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中的边界意象建构与国家形象周边传播

2024-11-24邓秀军王雨嫣

传媒 2024年21期

摘要:边界作为国与国的区隔线和接触面,是国家之间交往和互动的主要渠道,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介。边界意象是边界的媒介化呈现和形象化表达,能够立体直观地建构国家形象。本文选择边界相关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从自然边界与政治形象、人文边界与经济形象、社会边界与文化形象三个维度,分析边界意象对国家形象周边传播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短视频 边界意象 国家形象 周边传播

边界是国境的边缘以及与他国的接触面,也是国家形象建构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景。作为两个或多个不同区域、空间、文化或观念的交界线,边界不仅具有物理上的分隔作用,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由边界所引发的感知、联想和情感态度的综合体现则是边界意象,它是以边界为核心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和文化符号,也是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

短视频平台有着丰富多样的边界意象,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媒介渠道和社会场景。作为边界意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与渠道,短视频以可视化的物理边界为基础,并根据自然边界、人文边界、社会边界的序列逐次深入和延展,从而生成边界意象,传播国家形象。笔者选取与国家边界相关的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梳理边界意象与国家形象的相关内容,结合短视频的媒介属性和传播特征,整合出自然边界与国家政治形象、人文边界与国家经济形象、社会边界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分析框架,探究边界意象建构与国家形象周边传播的策略。

一、自然边界与国家政治形象建构

自然边界是利用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沙漠等自然特征划分的国家边界,这些边界一般由有关国家以协议形式明确规定,在必要时通过树立界桩、界牌、界碑等标志进行划定,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形象往往受到山岳、江河、海洋等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山岳的政治形象建构。山岳作为国家的重要自然边界,在短视频中主要呈现出作为边防的坚守与奉献的意象,以及作为渠道的交流与融合的意象,从而构建国家政治形象。例如,抖音短视频话题“喀喇昆仑官兵2024年祝福”,呈现了坚守在西陲边关的边防官兵为祖国、人民和亲友送去祝福的场景,凸显了中国军人不畏苦寒、坚守国土的铁汉气魄,对外生动展示了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又如,抖音短视频中穿越众多山脉的喀喇昆仑公路又名“中巴友谊公路”,不仅以其沿途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壮美风光成为无数自驾游爱好者心中的必游之地,也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友谊的见证,尽显交流与融合的意象。喀喇昆仑公路还作为两国睦邻友好政治形象的生动展示,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不仅促进了中巴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合作,更为地区稳定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江河的政治形象建构。江河的政治形象建构表现出河上桥梁、渡口的连接与沟通,以及江河的对照与观望的双重意象。黑河作为中俄边界,在抖音短视频中反映中俄互容互通的形象。其中,诸多视频内容展现了中国与俄罗斯宣布实施互免签证政策后,两国民众经由黑河往来甚密,并记录自己的跨境之旅,而黑河也被赋予中俄两国连接与沟通的意象,构建了中俄两国互容互通的政治形象。

3.海洋的政治形象建构。短视频平台对海洋边界的关注也呈上升趋势,主要呈现为岛屿的权属争端、海洋的资源争夺。在前者话题中,有关钓鱼岛、黄岩岛、仁爱礁等岛礁的短视频多与政治博弈议题相关;在后者话题中,渔船管理、深海油井、海洋环境等问题的协商与解决,凸显了国家的政治担当。

二、人文边界与国家经济形象建构

人文边界是在政治实体的影响下,通过一定的法律框架确定,人为设置的社会经济空间分割线,也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门户。如“三八线”将朝鲜半岛分割成为朝鲜与韩国两个国家,与之相对应,机场、车站、口岸等门户又将两国联系起来,甚至给初入两国的民众带来国家形象的首因效应。车站、机场、口岸作为国家的人文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建构着国家经济形象。

1.车站的经济形象建构。车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是贸易运输的基础设施,还是人口迁移的重要载体,短视频呈现的货运物资交换与客运社会交流的意象,展现国家的经济形象。从短视频中的车站货运角度而言,货运物资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两国的经济类型、发展状态以及经贸关系。例如,快手短视频中的西安国际港站,作为西北地区最大国际物流枢纽中心站,满载日用百货、健身器材、服装等货物从西安出发一路向西开往德国汉堡。这类短视频建构了以“中国制造”为特色的中国经济形象。从短视频中的车站客运角度而言,客运人员的流量流向、外貌反映两国民众的经济状况和交流态势。例如,在YouTube、TikTok等短视频平台中,“英国圣潘克拉斯车站”与“搭乘欧洲之星前往伦敦—巴黎”话题联系较为密集,“乘坐舒适”“两国往返便捷”“海底隧道”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这种共同体属性的经济形象,激发了跨国投资与旅游的热情,为两国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遇与发展空间。英法两国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合作模式。

2.机场的经济形象建构。国际机场是一个国家的门面。机场承载的国际航空公司数量、飞机的品牌及型号,以及游客和货物的吞吐量等直接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例如,在国际机场协会(ACI)公布的2023年世界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2023年世界机场航空货运量的排名中位居前列的机场所在城市,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如关于美国的亚特兰大国际机场、中国的香港机场的短视频,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所属地的经济实力,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视频议题。

3.口岸的经济形象建构。口岸是国家指定对外往来的门户,在国家形象周边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以中越边境的河口口岸为例,据河口边检站统计,截至2024年10月4日,今年以来该口岸出入境人数突破400万人次,同比增长52%,表明中越跨境旅游活力十足、口岸经济富有潜力。在短视频平台,河口口岸被网友称为“口岸明珠”,而且相关的视频内容以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外地游客的旅游体验为主,包括品尝越南美食、参与中越商贸活动、两国人民热情问候等场景,尽显越南风情,描绘了中越两国跨境旅游业繁荣的区域经济形象。

三、社会边界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

社会边界是社会群体之间的界限,这些界限基于地理位置、社会地位、文化认同、经济利益等因素形成,进而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20世纪90年代,边界转变为注重文化、主体间性、认同等符号性和动态性特征,从“地缘政治”转变为“生命政治”。社会边界偏重于象征性层面,强调文化、个人、群体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因此,要整合个人、机构、社团等多维边界意象,生成更高层次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形象。

1.个人的文化形象建构。作为边界的个人在国际交往中对国家文化形象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从个体的行为而言,个体在日常化的涉外事务中所呈现的立场、态度、行为,以及个体涉外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及影响,都在影响他人对本国的认知,建构国家文化形象。例如,Youtube博主@鲁磊LuLei发布一则名为“复原明代马面裙的制作技艺,感受东方大国之美”的短视频,向海外观众展示了马面裙的制作过程,评论区都在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从群体的态度而言,特定群体在重要议题与重大事件中,使用短视频表达对他国及其民众的态度,这也在不断塑造和强化着各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文化形象。

2.机构的文化形象建构。涉外机构是国与国沟通的桥梁,作为边界的机构在处理国际事务、塑造国家形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使馆、海关、工商、税务、边检等机构在涉外工作中的态度传达着一国文化,塑造着国家的文化形象。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官方抖音号为例,该账号内容记录了该使馆内的俄式建筑、莫斯科特色美食,以及俄罗斯本土的文学、音乐、时尚等,并通过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如开展“鲁迅与高尔基对话”的专题课程、“中俄时尚之夜”的时装活动等,塑造了开放包容、中俄亲近的俄罗斯文化形象。此外,媒体、学校、文博馆藏等文化机构在涉外传播中面对周边国家及民众的交流姿态也建构着本国形象。

3.社团的文化形象建构。作为边界的社团主要分为涉外文化社团与涉外经贸社团。就涉外文化社团而言,如影视公司、剧团、乐团、文体经纪公司等文化社团在经营对外文化传播相关业务时的职业态度和专业能力,展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例如,由杭州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游戏《黑神话:悟空》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YouTube平台的官方账号@Black Myth: Wukong发布的终极预告片中有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外国网友纷纷感叹以《西游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以及中国数字文化实力,展示了中国具有文化底蕴与文化创新实力的大国形象。就涉外经贸社团而言,跨国企业驻外分支机构、外资企业驻点、外贸实体等经贸社团的经贸往来,都对国家文化形象产生重要影响。如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频现在非洲做涉外经贸的自媒体账号,中国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社交礼仪等促进了非洲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文化的海外认同。

四、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周边传播

国家形象是他者对特定国家的认知,反映和重构着国家实力。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受制于西方强势话语,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围绕边界意象展开的自我建构与周边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1. 国家形象的自我建构。一是搭建和运行国际化的媒介平台。国际化媒介平台是展示国家文化、经济、风俗等元素的主要渠道和重要窗口,有利于国家对外传播,能有效改善国家形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明确媒介平台的建设目的、锁定目标受众:厘清平台性质,明确主要展示的国家文化、经济、政治、旅游、风俗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再根据国别、兴趣、观看习惯等锁定不同的目标用户进行分众传播。其次,研发平台技术、赋能视听呈现:持续开发VR、AR、4K/8K高清视频等技术增强视觉效果,并提供翻译精准、自然的字幕及旁白以丰富平台话语体系。最后,升级用户体验与反馈机制。采用简洁易用的界面,并确保多设备兼容;建立用户评论和反馈机制,了解用户的观点和建议,以调整内容策略,培养用户的路径依赖;并通过与Instagram、Meta、X等平台合作,利用意见领袖推广短视频内容,吸引更多用户关注。

二是建设过硬的国力和国家形象体系。综合国力是国家形象的基础,只有过硬的国力才能构建良好国家形象。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坚持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与周边国家联手打造、发展经济共同体;另一方面,与中国陆地和海洋相邻的周边国家众多,这些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整体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维护边界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中国国家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另外,国家形象的建构也离不开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的发展,大力开展数字人文建设,以“短视频+”的形式,因地制宜采用视听语言推广中国文化,构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国家形象体系。

2.国家形象的周边传播。一是贴合民间的公共沟通话语。周边传播是在有效的主权辖区边界两侧进行的,本研究指出边界有其自然性、人文性与社会性,那么主权辖区边界不仅是一条分割政治实体的分界线,也是国与国产生联系的出入口,分割社会的心理性界限。“边民”作为邻近国家边界的民众,相较于普通民众,他们与他国民众的关系更为亲近,其民间话语传播更具直接性、亲和力。因而,从“边民”的中外沟通话语中提炼贴合民间的公共沟通话语策略是可行之道。比如,在云南的中缅“边民互市”的贸易活动场域中,中缅两国人民在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交流较多。总结缅甸民众较为关注的中国文化、中国经济民生等内容,依托当地语言,经由“边民”对缅传播,有助于构建中国开放包容、经济互利的国际形象。

二是面向“他者”的叙事策略。面向“他者”的叙事策略关键是要确立“自我陈述”的主导地位,即发展本土化的传播主体,争夺国际话语权。一方面,辨认“他者”身份。例如,近年来,一些国家在某些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在领土权属问题上屡次挑起争端,并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操控言论,污蔑、抹黑中国“以强欺弱”“霸权政治”。经确认“他者”身份后可以认定,正是西方势力指使他国发动领土争端。因此,确定“他者”身份后,即可理性分析其动机,更有针对性地予以驳斥;另一方面,确立“自我”主体。周边传播离不开边界,“以边界为中心”的叙事策略可作良方。边界意味着差异与区隔,也孕育着沟通与交往,以边界为中心要求树立边界在周边传播的重要地位、培养边界相关的传播主体。如“边民”群体的沟通联结作用不容忽视。不仅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增进双边交流与合作,从而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秉持和平理念、追求互利共赢的大国形象,为国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邓秀军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雨嫣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区域与国别研究重点项目“中亚国家社交媒体平台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项目编号:2023GQ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03).

[2]Nick Vaughan-Williams.Border Politics:The Limits of Sovereign Power[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9.

【编辑:杭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