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出圈”:精品化微短剧的仪式建构

2024-11-26谈思雅闻娱

新闻世界 2024年11期

【摘 要】《逃出大英博物馆》作为微短剧市场中兼顾质量与流量的典范之作,突破了微短剧长期以来价值缺失的桎梏,以高标准的视听语言和故事化叙事建构了中华民族共享意义的仪式空间,实现破圈传播。仪式观视域下,《逃出大英博物馆》在仪式主题、仪式行为、仪式语言三个方面建构仪式场景、展现传播意义,为网络微短剧精品化发展以及网络视听作品创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网络微短剧;传播的仪式观;文化认同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界定,网络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网络微短剧作为网络视听发展新趋势,在2023年实现了井喷式发展,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重点网络微短剧上线量为384部,较2022年(172部)增加一倍多,并且经常观看微短剧用户占比达39.9%,仅次于电视剧、网络剧和电影、网络电影。

然而,网络微短剧呈现井喷式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内容良莠不齐、运营模式乱象频出等问题。对此,2022年11月下旬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开始组织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并发布《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为后续发展指明方向。2024年开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鼓励创作者以“微短剧+文旅”促进微短剧题材体裁创新,为微短剧市场的高质量、精品化发展注入强心剂。但结合春节档的微短剧市场来看,目前的微短剧市场仍是“土味”短剧备受追捧。

2023年8月30日,由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制作的自创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多个平台上线并引起热议。该片为三集系列作品,总时长为15分钟,讲述的是远在大英博物馆的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为一个小姑娘,在中国记者张永安的帮助下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通过对以小玉壶为代表的远在异乡的中国文物的思乡之情的呈现,引发了受众广泛的情感共鸣,家国情怀在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符合主流价值观、兼顾质量与流量的精品之作。该短剧以小切口呈现大情怀,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是微短剧市场中唤醒群众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典型案例。本文从仪式视角切入,对该短剧进行仪式化解读,重视该微短剧所呈现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以反映其传播的真谛。正如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威廉·凯瑞写道:“仪式观并不排除信息传递或态度改变过程,它只是主张除非人们从本质上对传播与社会秩序采用仪式性的观点,否则他们就无法正确理解这些过程”,[1]运用仪式性的视角能够让我们更全面、更本质地理解传播的过程。

一、仪式观的运行机制

仪式是人类学和宗教学的核心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的活动,是具有象征性的、由文化传统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一种维系集体的途径。[2]大众媒介的普及使得仪式从人类学和宗教学扩展至传播学领域中,但其核心内涵并无改变,仪式的建构仍与“文化”“群体”“共同”有关。在传播学中,对仪式的解读以詹姆斯·威廉·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格外引人瞩目,他认为与传统传播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的传递观”不同,仪式观视域里的传播是一种文化,是维系社会存在的纽带,只有从仪式观的视角出发才能发挥传播在维系社会上的积极作用。“传播的仪式观”并非是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3]新媒体时代,人类传播活动向数字化发展,仪式观视域下的传播活动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一种传递思想与价值观念的重要媒介方式。[4]概言之,仪式观视角下的传播具有社会整合和人心凝聚功能。

二、《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仪式建构分析

中国人类学家彭兆荣在《人类学仪式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仪式形制是一个整体,仪式的整体性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和要件所构成,大致包含了以下六个方面的构件:仪式空间、仪式对象、仪式时间、仪式声音和语言、仪式确认和仪式行动。依照于此,它展示了以下三种功能:展演功能,即展示什么(What is shown);行为功能,即做了什么(What is done);指示功能,即说了什么(What is said)。[5]结合《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传播特征,本文从仪式主题(展示什么)、仪式行为(做了什么)、仪式语言(说了什么)三个方面对其仪式建构过程进行探究。

(一)仪式主题:故事化叙事下传递家国情怀

仪式观视域下,网络视听作品的创作在主题选择上都是以一种仪式化形式展开的。[6]仪式主题即是能够展现文化意义,满足个人归属感,唤醒集体记忆与情感的主题。具体到当前时代背景下,即以个体视角观照时代旋律,以故事化叙事方式呈现爱国主旨。[7]

1.观照时代旋律,紧跟社会热点

《逃出大英博物馆》围绕家国情怀,契合当下增强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旋律。

近年来,影视综等网络视听作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使命召唤下,创作出了一批导向正确、题材新颖的作品,成为了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形式。《逃出大英博物馆》基于微短剧这一新载体,于主题上展现中国式浪漫,以传统文化为基底,进行契合时代精神的创新性表达和仪式化呈现。同时,《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大英博物馆文物失窃”事件被热议的时间节点上播出,以“文物归家”为主题,通过“玉壶回国”的小切口展现我们期盼在外文物归家的急迫心情。通过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对该短剧进行传播与宣发,更能够唤醒集体记忆、激发民族情感,体现了仪式化传播在时间维度上的维系作用。

2.深耕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好的作品是得民心、顺民意,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将沉重的历史议题故事化呈现,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拟人化,讲述了背井离乡的小玉壶和中国记者张永安之间的奇遇,将“期盼文物归家”的宏大概念微观化,以两人惺惺相惜、彼此温暖的动人故事呈现,在故事化、剧情化表达中实现古与今、旧与新、雅与俗的融合碰撞。在这种叙事下,《逃出大英博物馆》不再仅是对“期盼文物归国”这一主题的简单传递,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信仰的真情呈现,这是对作品主题的仪式化,并且在仪式化过程中增强观众对历史文化、民族情感的感知力。

(二)仪式行为:互动仪式下激发情感能量

仪式行为即行为的仪式化,是指具有仪式意味的肢体活动,是表达某种精神价值的“超常态”行为。[8]仪式观的本质特征是参与者在情境互动中分享意义,《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创作过程中与内容表达上通过借助象征行为持续调动观众的感知与行为,通过意义共享强化既有的社会秩序,形成仪式行为。

1.互动仪式中激发共同情感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于2003年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人和人之间的每次互动都是一种仪式,并且能够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逃出大英博物馆》正是在网友的互动行为中诞生并实现出圈的。2023年初,一位网友提出了制作《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剧本创意:各文物从大英博物馆中苏醒,跋山涉水回家过年。这一创意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同,在评论区引发广泛讨论,很快,90后UP主“煎饼果仔”在看到后留下了“等我”两个字。随后,《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多个平台上映,从预告到最终季,观众通过评论、弹幕等方式实现虚拟的同步在场,观众的弹幕伴随着视频的画面出现,形成一种共识性,所形成的互动场景营造出跨越时空的在场感,通过虚拟的在场强化情感认同,助力短剧出圈。[9]在这两种互动中,广大网民在弹幕或评论区这一特定场所,基于“文物”这一共同关注的对象,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构成互动仪式链,形成了仪式行为。

2.传统仪式产生民族情感

从《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内容呈现来看,它通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仪式活动持续调动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民族认同感,行为中的象征意义通过符号得以表达。

一方面,《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展现实在空间中传统仪式的方式唤醒国人心中的民族认同感。在第二集小玉壶归国后,以小玉壶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一系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太极拳、茶文化、吹糖人再到中国戏曲,以此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并在文物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最后一集中,中国博物馆里小玉壶走到琴师陶勇、唐大马、佛祖雕像等不同文物面前,讲述远在异乡的文物写给彼此的朋友、亲属的信件,这也是极具仪式意味的行为。古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说,家书这一符号与读信这一行为在中华民族中历来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小玉壶从包裹中拿起家书,站在国内文物面前读起流落海外的文物给祖国的信,在读信这一行为中实现了古与古、古与今的连接,激发受众国家认同感,产生中华民族共同情感。

(三)仪式语言:隐喻与强调中唤醒文化认同

美国社会学家贝格森曾把仪式行为划分为微型、中型和大型三个层面,在贝格森的观点中,人类的语言是微型层面的仪式,用来解释意识行为,传达仪式意义。[10]《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语言符号元素丰富,多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借助文物的个人视角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通过直接表达和隐喻象征的方式对仪式意义进行呈现。

1.重复性话语中建构仪式意义

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提出“仪式化语言”概念,其特征是表达形态上的重复性和功能上的实施性。[11]《逃出大英博物馆》以简练直白的话语重复家国概念,在传播话语上具有重复性与实施性特征,与仪式语言的特征相契合。

从“家人,我怎么样都找不到回家的路”到“黄皮肤黑眼睛能听得懂我说话的人就是家人,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只要遇到了家人,我就安全了”,再到“中国人不做偷鸡摸狗的事,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逃出大英博物馆》以简练的话语、重复性的表述强调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中“家”的概念,“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的国”,将中华民族深沉而隐秘的家国观念通过轻松的话语表达出来,唤醒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同时,“家人”“回家”这样的词汇用语简练但意义深刻,具有功能上的实施性,在不断重复中传达意义,表达爱国情感。

2.话语隐喻中实现文化共享

仪式语言是由文化所决定和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仪式语言,实现话语的仪式化传播需要共享的民族文化连接。《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大部分话语以隐喻象征的方式呈现,以中国人能读懂的方式带动观众深入思考,实现文化共享。

剧中男主角的名字叫作“张永安”是取自大英博物馆藏品瓷枕上的铭文“国泰永安”,也暗含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回国的公交车上有一站叫作“瑰葭路”,隐喻“文物归家”;最后一集以文物的视角,通过旁白的形式将流落在外的文物的心声进行诗意化的呈现,更是以中国式表达将话语的仪式化传播推向极致,“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乃众生法相,重逢,皆在一叶菩提之间”“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自强不息”,诗意化的话语在不知不觉间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呈现在观众眼前,展现了语言符号的强大力量。基于共同的意义空间与文化背景,包含深刻含义且具有表征性的语言符号能够带动观众深入思考,提高参与感与沉浸感。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借助“仪式”力量,通过仪式主题、仪式行为、仪式语言的建构为观众打造了一场爱国仪式,以“小文物”展现“大情怀”,以媒介仪式化传播的手段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华文化,唤醒了民族情感,维系了社会共识,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

注释:

[1][3]詹姆斯·威廉·凯瑞,G.斯图尔特·亚.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邵培仁,范红霞.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J].当代传播,2010(03):15-18.

[4]冯蕾,陈佳倩.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典籍里的中国》建构文化记忆探究[J].新闻爱好者,2022(11):69-71.

[5]彭兆荣.重建中国仪式话语体系——一种人类学仪式视野[J].思想战线,2021,47(01):71-79.

[6]亓晨阳.仪式、记忆与认同:仪式观视域下“新主流电影”传播策略探析[J].科技传播,2022,14(12):88-90.

[7]王军.新媒体语境下重大主题仪式化传播的实现路径及其文化图景——以爱国主题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20(06):159-166.

[8]路梅岳,刘冰.符号与象征: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仪式建构——基于《国家宝藏》第三季视觉语言的分析[J].青年记者,2022(08):87-88.

[9]樊传果,邓思思.互动仪式链视角下bilibili网站的互动模式探究[J].传媒观察,2022(04):80-86.

[10]张卓,赵红勋.仪式建构·故事表达·文化阐释——中央电视台《朗读者》的成功之道[J].中国电视,2017(08):73-77.

[11]张淑芳,杨宁.网络爱国话语的仪式化传播——基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旗”与“盛世”话语传播的参与式观察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05):34-40.

(作者:谈思雅,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研究;闻娱,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媒介文化研究)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