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初探

2024-11-24武瑞坤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9期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学生身心发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包含身体健康以及心理素质两方面。在身体发展方面,学生的生长发育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和阶段性特点。在心理发展方面,学生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情感体验、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二)体育活动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活动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学生的肌肉力量、耐力、速度和灵敏度等各项身体素质都能得到提高。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同时,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

(三)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理论研究

体育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手段,它能够通过身体活动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具体来说,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高自信心,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这些心理素质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通过不断地挑战和努力,取得成功和进步,从而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此外,体育活动的团队性和竞技性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领导力和沟通能力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二、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学案例一

学期末的体育摸底测验中,有一个立定跳远的项目。在准备阶段,一名女生向我表达了她觉得自己跳不过及格线的担忧,她很是无助,甚至想要放弃。这让我感到惊讶,为什么还没开始就想要退缩呢?我想到了一部励志影片中的做法,于是我决定尝试借鉴这种方法。我拿来了测跳远的工具,并蒙住了女生的眼睛。我告诉她:“不要考虑距离,不要担心困难,现在尽全力跳一次试试。”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跳得比及格线超出了十多厘米。从那次之后,这名女生每次的体育测试都能通过,甚至能取得很优异的成绩。这个经历让我明白,我的想法是正确的。现在许多学生因为生长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心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自信,缺乏独立应对问题的能力。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激发他们的潜能,改变他们的心态,给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这次体育测试让我明白,对那些面临困难、缺乏自信的学生,我们必须给予鼓励和支持。我们通过帮助学生改变自卑心理,激发内在潜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通过案例一我们不难看出,当今小学生的“信念感”有待增强,通过体育活动的实践性,可以让学生直面逆境。体育活动本身是一个不断挑战和超越生理负荷的过程,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的各种反应都是直观的,学生必须直面这种感受,体会这种“痛苦与快乐并存”的经历。一方面体育活动提高了人的体质,改变了人的精神状态,使人变得更有活力,更有精力面对挫折;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也可以排解人的不良情绪。运动是宣泄情绪的最好突破口,也有助于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合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另外,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易于激发学生面对困难而不放弃的精神。体育的魅力是在竞争中进步,在竞争中成长。同时,体育的竞争性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还能让他们学会正确地看待失败,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得失观。

(三)教学案例二

在学校举办春季运动会时,班级的报名人数很少,参与度不高。我发现这种情况后感到很困惑,因为班级整体实力可以竞争名次。经过询问,才了解到一些学生害怕无法取得好成绩而没有报名,有些学生还担心参加运动会会给自己带来压力,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运动会会让自己感到疲惫。听到这些理由,我感到愤怒和羞愧。学生的这种心态是教育引导不到位和缺乏体育锻炼造成的,缺乏体育精神、团队意识和责任感。于是我将学生成分两组,组织了一次拔河比赛。比赛结束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要全力以赴参与比赛,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我们不想输。”最终,我们班在运动会上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四)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案例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学生从“不愿意”到“不能输”的心理转变。这种微小的心理变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愿意做事表明缺乏主动性,而不想做则意味着漠不关心、消极懈怠。这两种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体育运动大多是团队合作的,参与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交往能力。通过团体活动,学生能够意识到集体荣誉的重要性,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现阶段小学体育课程开展的困境

(一)体育教学方面

体育教学内容失衡,缺少多样性,各阶段水平衔接性不强,过于注重竞技体育的技能教学,而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健康教育和运动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动力,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此外,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往往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专项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中,存在各阶段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不强的问题,课程内容重复,更换体育教师之后所学的内容相差不大,水平较低。学生学的东西看似多,但没有一项是系统的。

(二)师资力量方面

从现状来看,许多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单一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少学校在配置体育教师时,仍局限在某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上,如篮球、足球、田径等,而对于一些新兴的、小众的体育项目,如攀岩、跆拳道、冰球等,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资源。这无疑限制了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由此可见,小学存在教师专项结构发展不均衡,多数教师存在教学多样化与专项上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逐步改善教师队伍专业结构。

此外,还存在师资资源分布不均的困境。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小学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资源丰富,而有些学校则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这无疑加剧了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三)学生方面

由于小学体育课程的某些项目可能与部分学生的兴趣差异较大,这些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兴趣,因而他们的参与度和课堂效率也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注重兴趣的引导与培养,使课程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对体育的热爱与认知。另外,学生的身体状况与运动技能有差异,这在体育课上显得尤为明显。一些学生由于身体条件较差或运动技能较弱,可能难以完成体育训练任务,导致其自信心不足,甚至产生逃避体育课的想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制订差异化教学策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程中有所收获。

四、小学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丰富课程模式

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干预方法中,教师运用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教学,可以在确定的体育课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运动干预。小学体育教师可以积极尝试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倡导的教学,即在体育课程中既有结构化运动技能教学,又有多样化和趣味性的体能练习,同时还能保证一定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倡导的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心肺功能和篮球技能等。教师在体育课中实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教学时,应强调合理饮食与体重管理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二)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体育教学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优化体育教学内容,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首先,体育教学内容应将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同时实现跨学科融合,五育并举,完善体育育人功能,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促进“体教融合”的实现,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不仅能得到身体上的锻炼,还能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要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根据学校的体育特色方向和整合的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这包括制订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计划等。在开发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体育教学要打破常规。教师在保证学生“学会”的前提下,还要激发其兴致让他们“常练”,在此基础上通过赛事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构建合理教师结构,加强体育师资建设

体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体育教育理论、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师资培训中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此外,学校应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开展教学研讨等活动,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学技能、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反思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聚焦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是开展好体育课程的先决条件。学生的态度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首先,体育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大部分学生都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而体育课最需要学生释放天性,所以需要体育教师融入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平等沟通,营造一种轻松有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上体育课,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当然,这种“平等”沟通需要教师心中有个度,避免学生太过活跃,影响课堂纪律。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满足运动需求。在课堂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材施教。对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项目让他们完成,增强他们的体育获得感,使他们对体育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最后,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快乐,从被动运动转变成主动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减少“小眼睛”“小胖墩”现象的发生。

五、总结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内容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内容和活动,以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求。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体育课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