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途径探析
2024-11-21郭永旗
“双减”背景下,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长中更好地激发出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育人作用,培养出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提升教学能力,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拓宽知识面,与时代接轨,努力探究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注重个人修养、形象,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其次,要优选教学方法和技能,深入研究教情、班情、学情,有针对性地备课。
比如在教授《网络改变世界》一课时,教师要先收集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的典型视频,再根据学情精心制作,进而在播放视频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其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设置情境、探究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有礼”“无礼”两个截然相反的教学情景,邀请学生参加活动,根据情景让同学们上台即兴表演。在“有礼”“无礼”两个特定的情景中,使学生们从表演中切身感受到“以礼待人”的好处,从而实现“人人争做文明有礼人”的效果。
二、适时融入现代媒体技术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现代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播放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事迹以及违法案例等视频材料,提升学生在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法治观念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时,可以插入微视频《这百年》,让学生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而坚定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素养。在教授《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课时,可以适时植入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阅兵仪式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学会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做到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培育学生法治观念素养。在教授《法不可违》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一些违法案例和违法犯罪分子忏悔录以视频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剪辑公益讲座中专家们的发言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更要尊法、守法、学法、用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三、推进道法教学生活化
道法课的开设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道法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利用道法基本理论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因此,道法课教学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注重案例教学。教师要树立“生活———教学———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式,注重案例教学,选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挖掘本土教学资源。教师可积极挖掘学校周边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利用本地区的先进模范事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扩展视野、提升能力。例如,在讲授《诚实守信》这一课时,可以通过挖掘晋城好人、泽州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的典型事迹,教导学生践行诚信,以诚待人。
时政教育入课堂。时政教育是道法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最新国内外形势、重点热点新闻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眼界。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主动关心家乡发展、关心祖国变化。
探索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我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提高道法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形成正确的三观。
(作者单位:泽州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栗树林助理编辑芦啸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