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学生习惯养成的探索
2024-11-21赵蓓
小学中段学生的年龄一般在9-11岁,在小学教育中正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变化,是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意志品质的最佳时期。尽管他们开始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见解,但是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社会交往的经验缺乏,还是会经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小学中段又是一个躁动不安的开始。在这一阶段经过正确引导的学生可以安然度过这个躁动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也能得到迅速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有意义的转折。
以时间管理筑牢学习习惯之根基
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小学中段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由于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学生在中低年级以前形成的学习习惯比较容易改变,而四年级以后(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养成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所以如果在中年级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缺乏特别教育的情况下很难明显改进原来的习惯,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培养孩子定时专心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为使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父母必须认真地看待孩子学习这件事。小学生放学比较早,放了学可以让孩子在外面玩一会儿,然后回家开始学习,最好不要拖到晚上。每天到了这个时间,全家人都要安静下来,不要大声谈话、聊天或者闲扯,看电视时把声音关得小一点,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如果这时父母也能坐在孩子旁边读书、看报,那就更好了,除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给孩子树立一个爱学习的榜样。按照上面所说的去做,孩子就会把学习当作生活中的必要程序来完成,每到学习时间,就会主动坐下来做功课,再也用不着提醒、叮嘱和责骂了,他们会很自然地养成定时、专心的好习惯。
教育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对孩子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家长若不加指导,孩子自己是很难做到的。由于精力充沛、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孩子们常常是想到哪就做到哪儿,一边玩一边做作业,许多孩子甚至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这样肯定难以优质高效地完成作业。家长要从具体的时间安排抓起,比如要孩子早睡早起,早晨起来后做操、晨读,下午放学后游戏、复习功课、做作业,晚饭后看电视、读书等,都应该给孩子规定一些具体任务,并让这些活动被孩子欣然接受,逐渐成为习惯。
养成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作业是加深知识理解、巩固教学所得的主要方式,一个好学生必须有学习责任感,而按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是具有学习责任感的具体表现。一个好学生到了该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放下一切主动地去学习,应该自己完成的作业决不让别人代替。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家长的辅导主要在“导”:通过对疑难问题的“诊断”,从孩子的思维障碍出发,一个一个地加以排除,启发引导孩子从中悟出道理。
养成复习和预习的好习惯。首先,复习是为了防止遗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其次,通过复习可以加深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另外通过系统复习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把先后学得的知识连贯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指导学生复习,就要把握住这三个方面,引导孩于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学生不读科普读物、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各种书籍,不读各种儿童读物和报刊,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学习需要一个广泛的基础,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面就越广、思维就越清晰、智慧就越活跃,学习新知识就会变得越容易。因此,做父母的要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引导孩子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是他一辈子的财富。
以家务劳动塑造学生良好品格
对孩子进行教育不仅仅是增长知识,还包括形成融入社会的意识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家长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社会教育,如养成劳动习惯。参与家务劳动对于小学生形成优秀品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伴随他们的成长历程并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4LxbKjRcpp5KD14+w/u/H9seYtiP4WBex/NzTH5g9Sc=
家务劳动助力学生完善人格。参与家务劳动是小学生认识和熟悉生活环境的起点。孩子们可以通过家务劳动认知自己,确立自己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秩序感、责任感和成就感,继而完善人格。
家务劳动助力学生磨砺品格。“洒扫、应对、进退”,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贯传统。《论语》中子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教育正是从小处开始的,这就是见微知著的精神。以“洒扫”为代表的家务劳动,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合作,可以教会他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
家务劳动让父子有亲。习劳知感恩,家务劳动可以让中小学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学会关心、体谅父母。只有父母放手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他们才能体会到付出之后有回报的快乐,才会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形成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家务劳动带来秩序感。秩序感是一种自我管控能力,也是一种规则养成,帮助自我与周边事物建立有机联系。人都有天生的内在秩序感,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亦包含“秩序”的要素。当两者同频共振、融为一体时,孩子的内在秩序感就会得到进一步的维护和巩固,从而促进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家务劳动引领价值导向。家务劳动虽小,却是孩子最早的劳动形式。当孩子通过自己的付出得到劳动后的果实,如整洁的书桌、可口的饭菜、干净的衣服或者一部分零花钱等,会让他们意识到“劳动创造财富”的真谛,从而接受并逐渐享受劳动过程中的苦和累。孩子会将其升华为精神的愉悦,逐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以时间管理和家务劳动培养小学中段孩子良好习惯,是小学生完成由自然性向社会性转变的纽带和有效突破口,是其人生之路的开始。时间管理让孩子学会自律、学会勤勉;家务劳动中蕴含的德育价值会帮助孩子全面发展,成长为栋梁之材,从而使之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国家。
(作者单位:太原市杏花岭区后小河小学)
责任编辑石岳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