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医药典籍中序跋作用探究

2024-11-21黄美聃

今古文创 2024年43期

【摘要】元代实现了疆域与民族的大统一,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促进各种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是我国医学发展的高峰时期。不管是师徒授受的学派或是私淑遥承的医学世家,都编纂出了许多经典的医药典籍,为后世的疾病治疗与防治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启发。序跋是医药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所占篇幅不大,但字字精华,本文通过对元代医药典籍序跋的整理分析,试图探究序跋在医药典籍中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元代医药典籍;序跋;价值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3-007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3.021

序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书籍多有序跋内容,医药典籍撰有序跋内容的亦不少见。序跋分为序文和跋文,序也可称为“序言”“题记”等,是写在书籍或文章内容前面的字,序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就是作者对本书内容的简述,请他人所写的序,也多是介绍该书的内容。跋也可称为“后序”“后记”,文章和书籍前已有序,但作者还有想说的话未说完,或是他人读完此书后,对此书要发表见解,就写在书后,多为他人所作。元代医药典籍序跋内容丰富,一本书可以有多个序跋,出自不同学者之手,同一学者也可为同部医籍撰写多篇序跋,多数元代医药典籍都不只有一篇序跋。

中国古代医学发展进入元代时,有了新的突破。在元代早期,中央政府并不重视教育,科举应试停考多年,许多读书人入仕无门,随即弃儒从医,医者队伍得到壮大。因此许多医者有着儒学的背景,也结识很多当时已在朝为官的友人,双方情谊深厚,所以元代医药典籍的他序,多为在朝官员或是地方大儒所撰。

自序内容较多反映时代风貌和作者态度,医籍作者常常会把从医经历和著书缘由以及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写入序跋中。他序则是其他人对于医书的看法和医家的评价,他人所撰的序跋文有些评价中肯,能说明医书作者撰书始末,简释医理,有些则是阿谀奉承,全是溢美之词,参考价值不大。查阅参考薛清录主编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整理发现于元代编纂而成的医药典籍有近200种,其中多数医药典籍都撰有序跋内容。本文以下列8种成书于元代的医药典籍为代表,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元代医药典籍中序跋内容的价值。

一、元代医药典籍序跋的特点

(一)立意明晰,主旨明确

医药典籍中的序跋内容多属于议论文,有论有议,是一种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文章有着明确的主旨和中心论点。序跋作者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围绕主题采用精练的语言,层层递进地阐释自己的观点。

《东垣先生试效方序》中,以“药方”为中心,“医之用药,犹将之用兵,良将不拘于法;药有方,良医不拘于方……东垣老人李明之,可谓用药不拘于方者也。” ①文章开篇采用对比法,即言药方之重要如将之用兵,文章还引用谚语“看方三年,无病不治,医病三年,无方可治”来论说医者钻研医方的必要性,只有对证治方,才能治疗有效。文章通篇突出重点,短小精悍、详略适宜。在朱震亨所纂的《格致余论》中,开篇序文直抒己见,认为古书不宜于今,直接批评盲目服从经典,滥用方药的不良世医做法。文载:“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 ②主张辨证施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治疗疾病时要处以不同方药,对症下药。该医籍收录医论40余篇,主要论述支撑其“阳常有余,阴尝不余”的论点及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在其序文部分就能清晰体现其主旨。

(二)引经据典,文采卓越

自宋以后,范仲淹“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普世救人思想得到称赞和广泛传播,加之元代初期不重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多数人读书进仕无望,为实现人生抱负或是另谋出路,遂弃儒从医。所以元代著书立说的医家们多为学有根底的儒医,还有世代以医为业的医学世家,例如李杲、朱震亨、危亦林、滑寿、许国桢等。因此,被邀请为医药典籍撰写序跋之人或是饱读诗书的同乡,或为地位尊崇的官绅名流,或是才高八斗的师友,有些序跋作者属于多重身份兼并。

元代著名文人元好问曾为李杲的多部医籍作序,任奎章阁侍书学士的元代著名文学家虞集给《饮膳正要》写序,李杲的门徒罗天益也是元代著名医家,为其师的作品也写过多篇序跋。他们深厚的儒学根底为枯燥专业的医籍内容增添了许多绚丽的色彩。他们的序跋文章广泛引用典故、句式结构讲究对仗,文章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元好问在《脾胃论序》中言:“天之邪气……地之湿气……八风之邪……水谷之寒热……” ③语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虞集在《饮膳正要序》中使用了多个典故,旁征博引,“天子之起居、衣服、饮食、各有其官,皆统于冡宰,蓋慎之至也。”(见《尚书·周官》)“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④(见《周易·彖》)引用典故,为医籍正文做好铺垫,也是对正文内容的精要提炼,而且出彩的序跋也使医籍更能吸引出版商的目光,好的序跋是医籍得以出版梓行的敲门砖。

(三)逐层铺垫,情文并茂

为突出主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医药典籍序跋的撰者通常采用的写作方式为逐层铺垫,语言使用朴实易懂,情文并茂,以期达到的表现效果为最佳。有些序跋撰写者碍于情面,所写之序多为溢美夸赞之词,缺乏真实性,参考意义不大。也有一些虽是受人之邀,但与医籍作者交往密切,情谊深厚,虽不是医家出身,也略懂医理,在序跋文中能阐明医家行医始末,对医籍内容客观评价,阐述作者的学术特色和医学观点,层层递进,升华文章。

罗天益在为其师《脾胃论》撰跋,简要梳理伤寒学说理论的发展历程。先赞扬了黄帝著《内经》,对后世意义重大,又叙秦越人述《难经》以证之,伤寒为病最大,再对张仲景所做贡献予以肯定,所撰《伤寒杂病论》及其他的医学成就乃为万世法,影响深远。在肯定赞扬前辈所做的医学贡献后,转折为下文引出李杲所做的医学成就做铺垫,“至于内伤脾胃之病,诸书虽有其说,略而未详,我东垣先生,作《内外伤辨》《脾胃论》以补之。” ⑤指出李杲之前,无人对脾胃学说有深入研究,虽是谦虚地说为“补之”,实则先抑后扬地称赞其师为脾胃学说的开创者。跋文最后引用许衡对李杲的评价:“东垣先生之学,医之王道也!” ⑥出于避嫌之要,罗天益没有直接表明对李杲学说的肯定,借他人之口来表述,层层递进,更能说明李杲脾胃学说的重要性,《脾胃论》的价值所在。

二、元代医药典籍序跋的文献价值

(一)叙述成书缘由,揭示治学态度

序跋文字作为医药典籍的首尾论述,肯定会对该书的成书缘由和过程进行描述。不管是医书作者自撰或是请他人撰写,序跋内容多会介绍撰书立说的过程。《内外伤辨惑论》序跋所载:“仆自幼受〈难〉、〈素〉于易水先生……中年以来,更事颇多,诸诊论治,坦然不惑。曾撰〈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医之误……” ⑦李杲自序对著此书的缘由进行说明,也对从师于张元素的医学出身进行简要说明。当时蒙古军南下,金朝都城被蒙古军占领,大量未来得及出逃的民众困于城中,生存环境恶劣,有超过数百万人生病,当时的医生认为病是由外感伤寒引起,以外感伤寒治法施药救人,毫无效果,死者颇多。李杲注意到这一情况,发觉世医多是半吊子,只知表证下药,不辨证论治,为警示世医要论证施治,故著此书。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序文中有载:“参之家传,昕夕弗怠,刻苦凡十稔,编次甫成。” ⑧他在自序中叙述危氏学医和行医的历程,对危氏一族的医学成就进行了简要总结。通过其序,可以得知该书的内容布局安排。所编方书皆是家传秘方,他能毫不吝啬公之于众与世人分享,可见医德之高。通过这些序文能知晓作者著书立说的缘由与文章行文的布局,作者孜孜不倦的付出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为留名于世,只想尽可能为世人提供医学支持。

元代医药典籍序跋中多有医案记载,通过医案举例来为说明立意,证明医者的医术高超,医籍编纂流传的价值。《仙传外科集验方》的作者在文中提及自己是如何获得此书以及编集过程,还特地讲明医籍的作者是谁,没有独占其功,“《外科集验方》,迺禾川杨清叟所编述,以授吴寧極,寧極之子有本以授西平善观先生,先生以受宜真者,其方简要,惜未版行,故独存之。” ⑨文中还记载赵宜真在游历路途中,用此书中的方子治愈一位“数年间徧身苦于疮癤”的患者,使得其家人欣然捐资繡资,败施流通。通过序文,能厘清该部医籍的传承过程、出版契机。文中还提及他用书中药方治疗友人的鼓椎风,却误用方子,友人久治不愈,寻医辨证施治后,他有所悟:“此外科论证处方,虽极其造理,但临证之时,尤当加审焉。” ⑩虽记载的是自己的治病失败案例,但也恰好反映了医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正视自己的失败,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二)确定成书时间,审定医籍版本

在阅读医药典籍的时候,根据医籍序跋来鉴定其版本是最常用的办法。通常是参照所写序跋的年份来鉴定其版本,若是在序跋中提及刊刻流布等内容,那么这一类序跋用以鉴定版本可信度最强。《医学发明》中序言有记:“今所为书,痛人命之非辜,虑药祸之不悟,在君所学,纔十一耳。君之高弟罗君谦甫,惜其湮没,将镂板以传。” ⑪此序文作者不知为何人,但从文中可以得知,《医学发明》一书是李杲弟子罗天益收集整理编辑先师遗稿,并准备刊行出版事宜,医籍首次出版时间应在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前后。

王愽文为《东垣先生试效方》所撰序文中有载:“今太医罗君谦夫,师先生有年矣,尽传其生平所学,亦为当世闻人,今将此方釐为九卷,锓梓以传。” ⑫元代著名学者砚坚为此书所撰的序文中也有提及:“罗谦父受学其门,君嘗以療病,所制方録之甚悉,月增歲益,浸以成编。” ⑬两篇序言都提及罗谦甫为不让恩师医学成果变成沧海一粟,无人问津,积极地整理编辑李杲的遗稿欲刊行,找寻有社会地位的儒士为此书撰序。两篇序文所成时间相隔十年以上,可能是编者事务繁忙未能及时编辑先师遗作,也可能是一直未找到合适之人为书撰序。根据两位序文作者着文落款留下的时间还有序文的内容所记,能明确的知道《医学发明》发行时间段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前后。

通过序跋内容,可以得知医籍刊刻前的情况,了解刊刻事宜之始末。医药典籍原版不一定流传至今,但通过序跋内容可以知晓医籍的成书时间,辨析医药典籍的真伪,鉴定医籍版本等关键信息。医籍序跋可作为古代医药文献的重要原始材料之一,序跋内容可作为医籍作者本人对于该医籍内容医学观点的阐释以及他人对于该医籍内容的补充和看法。一部医籍有多篇序跋的此类医籍,要比较序跋文中记载的不同之处,需参照多方材料,综合考察,不可轻易下结论。

三、元代医药典籍的医学价值

(一)梳理医家医学传承发展的脉络

《世医得效方》是元代南丰州医学家危亦林参之高祖以来师授家传以及个人的心得经验,还有前今两代的名医诸方等,昕夕弗怠,花费数十年时间,分门析类,编成此书。此书编写参照的体例是宋代的《圣济总录》,除去祝由科外,根据当时太医院颁布的十三科名目分类,先简述各科病证于前,再以病证分列方药于后。此部医籍是汇集元代以前验方之大成。序文中有言:“乃取平昔所用古方验而无失者,并与其祖、父以来得之师授者,类萃成书,仿《圣济总录》,以十三科编次,名曰《世医得效方》,将锓梓以广其传。” ⑭

通过序文所述,我们能知晓危亦林自述其学医和行医的历程,危氏一族的医学成就。“高祖云仙,游学东京,遇董奉廿五世孙京,授以大方脉。伯祖子美,复传妇人、正骨、金镞等科。大父碧崖,得小方科于周氏。伯熙再进学眼科及疗瘵疾。至仆,再参究疮肿、咽喉口齿等科,及诸积古方,并近代名医诸方。” ⑮从危氏高祖至危亦林,五世以医为业,自成一家。文中还详述了该医籍的分类方式,“分门析类,一开卷间,纲举而目张,由博以见约。固非敢求异于昔人,直不过欲便于观览云耳。” ⑯可见危氏之用心良苦。此种医籍编写方式编排恰当、目录清晰、分类合理,也成为后世编写方书的重要参考。

序跋文中会提及医籍作者的学医始末,为了解医家流派传承,医学思想发展提供线索。元代的许多医家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只有从序跋文中才能窥见其学医和从医的经历。王好古在《汤液本草》的三篇序跋中都写道:“统之,其源出于洁古老人《珍珠囊》也。”“有洁古老人张元素,遇至人传祖方不传之妙法,嗣是其子云岐子张璧、东垣先生李杲明之……予受业于东垣老人,故敢以题。” ⑰这些言语是对自身师承的描述,也是对正文部分提及“五脏苦欲补泻药味”“脏腑泻火药”“药类法象”和“用药心法”等理论的铺垫,讲明自己的医学出身,说明该医籍的理论支持。对其师张洁古、李杲在药学方面的学术思想作了全面的阐述。序文中对张元素和李杲的药学理论评价颇高,秉承师门之授受而笔之于书。

(二)评价医籍的学术价值

对于医药典籍的评价是序跋文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一般都是双面的,有褒有贬。不过在医药典籍的序跋文中基本不会出现过于苛刻的言辞,也不会全是夸赞溢美之词。他序和自序稍有区别,请他人所著序跋,序跋作者对医籍作者持肯定赞许的态度,才会为书作序跋,很少有对于书籍内容进行批评指责。医书作者自己作序的话,则更敢言说出医籍的不足之处,但也多是采取婉转温婉的表达方式,古人行文表达更注重用词委婉,兼顾糅合。

时任建宁路官医提领的陈志为《世医得效方》所撰序文:“在壬午,先生过予书林,因得北面师之,且以全帙见授。嗟乎!千方易得,一效难求。观乎此方,则知先生家得其传,世守其学,用无不验,疾无不愈,以‘得效’名方,迨犹影响之于形声也。” ⑱得观此书后,幸甚至哉,还命刻工刊刻以便广传。序文作者也是医疗系统的官员,且与医籍著者私交不深,个人对此医籍的评价颇高。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危亦林的欣赏钦佩,称赞他愿将家传所用疗效确切的药方治法汇集成书,公之于众,与同僚分享,可见其医德之高尚。医籍中所载的家传治病历试屡验者,是危氏的独传,很有学术价值,该书的刊刻传布能给学界提供借鉴和启发,打破了中医界私密方术的陋习,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元代医家滑寿一生专注于中医经典著作研究,成就非凡。《黄帝内经素问》是习医者的必读经典,滑氏考虑到该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研究者难探幽微,乃将《素问》原文选录精要,重新编排,并作了注证译解,成书《读素问钞》。该书是中外医学史上第一部对《素问》进行摘要分类的专著,学术价值极高。明代医家汪机在读《读素问钞》时,为其作序,对此书作了客观点评,“予读滑伯仁氏所集《素问钞》,喜其删去蘩芜,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秩然有序,非深于岐黄之学人不能也。”汪机首先肯定滑寿扎实的学术功底,能提纲挈领,浓缩精华,分类合理,简明扼要作出《读素问钞》一书。汪机评价在唐朝王冰注解《素问》时就甚为简略,在经文最难理解处,注解粗糙,有似于无。滑氏在此基础上再注,然成果不大,“然自滑氏观之,固无待于注;后之学人,未必皆滑氏,句无注释,曷从而入首邪。” ⑲汪机在序文中先扬后抑,客观评价滑寿所著的《读素问钞》,认为滑氏注释不全,针对没有学术基础的人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障碍,但并不是对医籍的不满,相反而言,这正是体现了他对于所撰序跋医籍的了解程度,敢于真实反映医籍的实际内容。汪氏通晓研究《读素问钞》,他在滑寿编集的基础上再深化改进,对阅读时可能有疑之处进行注解,并编集了《续素问钞》一书。

四、结语

元代医药学术事业的发展承上启下,留下了许多至今仍在为治病救人发挥作用的经典医药典籍,大部分医籍中撰有序跋,从元代医药典籍的序跋内容解析,能看出医家们从医历程、医学理论构建的脉络。医药典籍序跋的书写有着共通之处,行文都有着立意鲜明、文采斐然、情真意切等特点。文学名家、著名儒士或学界同行为医籍所撰写的序跋一定程度上都为医籍的刊行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序跋是古代医药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能挖掘出中古代社会学、古代文学、历史学、文献学、中医药学的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内容。序跋作者对所撰序跋医籍的评述也能使后人更清晰地认识元代医药发展以及了解不同类型的医药典籍撰写时所用的体裁体例,内容行间的布局发展,对于他人评析医籍内容也大有裨益。通过对元代医籍序跋的研究,我们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医籍作者和医籍内容,不论是从文献学角度,或是历史学角度,元代医药典籍序跋的研究价值都潜力无限。

注释:

①⑬砚坚:《东垣先生试效方序》,载丁光迪、文魁等编校《东垣医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第376页。

②朱震亨:《格致余论序》,载田思胜编《朱丹溪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③元好问:《脾胃论序》,载丁光迪、文魁等编校《东垣医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④虞集:《汤液本草序》,载刘玉编校《饮膳正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⑤⑥罗天益:《脾胃论后序》,载丁光迪、文魁等编校《东垣医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页。

⑦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序》,载丁光迪、文魁等编校《东垣医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⑧⑭⑮⑯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载王育学编校《世医得效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⑨⑩赵宜真:《仙传外科集验方序》,载韦以宗编校《仙传外科集验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⑪佚名:《医学发明序》,载丁光迪、文魁等编校《东垣医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第264页。

⑫王愽文:《东垣先生试效方序》,载丁光迪、文魁等编校《东垣医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版,第375页。

⑰王好古:《汤液本草序》,载尤荣辑、崔扫麈等编校《汤液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第10页。

⑱陈志:《世医得效方序》,载王育学编校《世医得效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⑲汪机:《读素问钞序》,载王绪鳌、毛雪静点校《读素问钞》,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参考文献:

[1]田虎,刘娟.古医籍序跋内容解析及特点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10):1575-1577+1669.

[2]张稚鲲,李文林,伍晓光.基于医籍序跋的古代医者文献研读模式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2(01):21-25.

[3]刘小朦.书籍刊刻与医学传承:李杲学说在元代及明初的流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03):127-139.

[4]霍玲玉.宋代私修医书序文特点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04-105.

[5]海有霞,邢永革.宋代方书序跋内容探析[J].河南中医,2017,37(07):1150-1152.

[6]张如青.古医籍序跋的文体特点及错标误注分析[J].中医文献杂志,2015,33(01):29-33.

[7]陈开林.《全元文》补遗十一篇[J].兴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02):32-36.

[8]张如青.古医籍序跋难点分析[A]//第二十三次全国医古文研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9](日)丹波元胤.医籍考[M].郭秀梅,冈田研吉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0]王洪聪.古医籍序跋的源流和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1988,(06):8-9.

[11]陈淑英.古医籍序跋漫谈[J].国医论坛,1988,(02):25-26.

[12]杨玉荷.医籍序跋的特点[J].湖北中医杂志,1986,(01):40-41.

作者简介:

黄美聃,女,彝族,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医医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