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的“双元制”模式转向
2024-11-24王敏贺佳欣
摘要: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更迭和传媒行业的创新发展,对民族地区新传院校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了解民族地区语言、历史文化风俗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的传媒人才成为民族地区新传院校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传媒人才培养存在学科发展偏差、知识技能结构偏差、培养目标偏差等问题。为此,贵州民族大学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优化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使学生成长为“知识—技能”融合驱动的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专硕 民族地区 人才培养 双元制
信息技术进步和媒体深度融合,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逐步转变为“知识—技能”融合驱动型人才,这对民族地区传媒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备融媒体知识技能和国际化视野,了解民族地区语言、历史文化风俗以及适应民族地区传媒行业发展趋势的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成为当下民族地区新传院校传媒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命题。然而,当前部分民族地区新传专硕人才培养存在学科发展偏差、知识技能结构偏差、培养目标偏差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偏差等问题。基于此,笔者以贵州民族大学新传专硕人才培养为例,探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民族地区新传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建立以“服务民族地区新闻传媒事业”为目标的传媒教学和实践体系,也为其他民族地区新传专硕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融媒体时代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需求转变
民族地区新传院校人才培养既需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又需要结合民族地区传媒行业发展现状。当前,媒体融合重构了新闻生产方式,这既给民族地区传媒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引发新的传媒人才需求,即从过去的“知识型” “技能型”人才需求逐步转变为“知识—技能”融合驱动型人才需求。“知识型”人才指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才,其侧重点在于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用,但缺乏对音视频剪辑、摄影摄像、社交媒体运营等新媒体技能的掌握。“技能型”人才则与“知识型”人才相反,主要关注职业技能的掌握,但缺乏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两者都不能满足融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对全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知识—技能”融合驱动型人才是“知识型”“技能型”二者的有机统一,既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又具备熟练的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的各项工作要求。建设“知识—技能”融合驱动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融媒时代民族地区新传院校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的现实转向。
二、当前民族院校新传专硕人才培养存在的偏差
总体看,新传专硕人才培养质量与当前我国行业和社会人才需求差异较大。尤其在民族地区,民族院校新传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所遵循的是传统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存在学科发展偏差、知识技能结构性偏差、培养目标偏差以及学业评价偏差等问题,不仅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导致民族院校新传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
1.学科发展偏差。民族地区院校学科规划中,新闻与传播专业大多处于弱势地位,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配备不足。一方面,新传专硕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媒体从业经验;另一方面,院校教学考核中更侧重学术成果,导致教师更注重教学与科研工作,没有精力和动力关注业界需求和传媒行业发展趋势;而教学设施设备的不足限制了师生的实践训练。这种学科发展偏差制约了人才培养。
2.人才培养结构偏差。主要表现为专硕培养学硕化,培养方案雷同。新传专硕人才培养较学硕起步更晚,在培养模式、目标等方面主要沿袭新传学硕,这种依赖导致专硕教育学硕化倾向,削弱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新传专硕教育很大程度上模仿了非民族院校的培养方案,这种模仿不仅使得其缺乏民族类院校的培养特色,也未能有效对接本地区的传媒行业人才需求。此外,民族地区新传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未以地区传媒行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没有充分体现地区特色和需求。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培养与地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3.理论与实践结合偏差。新闻与传播专硕培养存在“行业、技术倒逼”的悖论,即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尤其是民族地区新传专硕人才培养一直处在追赶社会和行业标准但又一直落后于社会和行业发展实际的尴尬境地。面对信息传播生态和传媒格局的快速变革,院校在培养过程中追求快速提升实践能力,导致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浮于表面。而“双导师制”作为促进产教融合、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重要机制,在实施中却简化为校内导师主导理论学习,校外导师实践指导不足,学生被迫“重理论,轻实践”。
4.学业评价偏差。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方面,多是以理论知识考察和论文写作作为学生成绩的评价依据,实践方面,如“采、写、编、评、策”等专业新闻技能的考查较少。学业评价方式导致新传专硕学生更注重学术性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忽视了实践能力的训练,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评奖评优考核方面,大部分民族地区新传院校以发表学术论文和其他非专业性活动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依据,学生以此为目标致力于参加各类非专业性活动和发表含金量较低的学术论文,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
5.培养目标偏差。新闻与传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熟悉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其培养出口主要为各类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和传媒公司等输送人才。但受就业观念和形势的影响,目前新闻与传播专硕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以考公考编、入职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因而在学习上注重对公务员考试等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传媒机构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强化,不利于培养专业的“知识—技能”融合驱动型人才。
三、民族地区新传院校优化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元制转向
“双元制”培养模式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育人主体的双元,学校和工作单位共同作为学生培养的主体;二是指学生身份的多元,学生既是院校学生也是企业员工,每“一元”在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分别接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学校和企业共同执行人才培养计划。贵州民族大学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育中创新性地引入“双元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与地区知名媒体机构深度合作,学生在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贵州广播电视台、贵阳日报等省、市级媒体实践学习并刊播作品,部分作品被人民日报和新华网客户端等中央级媒体刊发,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实习、就业中广受好评。
1.依托强势学科,走跨学科发展之路。一方面,依托该校强势学科,与本校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建立跨学科合作,师生共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各类省级项目以促进新传专业学生跨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另一方面,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依托强势学科构建跨专业课程体系,如“民族学+新闻与传播”“社会学+新闻与传播”,使民族地区新传专硕学生能够更好地站在本地区民族和社会实际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技能”融合驱动的复合型人才。
2.立足产教融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新闻与传播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遵循开放式培养模式,融合学界与业界优势资源共同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一方面,实施“请进来”战略,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引进或长聘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并获得国家级、省级新闻奖的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实务导师。加强实务导师、学生和专业导师间的联系,使实务导师切实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另一方面,贵州民族大学加强与相关传媒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与本地省、市级媒体和实力较强的传媒公司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强化理论知识,使教育教学与实习就业有效衔接。
3.加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突出民族地方特色。贵州省有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各级新闻工作者承担着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这既需要新闻工作者具备专业的传媒知识和技能,又需要了解民族文化和地区特色。贵州民族大学在其新闻与传播专硕人才培养中,特别增加了少数民族影像创作、民族影像传播、西南民族文化传播、贵州绿色产业调查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区域发展特点的专业课程,并邀请长期从事少数民族相关新闻报道、影视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担任授课教师,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民族地区传媒行业发展结合起来,培养真正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传媒专业人才。
4.改革学业考核评价模式,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对于民族地区新传院校的新闻与传播专硕教育而言,需要从过程和实践两方面完善对学生学业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贵州民族大学根据本地区传媒行业人才需求,在新闻与传播专硕学生课程考核评价中增加了过程性考核内容。同时设置“专业技能大比武”,鼓励师生参加全国性的大广赛、摄影比赛等各类专业赛事,并作为师生评优评奖重要考核指标,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5.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民族地区新传专硕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为解决就业方向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偏差,学校一方面加强学生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对新闻传播事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工作,增强其成长、成才的信心。通过对学生由内而外的塑造,培养真正能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传媒人才。
四、民族地区“政产学研”联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我国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传统教育模式具有“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而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教学特色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正是打破这种倾向,促进我国民族地区新传专硕教育现状优化发展的重要实践模式。当前,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为例的民族地区新传院校尝试对“双元制”教育模式进行本土化实践已初见成效,但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不足,如政府角色缺失、校企合作待深入、高校投入不足等。在民族地区“政产学研”联动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地方政府、企业、高校、学生应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促进人才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以“政产学研”为基础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分工协作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政府作为引导者,指导整个项目的合作与实施;企业(媒体机构)作为实践能力培养方和人才需求方,负责提供实践导师和实践基地;高校则主要承担理论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责任。三者协同合作,共同促进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掌握符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传媒行业发展需求的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以实现高质量联合培养目标。
五、结语
“双元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与新传专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促进新传专业教育教学与传媒企业资源和地区发展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用实践技能促进理论学习,从而提高新传专硕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更高阶的新传专硕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民族地区新传专硕研究生培养的运用中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因此,政府、企业和高校各方应积极转变观念并付诸实践,共同推动民族地区院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转型。
(作者王敏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贺佳欣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学位办研究生教学改革重点课题“OBE理念下民族类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特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黔教合YJSCXJH〔2020〕01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洋,王琳.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践培养模式探析[J].传媒,2021(15).
[2]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历史与现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周彦兵.产教融合视域下德国“双元制”模式分析及借鉴[J].教育与职业,2020(12).
[4]吴小叶,李盛龙.融媒时代西部民族地区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意义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5(04).
[5]柯文德,王振,融亦鸣,等.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导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法[J].高教学刊,2024(09).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