们看到,在很多短视频平台上,有的人以“搞笑”为幌子,实则是为了用博人眼球的方式赚取流量;还有的短视频平台利用“精准”的大数据推送机制,有意屏蔽多角度的事实和观点,让片面的思想在缺乏媒介素养的人脑中生根发芽。
然而,我们应该全盘否定短视频吗?我认为这种态度也不科学。
只有主动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用是非善恶判断来给自己筑起精神堤坝,同时自觉参考与自身立场不同的观点,“勿必、勿意、勿固、勿我”,即不武断、不臆测、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降低短视频对我们的伤害。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知道,短视频创作者中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依靠互联网的传播范围广成本低的优点,为大家进行积极地科普。比如“戴博士实验”“毕导THU”“宋浩数学”等科普教学博主,他们用各种大开脑洞的方式向广大网民宣传科学的魅力;还有家喻户晓的罗翔老师,用诙谐生动的方式讲解法律,其感染力和影响力远胜于教科书。许多网友直言自己因为短视频重燃了对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短视频,把多巴胺转化成了内啡肽,给善于思考、喜爱思考的人带来了更持久的深层的快乐。而把短视频这个学习工具充分使用好,也是一种优秀的媒介素养。
综上所述,只有主动地、持续地提升自身的媒体素质,才能在短视频中获得真正的发展。互联网也好,短视频也罢,不过都是我们周遭环境的一部分。而如何处理好环境与人的关系,古人早就有说法,“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谨以魏徵之谏言共勉。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