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分析算法下二次传播的涵化研究
2024-11-26邹星芃
【摘 要】新闻业在积极融入新媒体传播平台后,伴随大数据等智能算法的应用,平台型媒体逐渐研发出情感分析算法,该机制下情感共振带来大量转载、分享等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新闻内容中蕴含的负面情感也不断冲击着受众,受众在二次传播的环境中反复受到涵化,造成心理情感的扭曲,由此新闻的正面引导作用亟待优化。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分析情感作为关键因素在传播中引发的一系列反应,着重讨论新闻带来的涵化效果,并从二次传播的起因介入,探究人机结合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以期寻求智能应用进行积极涵化的路径,打造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
【关键词】二次传播;正向涵化;把关机制;平台型媒体
一、情感分析算法触发二次传播
当前流量经济下的推送算法会直接抓取新闻内容中的关键词并进行情感分析,将其转化为情感指数衡量内容的情感态度倾向,具有相似情感的内容会被算法智能推荐至匹配的用户,用户接收到内容之中的情感后,产生情感共鸣便自发地进行转载、点赞,甚至二次创作,产生了大量的二次传播,这些用户自发传播的内容再次被算法捕捉后,再推荐给其他用户,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传播环境,用户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中,不断受到情感冲击,以致价值观等产生改变,出现“涵化效应”。
(一) 情感内容推送触发二次传播
智能算法造成用户情感态度的变化会经历情绪转换、情绪扩散、情绪共振三个阶段。
首先,算法对用户的情绪进行分析,在分析出用户对待事件的态度后,能够更精准地推送符合当前用户情感的内容,从而唤醒隐藏在用户心中的情绪,潜在情绪被调动起来后,用户会自发地寻找相同情感的内容。互联网上公众事件具有敏感性、复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使得其在互联网上的扩散是一个充满争议、情绪传染和群体极化的动态过程。在该种环境下,违背道德和法律的消息很可能会激发出人们隐藏的消极情感,让他们陷入一种亢奋、恐慌或者盲目跟随的心理状态当中。在某些交际情境下,当人们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时,由于预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落差,人们必须通过情感宣泄来调节自己的内在心理需求。随后,用户产生社交分享,这个过程中用户之间会形成一种社会交往,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在情感联结中,用户又会通过内容的转发、评论等方式来表达对新闻的认同与分享,最终使得受众的情绪达到顶峰。而用户表达认同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点赞和转发,通过平台设定的传播机制,算法将相关内容以推荐或是提醒的方式呈现到好友的界面上,新闻内容所携带的情绪也感染到其他用户,从而产生情绪的传播与扩散。最后,用户在阅读新闻时,会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伴随着点赞、转发、分享,无论是意见领袖构建的交流关系,还是用户自发分享的好友圈层,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社交关系,情绪在社交中不断得到认同和增强。
用户在观看新闻后,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见和态度,受到趋同心理的影响,将自己的态度与情感通过评论与转发进行分享,渴望获得多数人的认可,以此证明自己的意见符合多数人的观点,而他人通过对评论的点赞和回复,来表达对用户的认同并进行交流。在获得认同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对新闻内容进行了二次传播。
(二)参与式文化助推二次传播
1.意见参与:弹幕的实时表达
“弹幕”文字可以直接显示到荧幕上,是网络视频的一种点评形式,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提高了观众的评价积极性。观众实时发布的关于表演、情节、人物的点评等弹幕,在对影视作品的诠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原本文本的含义被解构、渗透,从而得到加强。[1]
在互联网时代,“弹幕”作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观众们一边看着,一边将自己的思绪与评论融合在一起,那些被封锁的原创内容慢慢被揭开,文字的含义也越来越多。这些文本意义的增值,不仅使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使得弹幕中出现的其他 “二创 ”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弹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影视作品文本的固定形式和传播限制,使受众得以参与到影视作品的传播过程中。
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时以文字或图像的形式发表评论,而不必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才能发表意见。因此,这种新型互动方式能够使观众与作品之间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网友将自己对故宫文物修复工作的理解和感悟发在弹幕上,引起了受众的共鸣。“弹幕”式的情感表达是受众在互联网上释放自己情绪、表达个人思想观念和意见主张的一种方式。
2.创作参与:二次创作重构内容
网络时代的二次创作已成为大众与媒体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社交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二次创作来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或某句话的看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众参与二次创作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将碎片化信息通过二次创作整合起来,形成新的“语义”,并把这些“语义”转换成人们能够更好理解的信息。受众通过二次创作来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或某句话的看法,使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表达”,自身成为一个独立、开放且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主体。
比如很火的“996福报”等话题,这些话题在短视频中比较多见,而且大多数人也都支持其中的观点。因此,短视频平台上会有很多人发布相关视频来表达自己对这些话题的看法。受众通过二次创作将自己对某件事或某个观点的看法和评价分享给他人,由此形成一个传播链条,最终形成一种传播效应。二次创作不仅是一种内容生产模式,也是一种社交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受众有了更多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形成一种新的传播模式。
二、二次传播中的涵化效应
用户通过共鸣形成的二次传播,使得新闻传播力、影响力以极快速度增强,受众在共振传播的环境中,不断受到新闻的价值观冲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认知与态度。
(一)“信息茧房”产生情绪嫁接
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由于社会冲突在不断累积,很容易让人产生消极的情绪。因为推荐机制产生由相似情绪构成的“情绪茧房”,于是在“茧房”之内相似的事件发生,就会让一些人群隐藏着、被压抑了很久的情绪回忆被唤醒,他们的情绪表现常与过去的经历相结合,引发了一系列消极情绪。
2022年,一则《我的县长父亲》获廉洁文化主题征文一等奖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最初不明真相的网友在网络中群情激奋,引得许多网民将此事与电影《夏洛特烦恼》中讽刺“官二代”剧情进行嫁接,炮轰评奖机构与作者本人,甚至出现了恶意的人身攻击,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二)平台媒体的互动造成“反向涵化”
在移动客户端发展过程中,媒介与用户的互动性被强化,改变了以往媒介对用户单向传播的方式,更加强调受众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所谓“反向涵化”是相对于媒介对用户的正向涵化而言,受众也能对媒体产生涵化作用。当一条由大众传媒生产者发布的内容获得用户积极的互动,则说明该内容获得了用户的广泛认可,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用户的情感共鸣,内容就会得到持续、大量的流量分配。因此,情感共振影响到用户的积极性,用户积极与否则影响到生产者的内容选择。根据负面情感更容易引起用户互动的情况——流量就会操控生产者不断地输出此类内容,导致负面内容产出加剧,让用户处于负面价值的传播之中。电视剧《娘道》中主角瑛娘将自己女儿的名字取为盼娣和招娣,跪在少爷面前承诺会生一个男孩等剧情,向观众传递出重男轻女、将女性看做生育工具的旧观念,让观众感到反感,于是众多年轻人在豆瓣上给《娘道》打出2.5分的低分。受众以打低分、发表观点的形式对媒体进行“涵化”,引发媒体发表微博批评该剧情。
(三)信息传播的便捷造成“实时涵化”
因为传播的便捷性、快速性,导致平台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监管,于是负面内容会即时进行涵化。如今内容生产不再是复杂的前期拍摄、后期剪辑、审核后发布,而是随时随地拍摄,随时进行编辑发布,甚至在抖音平台可以省略剪辑,做到即拍即发,科技发展在提供便捷、缩短了时空距离的同时,也让用户随时随地可以浏览刚刚发布的内容,让涵化效果有了时效性。这个过程省略了传统媒体的审核环节,平台只能在发布后进行审核,导致管控的滞后,往往不良内容在发布一段时间后才会进行管控,此时内容已经在用户中分享,产生了负面情感与负面影响,甚至产生进一步的发酵。
三、二次传播优化与正向涵化策略
平台型媒体虽然提供了具有双向传播功能的平台,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则进行约束与管控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应从平台自身入手利用算法优化传播,同时配合把关工作,打造一个正向传播环境。
(一)算法推动报道平衡引导二次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大量使用,新闻内容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分发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新闻机构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就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姿态,既不能因为盲目追求个性化而使内容过于迎合受众,也不能因为追求时效性而忽略对事实的核实和对受众兴趣点的把握。算法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也反映了用户对新闻内容的价值判断。
如今,新闻机构的报道不再只是单纯地传递信息,而是对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新闻事件进行整合,然后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这就要求新闻机构在报道时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性,既要对事件进行深入报道,也要避免将所有的消息都展现给受众。新闻机构应该采用一种“去中心化”的报道方式,让受众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保持独立思考。
而算法就是帮助新闻机构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保持平衡性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分析用户在阅读新闻时的习惯和兴趣,算法可以给用户提供一套逻辑框架。这样做能够帮助新闻机构从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让用户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内容。
(二)引导优质用户参与把关
在信息爆炸时代,优质用户参与把关成为一种新趋势。优质用户作为内容消费者、信息传播者、平台管理者及传播者,可以利用自身媒介素养及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去把关。过去,“把关人”角色主要是由内部人员承担,平台更多时候是被动接受者。如今,优质用户可以通过内容生产与分享、社交互动等方式获取新闻资讯和娱乐信息,通过一定的规则引导优质用户参与到“把关”中。
对于新闻资讯类媒体而言,用户参与内容生产是其重要的新闻来源,如腾讯新闻客户端中“热点”栏目,就是由优质用户通过搜索关键词对新闻进行筛选、分类以及编辑,形成优质内容再推送到用户面前的。
优质用户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渠道发表意见,这些渠道可以影响“把关人”的选择,从而影响内容的分发。例如在抖音短视频中,优质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功能影响内容分发机制。优质用户在参与话题讨论时会设置议题,引导大众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平台运营。
(三)人机协同共筑把关环境
利用“人工+算法”的人机协同把关模式,算法把关作为审核的第一道防线,主流网站已经实现对图文、短视频、长视频的全流程人工审核。同时优质用户可以通过发布微博、微信朋友圈、博客等渠道发表意见,这些都是优质用户的意见表达方式,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影响到“把关人”的选择,从而影响内容的分发。“人工+算法”的人机协同审核模式,通过多维度智能化的机器算法,对海量内容进行逐层筛选、过滤、判断和识别,从内容层面实现对关键信息的自动校验、拦截和审核,有效提升了视频审核效率和准确率。
优化技术方案,构建“人工+算法”的双重过滤机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人工+算法”双重过滤机制,一方面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内容库,实现自动过滤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建立风险指数模型,实时监控内容。
四、结语
情感分析算法的出现,让新闻在新媒体平台呈现出全新的传播模式。算法带来的高效流量转化为新闻业带来更多的收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媒体正面临着新的变革,而智能算法新闻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智能算法正从传统的“把关人”向“把关”与“被把关”的角色转变,为新闻传播带来了一场技术革新。智能算法的应用不仅为用户带来了新的新闻消费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模式,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避免算法偏差并正确引导用户情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从理论层面看,当下“把关”的缺失是造成传播环境良莠不齐的主要因素,新媒体环境下“把关”可以从思想观念、技术层面、用户层面等方面进行改进。
智能算法的出现推动了新闻在平台型媒体的发展,它既是当前新闻业从传统行业转型的破局之路,也是智能化、社交化传播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智能算法如今成为了人们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技术,多数传播形式都以智能算法的发展为基础。由此可见,在智能算法的应用上,既要注重技术创新,也要重视技术带来的道德伦理问题,如此才能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坚守新闻传播的涵化功能。
注释:
[1]陆蝶蝶.参与式文化背景下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二次传播研究[D].东华大学,2022.
(作者: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责编:费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