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钞版佐证 金元明三朝一脉相承

2024-11-17王俪阎

中国收藏 2024年11期

岁月悠悠,目前欲以纸币等实物探究古代纸币体系问题,只能从尚存可信实物的金朝开始。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金元明出土实物与有出土实物可佐证的纸币、钞版,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比钞版和纸钞的形制、纹样与印文所载,可清晰勾勒出金元明三朝纸币体系的相互关系与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时期纸币体系的构建及其表象后面的成因。

金朝:与钱兼用 以代钞本

金朝于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迁都中都后,开始设置印造钞引司、交钞库印行谓之交钞的纸币。金代交钞形制及其演变见载于《金史·食货志》与南宋范成大《揽辔录》。前者描绘交钞:“外为阑,作花纹,其上衡书贯例,左曰某字料,右曰某字号。料号外,篆书曰伪造交钞者斩,告捕者赏钱三百贯。料号衡阑下曰中都交钞库、准尚书户部符,承都堂劄付,户部覆点勘,令史姓名押字。”后者云:“南京交钞所准户部符……印造一贯至三贯交钞,许人纳钱给钞……候七年纳换别给,以七十为陌,伪造者斩,赏钱三百千。前后有户部管当令史官、交钞库使、副书押,四围画龙鹤有饰。”经明朝以来专家学者考证,范氏所录交钞及其管理使用情形是海陵王贞元时期亦即早期所造的交钞旧制,金史所及为章宗承安初期即中后期调整后状况。

目前面世的金代钞版多为贞祐及其之后印钞之物,国博的贞祐交钞铜版有无合同印与五合同印两种。无合同钞版主体为长方形,边框饰花叶纹,边框上端横铭“壹拾贯”,左侧外凸出长条部分书“每纸工墨捌文足纳旧换新减半”,框内上下两部分,上部中间为钞额“壹拾贯八十足陌”,右“字号”、左“字料”,字料上方有一个方孔,用以放置活字。字料两侧篆文:右“赏钱三百贯”,左“伪造交钞处斩”。下部敕文七行,从左至右如下 :通行交钞内陕西东路许于中都南京交/ 钞库京兆府河中府潞州省库倒换/ 钱钞攒司专副副使库使/伪造交钞斩赏钱三百贯/贞祐三年 月 日印造库子库司/印造钞引库副使(押符)库使(押符)/尚书户部勾当官(押符)。钞版与《金史·食货志》所记基本相符。这种式样钞版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等也有收藏。

五合同钞版与无合同印钞版形制基本相同,只是右侧外斜押有“中都合同”“ 南京合同”“ 京兆府合同”“河中府合同”“潞州合同”五印。其上部左侧赏钱数额改为“赏钱万贯文”,下部钞文中的赏钱同步换做“赏钱一万贯”。“合同”印及钞文明示纸钞流通的区域为陕西东路、中都(北京)、南京(今河南开封)、京兆府(今陕西西安)、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潞州(今山西长治)。

贞祐交钞壹拾贯钞版纵20.5厘米 横12.7厘米 厚1.2厘米
贞祐交钞壹拾贯五合同印钞版纵20.5厘米 横13.9厘米 厚1厘米

金代贞元始印交钞面值有贯、文两种纪值,“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等谓之大钞;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五等谓之小钞。”交钞“与钱并行,以七年为限。纳旧易新”。因交钞“与钱并行,存在短陌现象,有六十、七十、八十之分,政府规定的短陌市值八十陌体现在交钞面额文字中。金朝发行纸币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贞元二年至大定二十九年(115 4年至1189年)的交钞;大定二十九年至贞祐三年(1189年至1215 年)七月的交钞;贞祐三年七月至天兴三年(1215年至1234年)的贞祐宝券、贞祐通宝、兴定宝泉、元光重宝、元光珍货、天兴宝会等6种,其中元光珍货是以绫为材质的丝质钞,天兴宝会是以银为单位的纸钞。据钞版实测,金代交钞内尺寸应该是纵20厘米左右、横11厘米左右。除了文献资料的记载,从出土、传世钞版看,金朝行用交钞的60余年里,有无合同交钞与合同交钞两种大的版别之分。

金朝最初发行的纸币只与铜钱兑换,明昌元年(1190年)前后开始与银、钱相互兑换,官府标准兑换价为每两兑钱2贯、每贯80陌,并于承安二年(1197年)铸行“承安宝货”起,规定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与钱兼用,以代钞本”。

元朝:中统元宝 姗姗而至

元在太祖立国之初,就曾断续发行过区域性地方流通券,如山东的“博州丝会子”、河北的“真定行银钞”等。直到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发行“中统元宝交钞”,通行纸钞才姗姗而至。

中统元宝交钞先后印造于两个时期:一是中统元年至至元二十四年(1260年至1287年);一是至大四年(1311年)至元末,此间印钞又分至大四年至至正十年(1351年)钞和至正十年后加盖“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印钞两个阶段。

中统元宝交钞壹贯文钞版
中统元宝交钞壹贯文省纸钞正背面

钞的面值,文献记载有异,一说十等,一说九等。十等说为壹拾文、贰拾文、叁拾文、伍拾文、壹佰文、贰佰文、叁佰文、伍佰文、壹贯文省、贰贯文省。至元十二年(1275年)又增发二文、三文、五文小面额纸币,即厘钞。

中统元宝交钞五百文纸钞纵27.4厘米 横18.6厘米
至元通行宝钞贰贯文钞版纵28.5厘米 横20.2厘米 厚1.3厘米

早期中统元年印造钞与加盖至正印之钞有几处明显区别,包括花栏边框、骑缝印位置、钞额两侧钤文种类、敕文抬头行政机构、背面印章布局等。元代中央政府发行的三种纸币:中统元宝交钞,至正通行宝钞和至元通行宝钞形制大同小异,面值及本位、兑换对象有所不同。早期中统元宝交钞出自行中书省,如贰贯文省中统元宝交钞钞版。该钞版纵29厘米、横19.2厘米、厚1厘米,花栏边框,内分三部分:上部顶额为钞名“中统元宝交钞”;中间部分中间书金额“贰贯文省”,金额下为交叉钱贯图案,标识钞与钱兑换关系,钱贯左为“官字料”,右为“字号”,料、号外篆书“中统元宝”“诸路通行”;第三部分是底下一段为印钞说明:“行中书省,奏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元宝交钞库子攒司/印造库子攒司/伪造者斩,赏银伍定,仍给犯人家产/中统年月日/元宝交钞库使副判/印造库使副判/行中书省提举司。”其与中统元宝交钞壹贯文残铜钞版都系行中书省时期产物。

至元通行宝钞贰贯纸钞正背面纵29厘米 横21.2厘米

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改发新钞,利用中统元宝交钞加盖成至正元宝交钞。1958年,青海柴达木出土的中统元宝交钞壹贯文纸钞属此间物。此钞纵26厘米、横21.1厘米,布局与早期相同,但花栏边框纹样有别。且钞额下横置钱贯图左右变成两行文字,外侧为九叠篆汉文,内侧为八思巴文。右边汉文“中统元宝”、八思巴文“诸路通行”,左边汉文“诸路通行”、八思巴文“中统元宝”。下部行钞令文除将“行中书省”改为“中书省”外,其他内容与早期相同。纸钞面上下各钤盖朱红官印一方。印文为八思巴文,上方“宝钞总库之印”,下方仅存红色印痕,应为“举诸路通行宝钞印”,左上角黑色骑缝印,印文不清。钞背上有长方形墨印一方:四周花栏,栏内上部“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八字,下部为钱贯交叉图形。墨印下铃盖红印一方,仅存红色印迹,印文应为八思巴文“印造宝钞库印”,左上角斜盖黑色印戳。与壹贯文同出土的伍佰文纸钞,面背图文除钞额、钱贯图样表示伍佰文外,同于壹贯钞,同属至元十年(1350年)改发的新钞。

中统元宝交钞有两种版式,文字内容、版面格式相似,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第一种版式面额两侧各直书一行汉字九叠篆文;第二种版式面额两侧各直书二行,九叠篆文内侧加添八思巴文。其二,第一种版式下半部行钞令文起首是“行中书省奏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落款为“行中书省提举司”;第二种版式首、末行均改为“中书省,第一种版式属早期设制,第二种版式为1269年后印制。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更造至元宝钞颁行天下”的至元钞与钞版可见有配套实物。至元通行宝钞贰贯钞版与中统钞布局同,也有所变化,横额换为“至元通行宝钞”,花栏边框饰龙纹,栏内上半部正中镌横书“贰贯”。面额下两串钱图换成并行排列样;左右两侧用八思巴文铭“至元宝钞”,“诸路通行”;下半部钞文:“尚书省,奏准印造至元宝钞,宣课差发内并行收受,不限年月,诸路通行。宝钞库子攒司,印造库子攒司。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伍定,仍给犯人家产。至元 年 月 日。宝钞库使副,印造库使副,尚书提举司。”钞版背面四扁足。钞文与中统时有数处不同。钞版外也有纸钞存世,其文字内容、图案排列与至元通行宝钞贰贯钞版同。钞面钤盖朱红官印两方,均为八思巴文。上方“提举诸路通行宝钞印”,下方“宝钞总库之印”,左上角斜盖黑色骑缝印,印文为“宝钞”二字。钞背先钤盖朱红官印一方,八思巴文“印造宝钞库印”;其下加盖黑色戳记,四周卷云纹边框,上端横书“贰贯”字样,下端两贯钱图,左右上角盖有黑色“宝钞”二字骑缝印。

至元钞与中统钞的区别除钞名不同,面额横书,并去除“文省”二字;面额两侧不再使用汉字九叠篆,改为八思巴字。伪钞条例中,“伪造者斩,赏银伍锭”,改为“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伍锭”;首末行发行机关“中书省”改为“尚书省”。元代尚书时置时废,但至元纸钞钞文自始至终使用。

明朝:大明宝钞 通行天下

建国仅7年,明太祖即设宝钞提举司,并于洪武八年(1375年)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根据印制发行时间、铸造权变更、面值不同等区别,大明通行宝钞分洪武八年中书省印制版,洪武十三年(1380年)户部印制版,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小面值印制版等,总共有11种面值,分别为壹贯、伍佰文、肆佰文、叁佰文、贰佰文、壹佰文、伍拾文、肆拾文、叄拾文、贰拾文和拾文。

大明通行宝钞壹贯文铜钞版纵32.5 横21.2厘米 高4厘米
大明通行宝钞一百文纸钞正背面

中书省印行的宝钞材质与规制是:桑穰为料,壹贯文钞高一尺,广六寸,外为龙文花栏,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其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 天下通行”。中图钱贯,十串为壹贯,其下云“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拾伍两(《会典》《太祖实录》拾伍两作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其他面值参照壹贯之制,而递减之。其他几次只有一带而过的文字说明,但从实物看沿袭中书省形制。面世纸钞、钞版以户部所为居多,除敕文中的尚书省与户部区别外,赏钱数额也有区别。大明宝钞也可见纸钞与钞版同存者,如户部大明通行宝钞壹贯文钞版。

花栏边框饰龙纹与缠枝番莲,上额中间“大明通行宝钞”。边框内上部楷书钞额“ 壹贯”,其下为呈“品”字形排列的钱贯图,钞额、钱贯两侧为九叠篆文“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下部刊钞令文,“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 年月 日。”钞版背面正中铸“泉字贰拾玖号”。

存世的佰文大明宝钞有壹佰、贰佰、叁佰等,分中书省、户部印行两种,中书省者极少存世。此壹佰文钞为户部时印制,形制与壹贯钞无二。还有存世极少的小面额钞,如肆拾文者堪称凤毛麟角。

金元明三朝纸币自始至终都由政府控制,作为国家正式发行的主要货币用于流通领域。其纸币形制明显为承袭发展关系,要素大同小异,如票面外设花栏边框,内印有钞名、金额,对伪造纸币刑罚规定,纸币印造和发行的有关机构和部门及其他相关官员押书签字,有年月日字样,指明流通区域,钤相关主管机构印章。多种纸币的面额长期保持“以钱计值”,以铜钱银两为价值基准。金早期交钞面值的“省陌”之语,表明当时的钱钞通用,钱可换钞,钞可兑钱,同时还有严格的纳旧换钞分界制度,期限为7年,后期才取消厘革制。合同交钞是金代纸币发行与流通的重要创新与特色。元、明自始至终实行宝钞不限年月、诸路通行的货币政策,所发行的纸钞虽然仍包含有“贯”“百”之名,却与钱的价值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