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2024-11-12贺寒松
摘 要:《财务管理学》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模式对《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现状分析,发现了考核方式不完善,课堂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利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授课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各院校具体情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关键词:案例分析;教学方式;财务管理
一、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现状分析
最近这些年以来,全国各地不同程度的涌现出兴办本科教育的热潮。在此大背景下,本科教育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却参差不齐,一些学校还面临着评估风险。所以我们更要重视教学质量、教学方式等的改进。目前来看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考核方式的不完善。现在多数课程考核都是由两块内容构成,一块是平时表现,另一块是期末考试。平时表现则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内容,这些内容除了考勤外,作业和课堂表现有很大一部分程度取决于主讲教师的主观思想,主讲教师精力有限,面对着班级人数众多的本科班,在授课同时也难以精确记忆和记录每个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和课堂参与情况。第二,对于实践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的较少,整体来讲不够重视。教师的表现是实践教学方式运用的较少,学生是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情况较少。财务管理课程需要让学生理解企业财务运营情况,企业的现金流如何循环等现实问题,也要让学生对企业的这类战略性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所以这门课本身来自实践,也需要大量的实践案例来做支撑,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学习兴趣、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之后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第三,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欠缺,这门课授课的大多数时间都是讲授式授课,也就是说,老师讲,学生听。财务管理课程以应用性为主,每一章节都需要先梳理概念,再讲战略。基于这种需求和学时的限制,很多教师就变成了主要进行概念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以及很强的专业性,这门课程综合运用了会计学基础、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管理学等课程知识作为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基础,主要探索企业战略性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站在管理层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分析现在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思考整理新的教学方式,汇总得失,整体上力求能够优化现有的教学方式。
(二)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分析财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并且增强他们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本身就是将实践当中的事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与教学相结合,侧重于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强调一定要有“正确答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加入案例的探讨和解读,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对具体情形作出“判断”,即便这个“判断”不正确,因为是课堂讨论而已也不会造成任何实际的经济损失,通过授课老师的当堂指导,学生错误的“判断”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引导直至纠正。但如果在社会实践中,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出现这些判断和决策失误的话,那学生要付出的代价就是相当大了。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们对企业实际当中财务管理问题的认识程度,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能够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对于财务管理知识的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比如通过引入实践当中股民炒股的例子,帮助学生思考股票价值的判断和计算;通过按揭买房和银行存款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复利的力量。这些实际当中的例子紧贴现代生活,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的重要应用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能够利用这些实际生活的案例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直观性,加深学生对于财务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较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利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较好的达成各大院校培养应用型、开放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改革目标
在案例分析法的指引下,授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给学生布置课题,要求学生团结合作完成自主学习和团队成果最终的呈现,也就是课件的制作。进而,在上课时派出代表对本小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同学们还可以在课外进行交流和沟通,彼此分享自己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给其他人,实现大家共同学习。
(二)改革内容
1、进行财务管理学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开展案例教学法需要用到很多具有典型性、知识点针对性、理论性的现实案例,这些案例还要符合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所以收集、整理、加工这样数量巨大的案例,进而形成教学案例库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复杂工程。收集大量现实案例形成案例库的过程也需要教师花费甚多的精力、时间和财力。所以,为了教师同行们考虑,更加有效的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学的教学案例库,造福更多的教师,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攻坚克难。案例的获取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很多种渠道进行,比如:实地考察所得、教师设计所得、国内外现存优秀案例所得。
2、正确看待案例教学方式与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关系。《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点,所以广大授课教师也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传统讲授式授课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与案例教学结合在一起,两者共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诉求。《财务管理学》这门课程具有严密的逻辑知识结构和特点,掌握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也是不可动摇的根基,接下来通过作业练习,案例教学的深入浅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以达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在对本科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现状的分析基础上,针对原有教学方式梳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与新的案例教学方式相互对比,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不断分析利弊, 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优化,不断改进,以使得教学改革的效果能够达到最大化。与此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格制定考核方案等。
三、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做到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授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学校生活时就对他们这些方面进行基本的训练和教育。
其次,要多多鼓励学生学会分享,享受分享。让他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锻炼言语表达能力,增强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快速应变的能力。
再次,案例教学的工作量较大,尽可能让学生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工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配合默契。这些问题都会在成果展示中呈现出来,最终也会影响授课教师的评分,进而影响每位成员的课程总成绩。
最后,通过考核方案的引导,使得学生积极上台分享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每次分享都是一次进步,小组里所有的同学都会得到相应的分数,使得同学们意识到总结学习,共享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四、本科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结合对《财务管理学》课程的研究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效率,制定新的教学培养方案。融合案例分析内容,撰写《财务管理学》授课计划。结合案例分析目的,进行《财务管理》教学课件制作。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一个案例课题,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分工协作,最终每组学员进行上台展示,后有相应的得分,表现优秀的小组获得一次去别班分享的机会。
五、本科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首先在案例教学的新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之间对案例分析的共享,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导性,做到提前准备,精准分析,逻辑共享,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勇于上台展现自我的魄力。
其次,最终考核方案将以三者结合的形式进行。具体包括平时表现、案例分析实践,期末考试。通过这种综合考核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实践型人才。
最后,多个班级可以分享案例分析的感受,自己在此过程中的收获等等。讲的好的同学也有机会获得老师推荐向其他班的同学共享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自我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学习效果更佳。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现状分析,发现了考核方式不完善,课堂参与度不够,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等问题,进而提出案例教学法的解决方式。此教学方式的运用有利于工商管理大类的学生增强专业实践能力。这些也为学生们今后踏入社会,解决实践问题打下扎实基础。与此同时,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模式也有助于授课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各院校具体情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我们所构建的《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案例库也将有助于本门课程的发展,有利于广大学生立足理论,躬身实践,尽可能避免纸上谈兵的情形出现,将财务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实现学校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增强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实效。