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4-11-22谭勇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地区间的竞争已上升为生态的竞争,海口江东新区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先行区,其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成就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文献进行综述,作好理论铺垫;然后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及创新环境作为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再次从多样性,开放协同性,自适应性及动态性四个方面论述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最后,还是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及创新环境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升路径对策。
关键词: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
2018 年 4 月 13 日,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由此拉开了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幕。紧接着海南省委、省政府于 2018 年 6 月 3 日决定设立海口江东新区,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先行创新区和示范区。随后颁布实施的《海口江东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区海口江东新区条例》,标志着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口江东新区建设步入快车道,也为江东新区实现高品质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重要的是现今地区间的竞争已上升为生态竞争,因而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将有利于海口江东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界定,Ander(2006)首次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其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企业通过合作,将它们的产品进行组合,解决客户的需要,实现共同的价值创造。杨博旭、柳卸林等(2023)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以共同的价值主张作为基础,以共生竞合及动态演化作为基本特征,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与创新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知识及信息的交换,以达到价值共创的自组织系统。二是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的研究,刘平峰和张旺(2020)研究指出,我国创新生态系统遵循Logistic增长规律,按照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4个阶段演化,目前处于成熟期后半阶段,其演化模式为互利共生型。尹洁等(2021)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会经历同化期、成长期及利用期三个发展阶段的演化;三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元及藕合的系统,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创新要素所构成(Buesa and Heijs,2010)。张坚等(2023)指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由创新群落和环境群落构成。陈强等(2023)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由创新生产者、创新消费者、创新分解者、创新环境等组成;四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及运行机制,丁焕峰等(2020)指出政府需不断通过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向前发展。储节旺等(2023)认为数智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资源、知识及技术驱动机制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系统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本文将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区域创新生态的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进行详细的论述。
二、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划分,接受度比较高的有黄鲁成(2003)的“二分法”和李晓娣等(2018)的“三分法”。“二分法”认为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构成创新生态系统。相比“二分法”,“三分法”更能体现创新生态系统的全局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三分法”则是将创新资源从创新环境中剥离出来,从而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加上创新环境构成创新生态系统,以突出创新资源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李晓娣等(2018)的“三分法”观点,认为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及创新资源构成。
(一)创新主体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执行者,通过对物质、信息、技术及知识等的整合,以实现创新要素的无障碍流动,降低创新的交易成本,促进创新活动发生。创新主体存在于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它们进行长期或短期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Reichert,2019;韩伟等,2023;王海军等,2023)。其中,政府部门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战略规划和整合其他创新主体的角色,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人才和知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其重要性日益提高(Diez,2000),中介服务机构主要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和资金支持等,能够促进政府、企业及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联系与交流,使知识、技术及人才的流通速度加快。
(二)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强调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柳御林等,2022)。作为区域创新活动催化剂的良好的创新环境,实质性地影响着区域内的企业和产业,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政策制度环境、经济金融环境、文化环境及基础设施环境被学者们较多地提及(Mercan & Goktas,2011;王纪武等,2017;姜海宁等,2020)。因而本文认为创新环境主要包括政策制度环境、经济金融环境、文化环境及基础设施环境。
(三)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投入的各种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财力资源等,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够持续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条件是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转化。创新资源支持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进行创新活动。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的无障碍流通,一方面可以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区域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将在参考储节旺等(2023)、武英凯等(2021)及钟季良(2020)的基础上,认为创新资源主要包括创新资金、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及创新技术。
三、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其具有主体多样性,运行动态性、与外界互动性三大基础特性(韩伟,刘洪尊等,2023)。对此,学者们普遍认为区域创新生态具有多样性、开放协同性、动态性、适应性及层次性等特征(魏来等,2021;张卓等,2021;汤龙升等,2021;李鑫等,2024)。基于此,本文认为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具有多样性,开放协同性,自适应性及动态性。
(一)多样性
多样性指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主体及创新资源的分布具有多样性,这是系统赖以生存及发展的基础。创新主体中的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及中介服务机构,创新资源中的人才、技术、资金及知识,创新环境中的数字基础设施、政策制度及文化等创新要素在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创新活动的发生。因而,构成要素的多样性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为显著的标志(张省,袭讯,2017)。
(二)开放协同性
在数字经济时代,组织边界逐渐模糊,跨界经营已成为常态,促使创新资源在不同创新生态系统的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相互渗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同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各创新主体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服务输出到外部市场,以获取创新所需的资金,人才及信息等,实现区域创新生态的良性发展。创新主体与区域外部的联系与互动是保证系统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汤龙升等,2021)。
(三)自适应性
自适应性是创新主体在与内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及技术交换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主动学习并积累经验(陶九阳等,2018)。根据复杂自适应理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既包括系统内部的适应性交互,也包括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整。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过程中,内部适应性使得创新主体之间的互补性越来越强(Han,etal,2021),外部适应性使得创新生态系统能够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环境的变化中持续发展壮大(Boyer,2020)。
(四)动态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了达到开展创新活动和动态平衡的效果,需要在系统内外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构成要素来看,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及创新环境组成,其主要表现为协同的创新主体、集聚的创新资源及良好的创新环境之间的有机互动(辜胜阻等,2018)。
四、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升路径
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效率的提升,可以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及创新环境三方面入手(辜胜阻等,2018;薛楠, 齐严,2019)。
(一)创新主体方面的提升
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水平建设有赖于创新主体的协同发展,通过前文分析可知,创新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中介服务机构。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其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规划者及其他创新主体的整合者,更是区域营商环境的缔造者。政府部门实施的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等政策能够促使诸如企业等其他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效率(成琼文,2022)。政府部门应在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孕育期主导,成长期引导、进化期规制的作用(戎珂,柳卸林等,2023),以促进海口江东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有领军企业与创业企业之分,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为提升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效率:一是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借助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中小企业,使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形成超额收益(郭海轩、王新钰、2021)。二是围绕企业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创新产业链,如领军企业与初创企业构建的创新生态链、企业与金融机构构建的创新生态链等(薛楠,齐严,2019)。三是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机制,使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向前发展(吕拉昌,赵雅楠,2020)。
对于高校与科研院所而言,需站在海口江东新区发展的角度,作出长远的规划。一是实施重大创新资源的重组,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并重组,争取在海南省内建成一两所国家或世界一流的大学与研究机构,从而服务于海口江东新区建设对于人才及知识的需求。二是鼓励海南省内大学与国内外有名气的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快速构建在国内外比较有名气的高校集群及专业集群,为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高水平建设提供智力及人才支持(宋卫,2020)。
对于中介服务机构来说,它的服务效率和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提升。具体来说,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创新合作与交流,实现创新资源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共享,以形成孵化企业的创新资本链。另一方面各创新要素借助数字化及大数据在创新网络中开展广泛合作,以形成资源集聚、知识共享及技术互通有无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规模效益(于丰园,于群英,2018)。
(二)创新资源方面的提升
创新资源主要包括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所需的各类资源,通过前文分析,创新资源主要包括创新资金、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创新技术。
对于创新资金而言,主要来源于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能够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提供融资、信贷及风险等信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对于建设比较成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如硅谷及中关村等,都有一个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及服务的金融系统。在提升创新资金对系统建设的支持方面:一是要在巩固现有融资渠道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拓展,如继续发挥“琼科贷”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作用。二是充分发挥间接融资体系(商业银行、保险及信托等)对海口江东新区创新活动支持的主导作用,并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对创新活动支持的补充作用。
对于创新人才而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支持方面: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即在人才引进培养及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并不断提高人才的薪资待遇。二是进一步加大引才及引智的力度,持续推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继续统筹实施“四方之才”汇聚计划和“南海人才”开发计划,在人才引育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从而为海口江东新区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三是向深层次推广“人才贷”,让海口江东新区成为创新及创业者的天堂。
对于创新知识而言,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是整合全省创新资源打造2-3所国际国内知名的高校,加快知识的创新与输出。二是加大对各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支持力度,以调动各类人员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知识方面的创新,助推海南自贸港建设。三是持续推进“海知贷”,让知识产权变现变得无障碍,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对于技术创新而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海口江东新区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在技术支持方面:一是加快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不断缩小技术差距。二是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强度,逐步夯实技术基础。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以平台引领技术的发展,如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项目实施将会不断推进技术的进步与突破。
(三)创新环境方面的提升
创新环境是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是影响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活动的重要外部因素。通过前文分析,创新环境主要包括政策制度环境、经济金融环境、文化环境及基础设施环境。
对于政策制度环境而言,它是政府部门行政行为的必然结果,直接决定了以解决创新行为的鼓励和保护为主的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内各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效能发挥。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需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使之成为促进海口江东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这也是海南省政府一直以来都在花大力气去做的事情。二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同时对知识产权的公共服务体系作进一步完善,并不断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预警系统(陈玉荣,2019),从而达到鼓励企业及个人创新的热情。
对于经济金融环境而言,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及拓展税收优惠的范围,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持续不断地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大力支持各类企业进入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进一步发挥政府增信、担保作用,盘活资本市场,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保障体系,为海口江东新区的持续推进服务。
对于文化环境而言,其对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政府和企业应充分重视创新文化对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创新文化做最大程度的挖掘,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提升区域创新的热情。二是培育容忍创新失败的文化氛围,形成轻松活跃的创新环境,减轻各类创新主体心理负担,从而提高创新的成功性。
对于基础设施环境而言,一方面,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已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因而政府部门需合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各创新主体能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最大限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合理规划交通并设置轨道交通,加速系统内创新资源的流动速度与转化速度,更好地服务江东新区建设。
五、结语
海口江东新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因而文章先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借鉴李晓娣等的“三分法”观点,认为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及创新环境构成。然后指出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开放协同性,自适应性及动态性的特征。最后文章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及创新环境三个方面提升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效率。后续研究将会聚焦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及创新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影响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演化。
参考文献:
[1]Adner 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04):98-108.
[2]杨博旭,柳卸林,吉晓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知识基础与理论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13):152-160.
[3]刘平峰,张旺.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0(02):17-27.
[4]尹洁,刘玥含,李锋.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软科学,2021,35(09):53-60.
[5]Buesa M,Heijs J,Baumert T.The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in Europe:A combined factorial and regression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approach[J].Research policy,2010,39(06):722-735.
[6]张坚,黄琨,胡玥歆.双循环格局下长三角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22):75-86.
[7]陈强,梁佳慧,敦帅.创新生态评价研究:指标体系、区域差异和对策建议[J].科学管理研究,2023,41(05):2-11.
[8]丁焕峰,张育广.粤港澳大湾区“双创”空间协同创新发展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5(05):80-88.
[9]储节旺,吴蓉,李振延.数智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03):1-8.
[10]刘洪久,胡彦蓉,马卫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S2):764-770.
[11]Reichert S.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J]. EUA study,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Brussels,Belgium,2019.
[12]韩伟,刘洪尊,丁锐.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J].科技导报,2023,41(16):100-112.
[13]王海军,贺子桐,马晓琳,赵惠妍,束超慧.数字化下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与机制演进——基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纵向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1-12.
[14]Diez J R.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es in innovative netwb7faOyqODowQNDczHhXRY8/la8rm238weYWMxTUyP/4=orks-empirical results from the metropolitan innovation systems Barcelona, Stockholm and Vienna[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0, 8(04):451-463.
[15]Mercan B,Goktas D.Component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a cross-country study[J].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1,76(16):102-112.
[16]王纪武,刘妮娜,张雨琦.创新集聚区发展机制及空间对策的实证研究[J].规划师,2017,33(12):42-48.
[17]姜海宁,张文忠,余建辉,张建伟.山西资源型城市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空间耦合[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02):269-283.
[18]武英凯,徐君.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04):50-55.
[19]钟季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及其绩效研究[D].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20.
*本文系2023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HNSK(ZC)23-154]”、2024年海口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经济时代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路径及对策研究(2024-ZCKT-47)”及2022年海口经济学院校级课题“海口江东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HJKY(JD)22-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