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国电影出海的跨文化探索
2024-11-26蔡霖张江浩
【摘 要】电影自诞生以来,凭借其强大的跨文化、跨语言传播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从而被称为“第七艺术”。随着影视技术引入中国之后,中华文化有了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和传播媒介,从此在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中,以电影为媒介的文化传播实践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本文从国际传播的视角浅析中华文化以电影艺术作为传播媒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足与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国际传播视域下,如何从文化层面提升其国际传播效能。
【关键词】电影艺术;媒介研究;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
一、电影“讲好中国故事”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近年来,我国对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需要各领域多方面的进步和突破。作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重要手段之一的电影,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注重对中华文化的融入并借助电影形式使中华文化传播进入国际视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事业迎来了机遇。电影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艺术形式,在国际传播中将中华文化与电影相结合具有必要性。从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华文化对于电影发展的促进,或者说电影在文化层面上的突破,是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层面上的有益探索。
纵观整个中国电影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20世纪初中国电影处于初创时期,受到西方电影和技术的影响,形成了以上海为生产和放映中心的无声黑白电影浪潮。到了战争年代,许多电影制片厂转向生产宣传片和抗战题材电影。不过,“中国早期电影是在相对纯粹的商业语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业电影实践,中国电影制片和发行放映的主体是民办、私营企业。”[3]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产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电影制片厂国有化,政府开始规划和组织电影制作,这一时期的电影以传递社会主义理念和党的指导思想为主。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电影开始表达个体经验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反映社会多元文化的特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开始,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意味着通过互联网,中国电影可以搭载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华文化创造性地以多元姿态在电影中呈现。
由此可见,电影在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是不可缺少的跨文化传播载体之一,利用好以电影为媒介的传播契机,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二、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华文化影视传播的主体性确立
中国电影从最初的摸索到如今的多元化、国际化,展现出丰富的创作力、表现力以及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如今,在国际传播的浪潮中,中国电影面临着发展机遇。
(一)文化自觉:中国电影独特的民族精神特性
中国电影从20世纪初发展至今,见证了国家的变革、社会的发展以及艺术观念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知过程。总体来说,中国电影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根植优秀传统文化、厚植赤诚家国情怀的民族精神特性,同时,中国电影的民族精神特性是具有历史性和独特性的。
从电影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电影一直在追求与社会和时代的贴近,并且一直“从道德/政治的置换中凸显中国电影的家国梦想,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作为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为人们所称誉。”[3]由此可见,中国电影的民族精神特性具有历史性而非突然形成、一蹴而就。在中国电影的早期和中期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相当一部分电影作品强调了抗战与爱国主题,形成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特色。中国电影发展从中期至今,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崛起,电影开始注重表达文化自信。例如,成龙、李连杰的功夫片大量融入了中国武术和传统文化元素,又如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1993年)精湛呈现了京剧艺术,再比如孙海鹏导演的《雄狮少年》(2021年)对舞狮技艺的展现,都述说着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这些电影通过不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表达了浓厚的民族特性。
(二)文明互鉴:电影技术的良性发展
中国电影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胶卷到数字的变迁过程,中国电影在不断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同时也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回馈。
1895年,卢米埃尔在巴黎举行放映活动,采用胶片电影技术放映了《工厂大门》《钓金鱼》《婴儿的午餐》《马戏》等影片,此次放映活动被公认为是电影艺术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此后,任庆泰于1905年同样使用胶片电影技术执导了黑白影片《定军山》。[4]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5]1930年左右,中国电影引进国外设备开始尝试声音电影技术。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电影行业逐渐复苏,引进了摄影、灯光、音响等先进的制片技术,还引进了电影制作领域的数字技术。到了2011年,王珈和沈东导演的《飞天》体现出当时我国科幻电影特效的虚拟仿真和视觉设计的能力,也带动了数字银幕的快速发展。[6]
如今,中国电影从拍摄到制作技术发展已经成熟,像田晓鹏执导的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年)、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已经频频可见。中国电影已经吸收了众多外来的电影技术并有机融入电影创作之中,同时借助技术发展的契机,创作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电影作品,使得寓于电影艺术之中的中华文化反作用于国际传播。
三、国际传播视角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困境
(一)语言障碍——影视译介的文化壁垒
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语言符号系统的不同形成文化壁垒,导致长期以来电影文字性内容的转译问题屡见不鲜。汉语作为一种较难转译的语言,在国际传播中,也存在着由文字转译误差造成“他者”理解偏差的现象。
跨文化交流中最难消除的障碍之一,是人类无法共享一种通用的符号系统,而交流符号的“异质性”是跨文化沟通的天然屏障。[7]跨文化交流中,语言文字符号之间的转译是较为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因此,在跨语言翻译中,确保其准确性、专业性和文化敏感性非常重要。反映在电影当中,字幕作为文化交流的第二性表达,承担了一定的文化传播职能,好的翻译可以带来国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差的翻译会导致传播失效甚至产生负面印象。中国电影的文字性转译在涉及古体诗文表达、话语内容隐喻、高低语境转换、思想文化差异等方面很容易出现失误,从而解构原本的跨文化理解基础,对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的目标产生反向作用。
(二)文化冲突——“他者”视域下的中华文化
西方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和扭曲观来源于其自身看待中华文化时所带有的主观滤镜,从电影台本、角色塑造、文化呈现等综合来看都是“他者”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因而中国在接受外来电影时会产生文化折扣,反之又会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电影主体内涵的误读。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擅长借助电影文化来将其文化理念传递给其他国家观众,让其价值理念被其他国家观众了解和认识,以此来塑造其国家形象。[8]如妮基·卡罗导演的《花木兰》(2020年)一片中,导演原想将花木兰的角色进行“人”和“女巫”一体两面的艺术化处理,但由于对中华文化的主观滤镜,让其局限于自身经验范围之内对中华文化的个体式表达,最后导致花木兰的故事在影片中被近乎扭曲地呈现。如果不能通过努力让西方放下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华文化仍将面临被误解和扭曲的难题。
四、电影传播中华文化的策略与启示
(一)中国电影传播应建立良性的文化主体性
中国电影的文化主体性表达是在本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坚持主体的文化独立性,在国际传播事业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传播范式。电影是影像的现实和历史。植根于中华大地,蕴含五千年文明,携裹古老东方哲学、宗教和艺术的情愫,中国电影应当是别具风格的“这一个”,应当富含主体性的构成,时刻凸显本民族的镜像理念和艺术风致,并在映射现实和揭示人生时独辟蹊径。[9]所以,中国电影想要搭载中华文化出海,必须立足于本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电影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历史渊源和民族价值观的表达。同时,使用并发展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产出品质优良的好电影。旨在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满的基础之上,保持中国电影的独立审美,从内涵到外延保证电影的独特性和主体性。
由乌尔善执导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2023年)就是一次很好的文化主体性电影创作实践。此片以中华文化内容作为电影的叙事背景,融合当下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并有机融合了东西方美学元素。同时,此片发行的国外放映版本获得了海外观众的广泛认可,可见在“内容为王”时代,优秀的电影作品标准也有迹可循。此外,良性主体的建立还体现在注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文化底蕴、传播热情、创造思维的高素质专精人,才服务于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事业。
(二)中国电影传播应深入文化层面形成对话
中国电影要从文化层面与外国电影形成对话,首先要深入了解目标国家或地区,寻找文化的共通之处。在维护文化平等的基础之上,各民族互通有无,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视为人类文明的成果而加以借鉴,并充分利用我国电影的民族精神特性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电影,二者在跨文化对话与交流中交相辉映,共谋发展。[10]这就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更好地融入全球文化的大潮,使之更具国际传播力。
同时,中国电影在与国际受众的交互过程中,应从语用层面入手,注重语言文字性内容转译“信、达、雅”,尽力打破文化壁垒,准确使用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方法,在翻译的动态顺应过程中,[11]形成文化交流和发展共识。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中,字幕作为电影中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和最为重要的文本之一,翻译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字幕内容可以影响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部分理解与认同。精准的字幕翻译能够帮助海外观众准确把握影片的情节、人物情感和文化内涵,尽量避免误解和偏差。同时,准确的翻译有助于传播中国的真实形象,展示多元文化价值观,促进国际间的理解与沟通。因此,精准运用字幕这种多模态修辞重构的呈现形式,帮助打破文化壁垒,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从而借助电影传播形式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效能,使中国电影更具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五、结语
中国电影的发展对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讲好中国故事”、发展建设中国国际传播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国际传播在跨文化传播向度中进行认知层面、文化层面交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中国电影在传播中华文化上具有辩证性的主体性优势,其中包括中国电影在深远历史语境下具备独特的民族精神特性和具有高度文化融合特色的文化自觉意识,还包括文明互鉴理念下独立创新、稳步发展的电影技术以及中国电影在文化层面的发展、革新和与世界的交融互通等主体性优势。但同时,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仍面临跨文化层面上的困境。因此,中国电影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华文化,一是要建立良性发展的主体性,对自身文化有积极的自我认知。二是积极形成文化对话,坚持文化平等、寻求文化共通,建立中国电影发展的深层原则。
注释:
[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
shtml.
[3]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构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9+322-323.
[4]虞吉.中国电影史(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10:2.
[5]罗莉.技术与电影艺术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6.
[6]刘言韬.中国电影特效发展历程[J].电影艺术,2018(05).
[7]贾磊磊.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表达——论非文字类文化符号的传播效应[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2).
[8]段超. 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9]周安华.跨文化自觉与民族电影的主体性问题[J].学术研究,2022(11):167-172+198.
[10]邹广文,宁全荣.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绽放——论文化互联互通的重要时代意义[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05).
[11]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外语研究,2005(04).
(作者:蔡霖,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江浩,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费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