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阳县城内小学:打造研学实践圈 拓展思政新课堂

2024-11-21王蕊

山西教育·管理 2024年11期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及省、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文件精神,不断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寿阳县城内小学整合县域及其周边资源,将其转化为优质的思政课资源,推动思政课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提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教育策略,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在实处。

“行走的思政课”旨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将思政课堂搬入社会大实践中。我校以学生为中心,以“行走”为突破口,通过课程、师生、资源等不同维度,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通过在实地参观、考察、实践等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与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把思政教育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以三大内涵丰富“行走的思政课”

“行走”的思政课应该是润物无声的,是有“知”有“味”的。我校“行走的思政课”中“行走”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生“行走”,立足历史资源优势,把道德与法治课堂与本校教育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师生“行走”,引导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学、思、悟、行,做到身动、心动、行动,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形成勤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整体氛围。二是课程“行走”,将思政课融进大自然、搬入大社会,将课堂理论与自然实践相融,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全面了解和认识思政知识,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于行走中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学会健体、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三是资源“行走”,建设区域课程部门、学校、资源单位共同体,打造动态的课程、共享的资源,实现优质思政课资源的流动与融通,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全员协同的整体育人格局。

二、以六大举措保障“行走的思政课”

1.完善保障机制,提供可靠支撑。常态化制度化是保障大思政课落地见效的关键。城内小学积极构建组织保障、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注重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成立大思政课领导、工作、课题组,采取班主任与思政课教师协同配合工作方案,创建多元主体同向发力、师资互为补充的联动机制;与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任务群建设。

2.做好整体统筹,挖掘思政要素。寿阳县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学校在充分梳理县域内博物馆、纪念馆、种植园等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整体统筹,深入挖掘教育资源的思政要素与价值内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了“百年党史·传承基因”“强国有我·立志报国”“郊野学堂·体验乡情”“人文寿阳·爱我家乡”“创享课堂·赋我成长”“探索自然·保护生态”“科技筑梦·强国有我”七大思政教育主题,研发出具有全要素、贯通式、实践性特征的19条精品路线,为学校按线路、分专题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3.打造校外实践精品课程。依据七大思政教育主题,学校开发了“浸润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走访革命前辈,接受红色教育”“接受国防教育,感知爱国强军”“访榜样先锋,悟爱国情怀”“游览美丽乡村,感知劳动力量”“走进生态农园,探索自然奥秘”“寻访古镇古村,欣赏非遗文化”“探访帝师故里,浸润清廉教育”“走进社会基地,见证人文科技”“访非遗传承人,弘扬民族文化”“爱护环境,保护水源”“探索科技奥秘,启迪未来之星”等12节校外实践精品课程,做到校内思政课教师和实践基地负责人双向对接,提前备课,互相配合进行实地讲授,不仅让思政课走起来,还要走得稳、走得实。以“行走”的方式推动思政课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学生在烈士纪念馆触摸历史脉搏,汲取红色力量;在部队参观学习中立志实现中华民族强军梦;通过接触无土栽培、数智环控系统等,了解科技带来的农业生产革命,懂得珍惜劳动果实;在捡拾垃圾、垃圾分类等公共志愿服务中,体味“城市美容师”的辛劳,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树立环保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家乡、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4.强化过程管理,提升“行走”实效。学校一方面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行走”课程,精心组织红色教育、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品牌;将志愿服务纳入思政实践教学,搭建沉浸式体验实践育人平台;将国情调查走向广袤大地,聚焦美德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引导学生在游中学、行中思,学会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心感受,在“行走”中开拓视野、快乐成长,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新知、掌握真知、增长才干,最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修身立德,在实际参与中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在亲身体验中树立对人民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国家的忠诚。

5.强化课程研训,提升教师素养。上好大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学校积极引导教师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点要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努力以深厚的理论知识传授学生,以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做到思想有境界、语言有魅力,坚持“用心”促学生“入脑”。坚持“以科研为引领、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项目为助推器、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实施路径,构建学校长效活动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活动载体,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有规划、有步骤地层层推进活动开展;继续探索大思政课下的铸魂育人模式,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积极挖掘育人资源,充分调动社会教育力量,搭建好思政教育大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获、有所得;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提高活动的整体成效,打造校园文化育人活动品牌。

6.密切家校联系,促进家校共育。学校密切联系各级家委会,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切实起到知情、参与、监督、帮助的作用,做好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学校首先组织家委会对每次行走课程地点进行安全评估,制定安全应急预案。根据每次行走路线,与家委会、辖区民警、交警一起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和应急预案。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招募家长助教,家长们根据自己的特点、专长,自愿报名,和教师一起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育活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有许多家长也是教师,而且他们拥有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是学校可利用的、宝贵的教育资源,而家校合作共育更有利于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宣传发动到每位家长,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宣传到全体家长,并征求家长意见,汇总家长意向以达成共识。

相比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行走的思政课堂更加可感可触。学校利用地方资源,抓住重大节点,把思政课堂搬到实践活动现场,一年多来,共计行走四十余班次、行走学生两千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思政课与研学相结合,学生从所见、所闻到有所感想,相比单纯的说教,教育实效性更强;通过集体外出研学,加强了班级团队建设,家校、师生、班级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在研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家长代表一同感受国防教育、红色教育、劳动教育、清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信心。

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里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真正将课堂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连接,打开学生洞察社会的大视野,引导全体学生真切感知、体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作者单位:寿阳县城内小学)

责任编辑郭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