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法规与伦理课程高阶教学路径创新与实践

2024-11-26冷莹莹

新闻世界 2024年11期

【摘 要】AI技术迅猛发展,一系列传播法规与传播伦理问题开始集中显现。帮助学生建构一套自我规范的法律知识体系和道德价值标准,培养“未来型”传播人才,成为传播法规与伦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新命题。面向不确定的未来,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高阶教学实践与创新,将课堂教学重点从知识结果的传递转变为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能力,最终成长为社会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阶教学;传播法规;传播伦理;课程改革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在高质量人才培养,关键则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扩展现实(XR)、网络通信、先进计算、人机交互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一方面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助力,另一方面也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带来巨大挑战。未来人才的需求更多转向创造力、理解力与能动性。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学要全面转向高阶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与高阶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一、什么是高阶教学

高阶教学,是抛弃知识的机械式理解和运用,围绕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生在体验、互动、探究中参与深度学习,进而发展批判性、创造性高阶思维,构建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能力。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强调,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新文科建设宣言》也提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1]对于新闻传播学科来说,主动实践、创新高阶教学,才能让新闻传播教育更好地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国家需求。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难点

传播法规与伦理是传播学专业一门核心课程,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主要内容涉及两大领域:一是传播伦理规范,主要介绍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二是传播法律规范,包括国家安全、传媒与司法公正、传媒行政管理、广告法、人格权、著作权等内容。其涉及的媒介类型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也包括网络新媒体、社交媒体、智能媒体等所有新的传播样态。此外,还涉及媒体、个人、社群、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样化的传播主体。因此,该课程呈现出涵盖面广、知识点多、法条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

庞杂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另一方面带给学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处于大二或大三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熟悉基本的传播学现象和新闻业务类别,但法律意识和职业规范意识还不够充分,对一些新闻现象和传播行为认知浅显,并普遍存在先入为主的枯燥心理,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难度。再者,社会不良风气、媒体负面报道,尤其是社交平台不良现象,很容易误导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带来负面影响。

三、高阶教学路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因此“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和“怎样培养新闻人”也就成为新闻传播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的基准点。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2]据此,传播法规与伦理的高阶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个方面,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传播法规和传播政策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有机融合。

知识目标:熟悉传播法规涉及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熟悉传播伦理涉及的常见问题、原则与规范。

能力目标:针对社会现象、热点事件,具备伦理观察、法治分析思维;能够主动规避新闻报道、影像摄制、广告营销等领域的法律风险,具备一定的维权意识与能力。

价值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与行为规范,确立正确的个人传播理念与行为准则。

三个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目的,价值目标贯穿引领。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新闻传播法规知识与伦理规范,还要通过理论结合实践,达成对传播现象的理性观察和法治思考,进而提高遵守传播伦理、传播法律和政策的自觉性,建构起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人与职业传播理念及行为准则。

(二)构建教学策略

在网络学习资源丰富,各类法律条款随手可得的情况下,“教师不停讲、学生被动学”的单向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保证教学效果,传播法规与伦理授课教师首先要摒弃“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定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在上世纪50年代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开创了“教育目标分类法”,把教育的认知目标分成六大主类(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以及其它亚类。[3]2001年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其中记忆、理解和应用被认为是“低阶思维技能”,分析、评价、创造被认为是“高阶思维技能”。

高阶能力与高阶思维是密切关联的术语,传播法规与伦理课程三大教学目标正好契合了布卢姆在认知领域的分阶观点。以学生为中心,传播法规与伦理课程采用“五项原则、三个梯度”教学策略,将课堂教学重点从知识结果的传递转变为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能力。

1.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是指在教学设计中,不盲目贪图教学内容多、深、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强调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应用性、前沿性、参与性和引导性。在案例筛选和互动话题设置上,既力求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又注重将理论知识和最新新闻传播热点案例、行业前沿趋势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真实情境中分析与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时,引用“北京卫视主持人采访钟南山院士惹争议”和“厦门莫兰蒂灾后重建现场记者戴墨镜打伞采访遭停职”两个案例,通过观看采访视频和现场画面,让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进而体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在传播与肖像权部分,以“被戏称职业假笑走红,宁波一高速收费员不开心报警”案例作课程导入,通过“职业假笑”这一趣味点引导学生思考该收费员肖像权是否被侵犯,再通过“网络表情包”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表情包怎么使用才合法。又如,在传播与著作权部分,将技术前沿和行业趋势话题引入,让学生们充分讨论“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构成作品”。

作为一名未来的传播人才,如果掌握了良好的专业技能,但没有具备良好的守法意识和道德素养,便不能理性严谨地把握好职业行为尺度,便不能真正实现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因此,传播法规与伦理课程要牢牢把握价值导向, 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人文关怀精神,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任务。

2.三个梯度

“三个梯度”是在学习过程中,将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状态分为初阶、中阶、高阶三个梯度,通过层层递进,自然过渡,促使学生达成批判性、创造性高阶思维,拥有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能力。传播法规与伦理课程法律概念与法条较多,课程的理论性、逻辑性较强,高阶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底层知识不重要,相反,只有在明晰基本概念、梳理清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过渡到中阶,透过道德争议或法律案件表象去分析背后的复杂原因和影响。当有了举一反三、一般问题解决能力后,再围绕复杂现实问题给学生创设挑战任务,最终实现高阶跃升。

以“传播伦理困境”教学设计为例。初阶时期,教师向学生讲授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概念及职业行为要求。随后以“某摄影师334秒68张照片记录大连清污消防员牺牲全程”为案例,分析新闻传播伦理困境的实质,即记者应该先救人还是遵守新闻客观性坚持记录?学生代入摄影师角色,可自由发表观点。此时,学习转入中阶梯度。

为了进一步明晰伦理困境的解决模式,教师继续例举《在安全带上晃荡》《饥饿的小女孩》《枪毙越共》和《骑车人雨中摔跤》四张照片,从人道主义、新闻的力量、道德宽容等不同角度,呈现中外舆论争议。传播伦理困境这类开放性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更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多元思维。

当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后,课堂转入“AI‘复活’亲人”话题讨论:AI“复活”亲人引发了哪些争议?为何引争议?你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并给出理由。面对急剧变革的传播生态,新技术正在重塑人类伦理观念,带来新的传播伦理困境,教师给出特定任务,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时学习进入高阶梯度。通过以上初阶、中阶、高阶三个学习梯度,学生既建立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人文关怀,又掌握了在复杂情境下新闻传播活动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要教师实践“高阶教学”模式,又要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参与,师生之间只有成为紧密的学习共同体,才能同频共振,实现高质量学习成效。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案例来自实际生活,鲜活生动,能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真实情境中。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更强调实践性,学生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适用传播伦理与法规课程的案例极其丰富,除了教材上的案例,还可以补充大量时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微博热搜话题,包括学生的校园生活。课程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慕课资源、高校资源库,如华中师大“媒介伦理库”,参考大量案例并学习借鉴案例研究方法。

2.问题驱动教学法

问题驱动教学法(PBL)“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围绕问题收集资料,寻求解决方案,是一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集问题提出者、课程设计者、结果评估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

问题设计是PBL教学法的关键,传播法规与伦理课程注重问题设计的系统性,通过由易到难的层次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在广告伦理失范章节中,学生在“广告为什么要讲伦理”“为什么会产生广告伦理失范”“广告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广告伦理失衡与错位的典型现象”“如何构建起广告伦理监督体系”的系列问题中,由为什么、是什么到如何做,完成了浅层感知到深层把握的转换。

3.采用新媒体教学手段

将新媒体工具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元教学体系。如运用学习通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传播法规与伦理》线上课程资源,上传教学大纲、教案、PPT课件、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增强教学活力。同时持续积累,逐步搭建教学资源库、案例库和习题库。在学习通布置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任务,利用内容预习、投票调查、主题讨论、小组分工、课堂小测、课后作业等形式,对传统课堂进行延伸,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QQ、微信、超星学习通等社交平台和教学软件,做好课后在线答疑。

(四)改革课程评价

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应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得、能力建构和素养呈现为标准。传播法规与伦理课程综合平时考勤、课堂互动、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和期末考试,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从学习行为、知识体系、能力展示、素养呈现等方面进行多元考核。特别是改革小组作业形式,鼓励学生采用短视频摄制、心理剧演绎等,用更新颖、立体的形式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如有关网络暴力章节,由学生小组创意自选,联合导演摄制一条反对网络暴力的普法短视频。经过创意构思、脚本创作、短片拍摄等环节,学生们提交了一个个颇有亮点的创意作品。其中,根据大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创作、由学生本色出演的《我是谁》,讲述男主角接连遭受网暴的三个小故事。故事中的三个片段依次递进,最终压垮主人公。作品名称也颇具哲学意味,从“我是谁”的自我怀疑和追问,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我”,意在映射主人公痛苦的内心世界。该作品在汇报展示时,引发班级同学的强烈共鸣。可见,把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并提升过程性评价占比,才能有效观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效。

四、结语

当AI技术迅猛突围,数据隐私和安全、版权保护、伦理道德等传播法规与伦理问题开始集中显现,如何帮助学生建构一套自我规范的法律知识体系和道德价值标准,培养“未来型”传播人才,是传播法规与伦理这门课程的时代新命题。面向不确定的未来,任课教师要主动求变,通过持续的高阶教学实践与创新,让学生们学到真本领,解决真问题,最终成长为社会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注释:

[1]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 . 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2020-11-03.

[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

0603_462437.html,2020-05-28.

[3]王汉松.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评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65-71.

(作者:厦门工学院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