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会子 当时流通最广的纸币
2024-11-17竹石
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蒸蒸日上的海外贸易,使得流通领域中对钱币的需求越来越大,周转速度越来越快。有了北宋时期“交子”“钱引”“小钞”的印制、发行和管理经验,南宋时期便发明了“会子”,作为金属铸币的代用币参与流通。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月,朝廷接受临安府知府张澄的提议,设立“行在会子务”(后改为“行在会子库”),主要职责是管理会子的印制和发行等事宜。为了维护会子的信用,取信于民,朝廷拨付10万贯给行在会子务做发行准备金。会子是一张纸,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但有了准备金作担保,从而保证了自身流通和支付的能力。百姓用1贯铜钱兑换1贯会子,要收取10文的手续费;用1贯会子兑换1贯铜钱,则要收取20文的手续费。印造会子的纸张取自徽州和池州,在成都和临安两地印制。同时,朝廷规定每天印造会子工作完成后,由监官分押,每1万贯押解到户部盖印,可见会子的印造管理非常严格。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十二月,朝廷制定伪造会子法,规定造假者犯人处斩,告发者赏钱10贯,不愿受者,补进义校尉。若造假庇匿之人有告发者,可以免罪受领赏,愿补官者听。
会子最初的面值为一贯、二贯、三贯,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又先后增加了五百文、二百文、三百文3种小面值,形制为长方形,采用红、蓝、黑三色同时铜版印刷。不同面值的会子,版式设计和风格似乎略有不同。
我国现存一块“行在会子库”青铜钞版,长17.4厘米,宽11.8厘米,整个布局分为三个部分。版面正中横书“行在会子库”5个大字。上部左边刻“大壹贯文省”,右边刻“第壹佰拾料”,中间方框内刻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原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56个字。印版下方为山泉花纹图案。这块钞版是民国钱币收藏家陈仁涛于1927年购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陈仁涛将这块钞版连同其他珍藏品一起携出境外。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拨专款将这块钞版连同其他历代货币一同收购回国。由于其并非科学考古出土,也未见有清晰的传世来源记载,对这块钞版的性质、真伪问题可以结合历史资料、版式风格、文字特征、行文特点、制作工艺等进一步探究。
与北宋交子相比,南宋会子的流通区域、流通数量更多,作为国家纸币的作用和特征更加明显。会子的出现,弥补了南宋王朝金属铸币的不足,大大缓解了货币供应量不足带来的供需矛盾,促进了南宋中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南宋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提供了资金周转便利的保证。而且,南宋还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纸币发行和管理制度,对金元时期纸币的发行提供了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