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024-11-24陶向东
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合理的设计和引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美术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完美、有效地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懂理论的同时,能落笔成画,并对绘画的构图、色彩等有一定的认识,且会灵活搭配,从而实现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教材分析
“诗情画意”这一课,就像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将诗歌与画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引领着学生走进一个充满诗意与画意的世界。在这一内容中,学生不仅可以欣赏诗词,还能领略到画家的巧妙构思,感受艺术的美妙。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与画作的相通之处。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用画笔来表达诗词中的意境,或者通过诗词来启发学生绘画与手工制作的灵感。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除了诗词欣赏和绘画创作,这节课还设计了手工制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感受艺术的魅力。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或者制作内容,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制作出各种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成为班级文化墙上的亮点,为校园增添美丽。加之“诗情画意”这一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它强调美术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为美术学习以及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10~12岁,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手工制作基础,但仍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五年级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往往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诗配画、评价等形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提高动手创作能力。此外,五年级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缺乏耐心和细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通过一些简单的制作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不断尝试和改进中增强耐心,创作出精美的作品。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与美术的相通之处,掌握基本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手工制作任务。
3.感受诗歌与美术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增强自信心和动手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展示诗词配画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诗歌与美术的相通之处,或者让学生听诗配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多媒体课件《静夜思》的朗诵,并配上适当的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然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画与诗(如图1),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画意,让学生试着画出自己心中的诗情画意。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首诗,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呢?
学生1:我看到美丽的夜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月亮,亮晶晶的星星在围着它转动。
学生2:我看到一家一家的人们,围在圆桌上吃月饼,赏月亮。
学生3:因为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所以我好像看到我爸爸一个人就像李白一样站在窗前看月亮,一边看,一边想家,想我和妈妈。
教师:同学们都很棒,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心里的《静夜思》情景,用画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画画(如图2)。
教师:同学们,再请你们观察图3中的两幅画,你们比较一下,哪一幅画最符合我们学过的《咏鹅》这首诗(如图3)。
学生观察比较。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第一幅,因为第一幅最贴近《咏鹅》,虽然也有学生说第二幅图很有创意。
教师总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是国画的写意,也是古诗的诗意。我相信,如果给同学们一首诗,只要同学们能真正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就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诗中所描写的情景画出来。虽然每个同学所画的画可能不一样,但是一定符合诗意的灵魂,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诗情画意”,这也是古诗词与美术完美结合后所升华的艺术。
(二)示范环节
教师讲授:同学们,我们知道,诗词配画就是一种将诗词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能锻炼我们的绘画技巧和手工拼贴能力。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准备一些基本的绘画材料,如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等。在纸上画出诗歌的意境,可以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轮廓,让画面具有一定的空间感。接下来,我们可以开始动手进行手工拼贴了。
第一步,我们要将剪下的彩色纸张和画纸等素材粘贴在画纸上,为画面增加一些颜色和质感,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选择合适的颜色和素材,以更好地表达诗歌的主题。
第二步,我们要根据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运用一些绘画技巧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比如,可以使用油画棒进行细节的刻画,或者用水彩颜料进行渲染和涂鸦,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性。
第三步,我们要注意画面的整体布局和色彩搭配。在粘贴和绘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画面的整体协调性和美感,这样可以让画面呈现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
(三)看诗配画
看诗配画是“诗情画意”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也是诗与画结合的最好方式。学生通过诗看到画,通过画想起诗,不仅能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理解诗词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还能让学生的绘画创作少一些色彩的堆积和线条的拼凑感,从而画出诗意、画出美感。
比如,教师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然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素描的方式,快速勾勒出诗中的意境;也可以用手工拼贴的方式进行拼贴,看谁的创作又快又准确。教师再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画出诗句所描写的情景。教师再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让他们画出这两句诗描写的内容,等等。
(四)评价环节
在“看诗配画”环节,学生画了很多与古诗词有关的画。那么,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所画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猜猜这是哪一首诗、哪一句诗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对同一句诗的不同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这些学生熟悉的诗句,每个学生都会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美术作品,并贴出来让同学们评价。对于没有把作品贴到黑板上的学生,教师也要关注到,要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同学们去猜、去评价。如果觉得教师或者同学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评价到位,真正发现了创作中的不足,学生也可以马上动手在原画上修改、完善等。这样不仅能活跃气氛,构建积极的美术学习环境,还能帮助学生提升绘画能力以及画作表达的准确性,增强信心。
(五)练习提升
师:学习“诗情画意”后,我们更加知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那么,我们学过的每一篇课文是不是也应该是一幅画呢?请同学们选择一篇学过的课文,把它的某一个内容用你的画笔画出来,让老师看到你是否能把课文与画结合起来,能否呈现课文的生动、形象(图4是一个学生结合一年级课文《秋天》创作的一幅画)。
师:同学们也可以课下尝试用电脑进行绘画创作,并看看自己所画的画能配哪一首诗、哪一篇课文。
诗情画意是一种高度浓缩与精湛的语言艺术,生动地展现了视觉与心理的体验。它融诗与画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境界,带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瑰宝,提升其鉴赏古诗能力,陶冶其情操,美化其心灵。所以,在“诗情画意”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赏析、品析,鼓励学生进行绘画创作,不但能提高学生诗画结合的鉴赏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中重温经典,享受美好。
五、教学反思
在“诗情画意”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如,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并多鼓励他们动手尝试创作,提高动手能力。对于一些创意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动手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手工制作活动、绘画创作活动,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美术创作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耐心指导,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教师还应积极与其他美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当然,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创作风格和特点,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发挥优势,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诗情画意”这一教学内容的初衷,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引导,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在“诗情画意”这一教学中,教师应在导入环节、示范环节、评价环节的设计中添加动手创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教师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连搭中心小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