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遵循
2024-11-24胡杨王建辉叶星彤
摘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根本遵循,将“责任与使命”教育融入课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搭建教学创新实践模式,为培育适配融媒体时代发展的人才提供可行之策。
关键词:融媒体 广播电视编导 立德树人 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德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根本,要求学校的整体教育和课程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摒弃“重知识教育、轻道德引导”“重书本教育、轻教学实践”的错误理念,传递“小之为德在严私德,中之为德在守公德,大之为德在明大德”的品德观。“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专业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实现“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议题,也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明确的问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来制定人才培养的奋斗目标、价值遵循、实施路径。
一、融媒体时代呼唤新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20世纪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先驱伊锡尔·德·索拉·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其著作《自由的技术》中提出,“形态融合”正在模糊媒体的边界,过去传统的“一种媒介对应一种用途”的关系正在土崩瓦解,而“一种媒介对应多种用途”的关系正在确立。普尔的论断在当下得到了佐证,新媒体以整合万物的姿态重新构建了当代社会的媒介生态,“融媒体”的时代宣告降临,“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化发展过程的重要表征。喻国明教授将“媒介化”视作一个“元过程”,它下沉为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同时也是媒介建构社会的过程,这种“构建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媒介能够生成新的社会行动方式;二是媒介能够结构新型社会交往关系。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的观点展示了媒介构建社会的第三视角,即作为技术变迁的媒介融合在物质层面改变了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了受众对新闻传播以及对媒体本身的思考逻辑。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6/BCsobgH5sSy3MZdGuCsHSY.webp)
有鉴于此,广播电视编导的从业者依靠传统的工作模式生产传统的传播内容输送给受众,已经不符合当下受众日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广播电视行业陷入了媒介技术革新和受众传媒逻辑升级倒逼行业革新的境地。行业的颠覆性革新在于新鲜血液即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涌入。故而,在“培养什么人”的层面,除了常规的专业技能培养之外,“媒介融合”的新动向、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更应该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新型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应该以“创新性思维”为引领,以“实践性能力”为引擎,在“融媒体”的时代重新起航。融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需要顺应时代呼唤,使其具备独立采编能力的同时又兼具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文字撰写能力又兼具数据辅助能力,具备整合信息能力又兼具辨别消息源真伪的能力。
二、确立多维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育人立体式发展
人才培养不仅仅要面向行业发展,同时也要兼顾人民需求和国家发展需求。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相关课程在“为谁培养人”层面,应确立“为人民培养人”“为行业培养人”“为党和国家培养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实现育人的全面立体式发展。
1.为人民育才,弘扬传统,满足受众多元审美。“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时代命题,更是新时代广电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融媒体时代,尽管传播的形式和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服务人民、为人民发声”的责任并没有改变。在信息流通速度加快、传播技术创新的新形势下,广播电视人才需要肩负起更沉重的责任,在复杂的媒介语境下,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祛魅虚假、抨击丑恶,通过创作有价值的、真善美的内容,弘扬积极健康的社会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此,高校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应该重点放在两个层面。一是在情感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这要求专业教育导向不仅要培养从业者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更要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能够将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需求与思想充分融入节目创作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从而进一步通过融媒介传递正向价值观,引导受众的认知与审美以及形成良好新风尚。二是在思维上强化学生的整合力与创新力。新时代呼唤高等教育培养具备全媒体思维的编导人才,广播电视编导学生要熟练运用各类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快节奏社会下的传播效率,打破僵化思维,守正创新,创制出兼顾大众教育与文化娱乐双重功能的作品,提升大众的审美修养和文化品位,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为行业铸才,创新整合,适应媒介生态重构。融媒体时代导致了广播电视行业格局大洗牌,传统的广播电视模式正在逐渐被更加开放、多元的数字化传播方式蚕食。在此背景之下,广播电视行业对业界人才的需求也不得已随之而变。从技术的维度来看,行业内对编导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节目策划和制作,取而代之的是具备跨平台、跨媒介的综合能力。编导人员不仅要懂得如何制作节目,还需要对新媒体平台的运作模式(短视频、直播、互动节目等)了如指掌。因此,行业呼吁高校以培养“多维度、复合型、全媒体”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具备扎实的编导功底、掌握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技巧、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进而确保培养出的编导人才能够真正胜任行业的需要,以应对融媒体时代的各项挑战。
3.为党和国家树才,坚守使命,引领大国传播航向。在党和国家的文化体系建设中,广播电视从业者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于内,他们通过创作和传播内容将党的声音、国家政策传递给人民群众;于外,他们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大国形象,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始终把“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坚定的政治立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准则,培养出在思想上高度自觉,向党靠拢,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创作中融入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坚守正能量的传播导向,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编导人才。
三、积极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推进实践融入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如何培养人”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具有现实意义,教师需积极探索相应课程的改革模式,以此来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广播电视人才。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6/LmsbKaauC4boXZh52Ckrck.webp)
1.构建多轨道教学模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因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会导致教师疲倦、学生麻木。而多轨道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融合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演示、实践、讨论、案例分析等。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将线上和线下教学协同应用,如充分结合线上课程、雨课堂、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等,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同时,多轨道教学模式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掌握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提升应用型实践比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下,校企合作是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实践方式,在校园或者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模拟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流程,提高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平台。具体来说,可以与各地方电视台、媒体机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常规性组织学生对实习基地进行走访,并邀请电视台等媒体单位将电视节目策划项目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业界知识与技能,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及运作的整套流程。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定期到媒体机构实习,以项目制形式轮流换岗,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公平的实习机会,将课程的应用型改革落到实处,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3.实施个性化差异指导。在广播电视编导课程改革中,应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充分根据学生特点、需求、专长,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补其所短、长其所长,促进学生在专业技能和思维上的成长发展。而相对于个性化实践,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更具前瞻意义。在媒介融合和人工智能兴起的背景下,重复性劳动日益被取代,但是创意性思维不会被取代。强化学生的创意思维,保留天马行空的创意火种,才能培养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的能力,生成更具前瞻性、发散性、严谨性和灵活性的时代新思维。
4.重制传统型评价机制。传统的课程评价机制,多以文字性考核为主,弱化了实践的地位与作用。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且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能力的编导人才,更偏向于实践范畴。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应该是立体的、多维度的。一方面,在考核中应加强实践和实习比重;另一方面,将“以赛促学”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评价体系之中,积极鼓励理论型和实践型学生的优秀表现,推动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结语
麦克卢汉认为,一种新的媒介决不会附着于一种旧的媒介,它也决不会让旧媒介安安稳稳;它不会停止对旧媒介的压迫,直至这些陈旧的媒介找到新的形式和新的位置。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迫使电视媒介不断适应、调整、改变,以此保证广播电视在当代社会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肩负着培养行业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迎接新技术与社会思潮的发展。一方面,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上,结合“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擦亮“为人民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党和国家服务”的底色,将“责任与使命”教育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以实践为导向”深化课程的改革创新,推动广大学生知识建构、业务能力培养、价值观建立“三位一体式”综合发展,培育出一代代优秀人才,以应对传播业的变局与挑战。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6/TFxdaVfXCxSwehbnx3apjp.webp)
(作者胡杨系通化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王建辉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叶星彤系吉林艺术学院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科长)
本文系2023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五维一体’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与实践研究——以‘电视节目策划’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LJY202350254706)、2023年通化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五维一体’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与实践研究——以‘电视节目策划’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Y202301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斯琴图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2).
[2]龙念.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路径[J].新闻前哨,2023(03).
[3]贾森.“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电视节目策划》教学改革研究[J].今传媒,2022(10).
[4]方宁兰,徐丹.新时代传媒专业“五维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探究——以“电视节目策划”课程为例[J].教育传媒研究,2022(01).
[5]高颖颖.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策略研究[J].新闻传播,2021(21).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