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分钟让学生尽情撒个欢儿
2024-11-21常耀梅
课间十分钟虽然短暂,但是对学校的安全管理来说却至关重要。然而,正是因为课间十分钟的短暂性和突发性,使其成为了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高发时段”,学校管理者往往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预防,使得课间十分钟成为学校安全管理的一大难题。这就导致很多学校管理者将课间十分钟视为管理的禁区,采取了诸如把课间活动改为室内看书、室内游戏等,将课间活动改为课间休息,以避免在这个时间段内发生安全事故。然而,这些措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和活动空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间十分钟的安全管理问题。因此,如何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松管理,让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内能够自由地进行休息、交流、活动,是学校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学校设施,分担风险
对校园内体育器材、设施进行定期的安全排查及责任分管,以保障安全工作的落实。首先,学校要随时对校园内体育设施及学生活动场地进行安全排查,特别是对篮球架、单杠、双杠等大型体育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以保证学生使用时的安全。其次,学校要加强对事故高发的空间、区域、设备等方面的安全管理,设置相应的安全提示标识,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在相关设备上增设保护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楼梯口、转角处、开水房等都应该设有安全标识,以提醒学生加强安全防范。另外,在“天眼”遍布的今天,学校要做到公共摄录设备无死角,以此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权益。对于这些区域,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是摄录内容不能侵犯师生的隐私权,对于涉及个人信息和隐私的部分要妥善处理,确保不会造成不良影响。第二是对于摄录设备的安装和使用,需要做好专业的指导和管理,确保设备能够有效地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学生正常玩耍、活动时如果有意外发生,可以作为校园安全事故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真正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权益。
二、优化课间管理,化解风险
课间十分钟虽然短暂却是学生“大脑的休息站”“体力的加油站”。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充足的活动,必须“闹”而不“过”,既不能“大撒把”,任学生尽情“疯闹”,也不能“管、卡、压”,把学生“拘”在教室,以纪律管理代替安全管理。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设立一个由值周教师、安全管理员和校园监控组成的“安全护卫队”,对过度打闹、追跑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及时提醒。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讲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组织学生做做眼保健操等,这样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其次,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利用晨午检、班队会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不能做,什么地方不能去,如何防范安全事故等。学校可列出课间活动正面清单,引导学生做好“规定动作”,如饮水、上厕所、远眺等。同时,学校还要引导学生恰当选择“自选动作”,如跳绳、踢毽子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得到休息。
学校管理层要针对性做好总体设计,比如,可以推出学期或季度的校园主题活动,营造与此对应的校园氛围,同时可建议学生的课间活动围绕该主题开展。而教师则要把学校的建议落实到班级,积极呼应主题,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出安全有益又有趣的课间活动。
三、强化游戏设计,转移风险
游戏是学生玩耍的主要方式,有序地组织课间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很好的休息与放松,还是变风险为有序活动的好办法。因此,为学生创设内容广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的禁锢,放飞天性,是笔者想看到的,相信也是各位家长和学校的愿景。下面这些游戏都很适合学校开展。
1.游戏名称:套环。学生甲需运用肢体构成“环”的形状来套住伙伴乙,尽可能地使乙难以逃脱。游戏过程中,套住伙伴的“环”需保持不动,被套住的一方需在不触碰“环”的情况下逃脱。乙成功逃脱之后,甲仍须保持姿势不动。然后角色互换,乙来运用肢体构成环套住甲,如此循环。
2.游戏名称:小小动物园。一个魔法师(老师或学生)带领其他学生排成一队。一个学生说:“动物园里有什么?”魔法师回应一种动物名称,比如兔子,那么其他学生就要模仿小兔子跳,边跳边跟魔法师走,继续问“动物园里有什么?”每次魔法师说完动物名称后会立即转身,看到动作不正确的学生时,该学生就被淘汰。
3.游戏名称:毛毛虫赛跑。四个学生站成一条线,前一个学生的后背和后一个学生的胸前夹住一个篮球。每四个学生和三个篮球一起组成一只“毛毛虫”,要求不能用手碰球,如中途掉球,整只“毛毛虫”需退至起始位置再继续比赛,直至终点,率先到达终点的“毛毛虫”获得胜利。
此外,跳格子、沙包、毽子、跳绳、皮筋等老式游戏也可以加入课间十分钟。笔者相信,有了适合学生的游戏项目,学校安全管理将不再是雷区,学生也能在课间十分钟尽情撒欢儿。
(作者单位:太原市迎泽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郭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